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疆喀什造五錢銀元」我收藏了八枚
2023/01/31 22:34:34瀏覽1822|回應0|推薦1

「新疆喀什造五錢銀元」我收藏了八枚

     2023.1.31 年初十 陳宗嶽寫於台北

  我收藏的這八枚「新疆五錢銀元」,都屬於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設置的「喀什噶爾兵備道」(1924年裁撤,1929年成為喀什行政區)製造的喀什銀元,喀什為「喀什噶爾」的簡稱,「喀什」是突厥語「玉石」之意,「噶爾」是古伊朗語「石」或「山」之意,喀什噶爾位在中國最西部的邊陲,喀什在漢代未納入中原政權版圖時,常屬疏勒國的範圍,張騫出使西域才揭開喀什同中原地區的官方交流。東漢永平三年(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喀什作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國版圖。喀什噶爾在清朝是南疆政治、經濟中心,轄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闐四城。我這八枚「喀什噶爾」鑄造的銀幣,包括:1907年「大清銀幣喀什造湘平五錢」二枚、1909年~1910年「宣統元寶喀什造伍錢」三枚、1913年~1916年「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三枚,都是我在1987年~1988年間收藏的,當時買價在台幣250元,如今的市價在台幣1萬~2.5萬元之間,按照這樣的品相,在中國大陸的流通價約在人民幣2000元~5000元以上,扣除通膨因素,至少比買入價翻了5倍,益智又增值,也算是不錯的收藏。

  檢視之所以會有此收藏機遇,還是因為近15年大陸機鑄幣市場飛漲所致。另外,就是1988年以前是收藏包括新疆錢幣等老銀元的黃金時機,因為在1981年後,大量包括新疆古錢、銀幣的老銀元流到香港,數量之多,超乎想像。其中的新疆錢幣80%流入台灣,少量流往日本,這也使得新疆錢幣的市場價格一下從雲端跌到谷底,但也帶起了一股新疆錢幣的研究與收藏風潮。在當時,我的銀元收藏才剛入門,也沒有機緣與時間讓我有深入了解的機會,只是在偶而碰到的機會下購藏,之後就擺著,一轉眼30多年過去了,這二年開始本著「收而不研者陋、藏而不鑒者庸」的自惕做研究,也因為可參考的訊息多了,才赫然發現:我只是沾到了「入手的時機好」以及「藏著沒賣掉」的機緣,因此至今還有新疆銀幣21枚,但是相較1981年~1983年間數百萬枚銀幣湧入台灣的熱潮,我還真是只沾到一點芝麻!

  對錢幣收藏愛好者來說,大清、民國期間的各類新疆錢幣向來比較神秘,且因為新疆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然而,新疆各個時期的錢幣種類繁多,文字多樣,在網路資訊不流通的20年前,必然給收藏者帶來了識別與研究上的困難。中國新疆地區古稱「西域」,位於中國邊陲,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國接壤,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歷經千百年周遭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洗禮之後,新疆錢幣也因兼具中西文化與新疆文化等元素,令新疆銀元被老銀元玩家視為潛力無窮的績優股,只是縱使心儀,卻是美幣一幣難求。

  審視近代新疆錢幣發展史,我以為應該以左宗棠收復新疆後的「光緒10年(1884年)1117日新疆正式建省」做區分。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前,新疆地區主要流通「天罡銀幣」、「普爾錢」,以及乾隆、嘉慶、道光等年號「紅錢」。「普爾」是維吾爾民族語言,譯意是「錢」字,本係中亞及周邊地區所使用小額銅幣的稱謂,金帳汗國、阿富汗、布哈拉汗國、察合台汗國、浩罕汗國、準噶爾汗國、俄屬突厥斯坦、哲德沙爾汗國等均曾使用普爾錢,約每50枚普爾錢折合1個騰格。「騰格」是維吾爾民族語言,譯意是「銀錢」,成書於乾隆52年(1787年)的《皇朝文獻通考》記載:回部之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城,舊有錢文,市易通用名曰「普爾」,質以紅銅為之,重二錢,每錢五十文謂之「騰格」,每騰格值銀一兩。意指乾隆259月葉爾羌鑄錢局開爐鑄錢,紅錢發行之初,五十普爾為一騰格,值白銀一兩,葉爾羌鑄造的錢幣供給葉爾羌、喀什噶爾以及和闐三城流通使用。如今,普爾仍為阿富汗的輔幣單位,每100普爾等於1阿富汗尼。

