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1/04 23:08:58瀏覽2004|回應0|推薦0 | |
民國元年軍政府造漢字四川壹圓銀幣 ~勾起我的幾許回憶 2023.1.2 新春 陳宗嶽寫於台北 今天因為看了周弟「幣藏那些事」介紹「四川軍政府漢字壹圓銀元介紹與版別」(https://youtu.be/2GGIPoqBzRI)的YouTube 影片,因而找出我尚存的兩枚「大漢銀幣」,比對一下,確定這兩枚都屬於「成都版」,只是其中一枚品相比較好,打印深峻,少有磨損,幣評分數應該可以有50多分,目前的市價會較高些。而一般品相的「大漢銀幣」,大概在人民幣2000元左右,回想1990年我才花了台幣250元~300元買的,從結果看,算是一項好收藏。 之後以手機拍下所藏銀幣的畫面,稍加修圖明晰細節,然後想加上一些簡要的文字說明,配合圖片發一篇網文。沒想到找著、看著、想著、寫著,就整成了這樣一篇文章,實屬意料之外,也觸動了我的一些回憶。 記憶中比較深刻的一件事:1991年初,我調離原來工作單位,到上一級單位任高參時,特別送給每位單位同仁一枚袁大頭做為共事一年半的紀念,其間我們曾一起抽空在營區空地修建了一座8公尺圓徑的噴水池,噴水座上鑲嵌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兵籍名牌,池畔還有克難的咖啡座,因而成了大夥常流連的休憩地。弟兄中有位名字之中有一個「漢」字,我因而特別挑了一枚「大漢銀幣」送給他。 另外,1989年我籌辦一個小型講習,結訓時送給每位出席者的紀念品是一枚民國38年的伍角銀幣,當時在台北中華商場的買價是台幣150元。時隔30多年,曾經的林口「義士村」營區,因道路拓寬拆了!曾經的工作單位也裁併了!曾經共事的友人如今可好?也不知這枚銀幣如今是否還被保留著? ※民國元年軍政府造漢字四川壹圓銀幣 壹、鑄造過程 1911年10月武昌爆發辛亥革命,各地響應,四川革命黨人首先在重慶建立軍政府,宣布獨立。11月「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並用「漢」字旗作為義軍的標誌。12月8日成都發生兵變,尹昌衡平亂後被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1912年成、渝兩個軍政府合併,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一統四川。在接管原屬度支部的「成都造幣分廠」後將之改名為「四川造幣廠」,並在1912年(民國元年)4月以軍政府名義發行新的銀幣,其正面:上方銘文「軍政府造」;中央是一朵芙蓉花,象徵蓉城~成都;花的四周環有「四川銀幣」銘文;兩側各有一個四瓣花星;下方是面額「壹圓」。反面:上方標示「中華民國元年」;中圈內有一篆書「漢」字,代表「大漢」新政府;圈外環繞18顆圓圈,代表18行省。這即是所謂的「四川漢字大洋」,或稱「大漢銀幣」。 在此稍前的民國元年1月11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定: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鐵血十八星旗為陸軍軍旗。」另在參議院第一次會議決議:「以五色旗與十八星旗作為鑄幣圖案,鑄造”開國紀念幣”。」湖北武昌的辛亥革命係由的「文學社」與「共進會」所主導,而「共進會」一直主張用代表十八行省與黃帝子孫的「鐵血十八星旗」為革命旗幟,因此四川軍政府在鑄造新幣時,特意將代表18行省的「鐵血十八星旗」變成18顆圓圈,加入「大漢銀幣」的設計圖案之中,這在其他徽章上也看得到類似的設計理念。 「大漢銀幣」有壹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種幣值,“壹元”銀幣的重量比一般“袁大頭”、“船洋”、“龍洋”銀幣輕,僅為25.5克,少了1.1克,但成色為96%--96.8%,五角、二角、一角幣的成色則在96%--96.28%左右,只是這樣最初的成色設計構想,到後面愈來愈偏離,到1930年代的軍閥私鑄幣,最差的含銀量只剩35%。 四川軍政府大漢銀幣的壹圓與伍角存世量較多,五角數量有三千九百萬枚,一角和二角幣的存世量要少一些,投射到流通市場,一角幣市價約為壹圓的2.5倍,二角幣市價約為壹圓的3.5倍。 