  康熙17(1678)由蒙古族一部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在康熙19(1680)滅了在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即建立的葉爾羌汗國後,即參照原葉爾羌汗國鑄造的錢幣發行準噶爾普爾錢,準噶爾普爾為紅銅製造,重量從一錢四分到二錢四分均有,多在兩錢左右,每五十枚折合一騰格,但各地因地制宜稍有變化。清乾隆22(1757)清廷平定準噶爾之後,將天山南北、蔥嶺以東大片土地收入了中國版圖。在南疆先後設立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庫車和喀什噶爾鑄錢局,鑄造發行「乾隆通寶」等圓形方孔錢,相比北疆和內地各錢局鑄造的銅錢,南疆各局鑄行的錢幣含銅量高,外觀呈紅色,被稱為「新疆紅錢」,也稱「新普爾」。由於清廷在新疆刻意實行貨幣雙軌制,新疆紅錢被限制在南疆使用,其與普通制錢的兌換比率為1:5。在回疆通用的普爾錢在天山北部伊犁、烏魯木齊和天山東部吐魯番、辟展、哈密等地以及內地各省則不能流通使用;同樣,伊犁寶伊局與內地錢局所鑄造的清朝制錢,也同樣不能在回疆使用,因此形成新疆的特殊錢幣制度。

  道光七年(1827),清朝揚威將軍長齡曾在阿克蘇鑄銀幣,銀幣仿照紅錢式樣,圓形方孔,面文「道光通寶」,背面為左滿文「寶」,右維吾爾文「阿」字,每枚銀幣重一錢,抵紅錢十六枚,是新疆在未建省以前清廷最早鑄造的銀幣。但是,由於新疆民族已習用非官方的五分小「天罡」銀幣已久,清政府鑄造的「道光通寶」銀幣,僅行用一年便不再流通了。

  天罡(Tanga)本是中亞對銀幣的稱呼,清同治三年(1864),在和闐(今「和田」)成立的海比布拉政權曾鑄造「天罡」銀幣。清同治四年(1865),中亞浩罕汗國的一名高級軍官阿古柏帶領一支軍隊入侵南疆的喀什噶爾。清同治五年(1866年)12月,阿古柏率軍進駐葉爾羌,幾天後攻陷了和闐,摧毀了海比布拉的政權,海比布拉鑄行的「天罡銀幣」,僅在新疆流通了十年左右。清同治六年(1867),阿古柏在佔領南疆七個主要城市後,宣佈在南疆建立哲德沙爾(意譯為七個城市)汗國,以喀什為首府,鑄金、銀、銅幣,開始了新疆以金銀鑄錢的歷史。金幣稱鐵勒,銀幣稱騰格,也寫作天罡、湯格。形式上仿土耳其幣,作不規則的圓形,無孔。面背均有老維吾爾文(察合台書),面文:「阿不都艾則孜汗」(土耳其蘇丹~國王),背文「喀什克爾精鑄」,鑄造年分散在錢文中間。直徑1.21.5厘米,重1.45克~1.7克。紀年用回曆,從1291年~1294(公元18741877)

  1875年光緒帝登基,主張偏向放棄新疆的李鴻章失敗。光緒三年(1877),主張光復新疆的左宗棠率軍擊敗阿古柏,阿古柏自殺身死。清廷收復南疆後,設爐鑄銀幣,欲取代阿古柏「柏哲德莎爾汗國」發行的「天罡」銀幣,但是因為維族人民習用阿古柏天罡已久,短期內難已更改,只好順從習俗,鑄造仿天罡的銀幣。計有:1、兩面察合台文天罡,正面「優質足銀」,背「五分」。2、光緒四年天罡,面察合台文「光緒的」,背「第四年」。3、阿克蘇造五分天罡,兩面察合台文,面「五分」,背「阿克蘇鑄造」。4、漢文五分天罡,面正中豎排漢文「五分」,兩側滿文「喀什克爾」,背察合台文「喀什克爾鑄造·1295(1878)5、另一種面漢文「五分」,背察合台文「五分」。6、漢文光緒銀錢五分天罡,面「光緒銀錢」背「五分」,左滿文右回文「喀什克爾」,阿拉伯文95(1878)7、一錢天罡,極罕見,這種銀幣有葉爾羌和和闐製造的。還有「光」字、「寶」字天罡等多種。這些雖是清廷官鑄,卻是仿自維吾爾族人民習慣的貨幣形式。

  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主張收復新疆的七旬老將左宗棠讓士兵抬著棺材帶病上戰場,最終令沙俄與清朝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伊犁大部分地區歸還中國。同年,時任欽差大臣、陝甘(新疆當時尚未建省,屬陝甘總督管轄)總督左宗棠想把新疆銀幣「清朝化」,特別鑄造「足銀壹錢」的銀幣取代天罡,由蘭州機器廠製造新式銅模,發交新疆迪化局造幣廠打製,奈何因為這錢的鑄造成本太高,虧損太大,開鑄不到一年便停鑄了,該幣也因鑄量太少而存世較罕。因此,以兩、錢、分秤量計值的「天罡」,始終流行於天山南北,新疆民眾也不管銀幣的幣面是什麼錢文,都習慣稱之為「天罡」,民間還將之區分成「大天罡」、「小天罡」,在很長的時間裡,始終和中國內地各省採用的元、角、分制的銀元不一致。光緒十年(1884年)1117日,新疆省成立。

  清光緒7年(1881年),經過冗長的談判,俄國軍隊撤出侵佔11年的伊犁。清光緒8年(1882年)沙俄正式交還伊犁。光緒10(1884)1117日,清廷戶部批准新疆建省,任命左宗棠部將劉錦棠為第一任新疆巡撫。清光緒12(1886),清廷發佈命令,嚴禁行用天罡。但由於種種原因,無法禁絕。直到清光緒15(1889),清朝東南各省相繼鑄造仿西方的銀元,在清廷允許各省鑄造銀元的情形下,新疆省也在民間的強烈要求下,各鑄局先後鑄造銀元。但是,新疆銀元受到新疆天罡的影響,所鑄銀元仍帶有天罡習用的兩、錢、分的秤重量制,並在以後很長的時間里,始終和內地各省採用的元、角、分製的銀元不一致,新疆民間統稱這些銀元為「天罡」。

  清朝陸續在新疆設有七個鑄錢局:葉爾羌、阿克蘇、伊犁、烏什、庫車、喀什噶爾、迪化,新疆建省以後有迪化、喀什噶爾、阿克蘇三個錢局鑄造銀幣,面值分成五分、一錢、二錢、三錢、四錢、五錢、一兩等七種面額概約42種的幣別:

  一、阿克蘇鑄造的光緒銀元

  阿克蘇鑄造的銀元數量最少,鑄幣時間也僅從光緒19年起至光緒21年,共三年。阿克蘇所鑄銀元,正面全為漢文,中間竪寫「光緒銀元」,右邊竪寫「阿城」、左邊竪寫「伍錢」;背面為環繞雙葉花飾,中間為維文「阿克蘇.五錢回歷1310年」,背面圖案具有西方阿拉伯國家錢幣風格,該套銀元面值有伍錢、三錢、二錢、一錢四種。

  二、迪化局鑄造的銀元

  迪化局自1889年到1911年,經歷了光緒和宣統兩個皇帝,鑄期為23年,共鑄造了五種銀元:

  1、光緒銀元

  光緒銀元有兩種版本,兩種版本的背面文字圖案都相同,只是在銀元正面,一種是左右各有著漢文字「伍」和「錢」;另一種是左右漢文字各寫著「伍錢」和「迪化」。這兩套光緒銀元,前者有四種面值~壹錢、貮錢、伍錢、叄錢,後者有三種面值~貮錢、叄錢、伍錢。光緒銀元的鑄造風格,仿照喀什噶爾和南疆阿克蘇,而銀元正反面圖案文字的設計,有著明顯的阿拉伯風格,獨具特色。

  2、光緒15年銀元

  光緒15年為1889年,新疆迪化局第一次仿造內陸龍洋鑄造出來的新幣,只有叄錢和伍錢兩種面值,銀元的正面文字左邊是維吾爾文,右邊是代表大清朝的滿文,背面為盤龍圖案。在迪化局鑄造的幾種銀元類別中,光緒15年銀元算是存世量最少的一種了,因為迪化局很快又設計鑄造了新版銀元。

  3、光緒33年餉銀

  光緒33年是指1907年,有五種面值~壹錢、貮錢、伍錢、四錢、壹兩。餉銀的製作是為了分發當時新疆邊境駐軍的軍餉,因此取名「餉銀」。該餉銀正反面圖案也是漢文與維文共存,背面是蟠龍圖案。

  4、民國餉銀

  到了民國時期,迪化局鑄造錢幣就不同以往了,民國壬子餉銀的正面都是漢文,沒有滿文和維文,背面是兩面交叉的北洋政府國旗~五色旗,對應漢、滿、回、藏、蒙五大民族。

  5、迪化一兩銀元

  民國6年~民國7年間,迪化局製造的一兩銀元,在設計風格和鑄造工藝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迪化一兩銀元是具有維漢兩種文字風格的鑄幣,銀元正面有漢文字「中華民國6年(或7年)」、「迪化銀元局造」,珠圈內還有漢文字「壹兩」,正面和背面的珠圈內部都有維吾爾文,珠圈外部是麥穗圖案。

  三、喀什噶爾鑄造的銀幣

  在新疆所有銀元的品種、數量中,以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設置的「分巡喀什噶爾兵備道」(1924年裁撤,1929年成為喀什行政區)製造的喀什銀元為最多,因為喀什噶爾是南疆政治、經濟中心,轄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闐四城,庫銀存量居全疆之首。喀什噶爾局所鑄銀元種類很多,除個別仍帶有阿拉伯風格外,其餘均為內地蟠龍圖案。該局在1892年~1904年間所鑄銀幣大致可分八類:

   1、光緒銀圓:光緒銀圓正面全為漢文,中間竪寫「光緒銀圓」,有左為「錢」、右為「伍」,還有左竪寫「伍錢」、右竪寫「喀什」,右邊也有竪寫「喀造」的品種;背面為環繞互生雙葉花紋,中間的維文譯為「喀什噶爾造,五錢」,回歷1310年。此套銀元有壹錢、貳錢、叄錢、伍錢四種。

   2、光緒元寶:光緒元寶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光緒元寶」四字,上為漢文「喀什」、下為漢文「伍錢」,左為維文「光緒、回歷1323年」,右為維文「喀什噶爾、五錢」;背面為蟠龍圖案。此種銀幣有兩套:一套為大寫的伍錢、叄錢,另一套是小寫的三錢、二錢。兩套銀元均為光緒31(1905)造。

   3、大清銀幣喀什造湘平五錢:光緒32(1906),清廷戶部規定銀幣為本位幣。1907年,喀什局即仿內地大清銀幣體製,鑄喀什大清銀幣。銀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上方漢文有「喀什」和「喀什造」,下邊有漢文「湘平五錢」,左邊維文「喀什造」,右邊維文「五錢」;背面均為珠圈內蟠龍、外環枝花飾紋。該套銀幣面值有壹兩、伍錢、貳錢三種。

   4、宣統銀幣:清代龍洋一般稱大清銀幣,如鑄有年號可稱年號元寶。而喀什於清宣統元年、二年鑄的錢幣,卻叫「宣統銀幣」,頗為奇特。此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宣統銀幣」,上方漢文「喀什造」和兩側漢文「五錢」,下方為維文「喀什造.五錢」;背面小珠圈內為蟠龍、最外一圈內為花紋圖案。