貳、「大漢銀幣」的生產時間與數量 大漢銀幣與袁大頭、孫小頭、船洋同屬民國四大流通幣,是最早鑄造的,但數量卻是最少的,主要由成都與重慶二家造幣廠鑄造,其間因為四川省內的軍閥相互混戰,只能斷斷續續的少量分批鑄造。 一、依據孫浩先生所著「百年銀圓」一書所載:「漢」字大洋壹圓銀幣於1912年4月由成都造幣廠開始生產,1924年至1927年間停產,1928年恢復生產,但次年起以生產五角為主。1933年成都廠改為中央造幣廠成都分廠後便停產銀圓。由於川境各地軍閥均曾設廠濫造,故川版「大漢銀幣」可能有七、八千萬枚,甚至有人推測總額接近一億枚。 二、依據2011年8月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的「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版別圖錄」一書所載:自1912年至1934年為止,總共生產漢字壹圓銀幣約6,718萬餘枚,分別為~成都廠:63,362,310枚,重慶廠:3,820,000枚。如果把軍閥、錢莊、私鑄及紅軍等仿造漢字所生產的銀元加總起來,漢字銀幣的總數約7300萬枚。 三、按照美國出版之世界硬幣標準目錄(Worid Coins)所記載,漢字銀幣數量壹圓有5,567萬枚,但是應該只列了成都廠數量,未包含重慶廠。 目前推估中國老銀元存世總數量約有0.5~0.8億枚,四川大漢銀幣占其中8%,約與民國十年袁大頭存世量的8%相當,故而如同民國十年造的袁大頭存世量為200萬~300萬枚。但是,實際審視PCGS上的評級幣數量,民國十年袁大頭為34604枚,大漢銀幣為18690枚,「大漢銀幣」顯然只有「民國十年袁大頭 」的54%,即使考量各種原因,「大漢銀幣」的實際存世量應該較200萬~300萬枚更少許多。 参、「大漢銀幣」的版別 「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版別圖錄」一書所列的漢字版式近400種,光是成都版就高達316種。而重慶版也佔有24種。 但是,因為四川的軍閥林立,彼此征戰,從1912年到1933年共發生大小軍閥混戰470多次,相互間更是爭奪鑄幣的利益,就如:民國14年(1925年)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等三支軍閥部隊聯合逐走因為被撤去「四川軍務督辦」軍職而發動「統一全川」戰爭的楊森,進入成都後,鄧錫侯接管造幣廠,即步楊森後塵,全鑄半元與壹圓銀幣。由於鄧錫侯獨占造幣廠,引起劉文輝不滿,劉文輝遂收買造幣廠製模工匠,為其雕模,在其防區雅安開鑄銀幣。此舉肇致川中軍閥紛紛仿效開廠鑄幣的風潮:劉文輝所部旅長劉元塘在會理;鄧錫侯所部李家鈺在成都忠烈祠、城隍廟及遂寧防區,謝德勘在成都外南倒桑樹街,羅澤洲在順慶,鄧國璋在郫縣,黃逸民在灌縣,揚榮向在金堂,陳書農在合川;田頌堯所部何瞻如在安縣,曾南夫在三橋南街。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川中軍閥鑄幣之所多達28處,按此,軍閥私鑄版的版別應該難以計數。 換個角度看:四川「大漢銀幣」版別的繁雜,正是當時四川軍閥林立、相互混戰的真實寫照與見證,也勾起當年我輩研讀民國史對軍閥混戰史實最是頭痛的記憶。 軍閥所鑄的伍角與壹圓銀幣,成色低下,含銀竟有低至30%~50%者,高的也不足75%,四川民間因而稱成都造幣廠所鑄伍角與壹圓幣為“廠版”或”原版”,稱各地軍閥設廠所鑄伍角與壹圓幣為“雜版”,以為區別。 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派遣中央軍入川,督導川軍圍剿紅軍,任命劉湘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綏靖公署主任,統一了四川軍政,歸隸南京政府,「雜版」的「大漢銀幣」終於停造,但市面流通數量仍然龐大,僅成都一地就有3000萬圓之多。次年市價「『廠版』一圓值大洋四角,『雜版』一圓值大洋兩角」,實際價值已跌落至其材料價值以下,至此「廠版」、「雜版」均不禁自停的逐漸退出貨幣市場。 所以銀元老玩家有謂:「大漢銀幣十枚九版」!這過於繁瑣的版別,若非是有意專研「大漢銀幣」的版本者,一般收藏者,就像我,只要概知「大的版別」即可。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