   5、宣統元寶喀什造伍錢:宣統元寶鑄於宣統元年、二年,銀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宣統元寶」,珠圈外上方漢文「喀什造」或「喀造」,兩側為漢文「伍錢」或「五錢」,下方維文內容和錢背圖案與上邊宣統銀幣相同。

   6、喀什餉銀五錢:此幣為1911年~1913年,喀什局仿鑄1907年迪化餉銀,使用土法機具鑄造「喀什背龍餉銀」,「喀什餉銀」背面鑄有代表大清帝國的龍徽。即便在民國元年(1912年),楊增新在新疆宣布共和,新疆脫離清廷,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這種鑄有龍徽銀圓依然在喀什鑄造,直至民國二年(1913年)停鑄。面值只有五錢一種。錢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餉銀五錢」四字,圈外上、下、左、右及中心均大五角星,另有上下左右為小五角星版式;錢背上方為漢文「喀什」二字,中間珠圈內為蟠龍圖案,下方為維吾爾文「喀什造.五錢」及鑄造年份。

   7、喀什小銀元:喀什造小銀元係宣統三年(1911)鑄,分叄錢、二錢兩種面值。其中叄錢銀圓正面為漢文「銀圓叄錢」,中心有大花;背面中間珠圈內為蟠龍圖案,圈外下方為維吾爾文「喀什造.叄錢回歷1329年,兩側各一個小五角星。」

   8、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自民國二年背龍餉銀停鑄開始,喀什道開始在之前餉銀的基礎上,參考新疆壬子餉銀,重新設計鑄造新的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銀幣,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銀幣一直被鑄造到民國五年(1916年)方才停鑄,是中華民國喀什官方鑄造的最後一種銀圓,採用阿文紀年。錢幣正面字全為漢文,中間珠圈內為「中華民國」,圈外上方為「餉銀五錢」,下方為「新疆喀造」;背面有象徵五族共和的兩面交叉五色旗(北洋政府國旗,旗上五色象徵漢、滿、蒙、回、藏),上為維文「中華民國」,下為維文「餉銀五錢」。該幣面值僅有五錢一種,鑄造數量較多,細微差異的版別很多,板式也較為龐雜。

   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銀幣正面文字為漢文,正面正中有圓形珠圓,珠圓內有四字對讀的「中華民國」,珠圓外側上側自右向左,逆時針方向鑄有「餉銀五錢」四個漢字,珠圓外側下側從左向右,順時針方向鑄有「新疆喀造」四個漢字。珠圓外側左右的圖案則有不同的版式,有小五角星,六瓣小花朵,帶枝蔓的大花以及帶底座的花束等圖案。背面是雙五色旗交叉而成的圖案,旗面參考新疆壬子餉銀的圖案,五色旗不是橫條而是豎條。銀幣背面主要文字為維吾爾文(與現在的傳統維吾爾文不同),背面上方的文字自上而下逐行用為「JongHaMingKoi」(「中華民國」的音譯),下方維吾爾文有所不同,自上而下有「HsangYinOChin」(「餉銀五錢」的音譯),或者是「HsangYinBeshMishkal」(「餉銀」的音譯,「五錢」的意譯)。維吾爾文之間,嵌有阿拉伯文的小字伊斯蘭曆紀年,從伊斯蘭曆1331年到伊斯蘭曆1334年。有的版式還在維吾爾文間鑄有暗花。

   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銀幣的錯版較多,主要因為地處新疆西南的喀什道距離北京遙遠,消息閉塞,凡事會參照省城迪化情形辦理。所以迪化壬子餉銀將五色旗鑄錯,喀什道也就將中華民國新疆喀造餉銀五錢銀幣的五色旗圖案鑄錯。除了五色旗的錯版外,有的版式中,會將正面中華民國的「國」內本應該在「口」下的提,鑄成在「口」上的橫。也有將餉銀的「餉」內「口」下加橫或「口」的錯版現象出現。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7823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