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7 22:39:24瀏覽12552|回應9|推薦34 | |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個人通常在什麼時候會需要心理諮商?」——這個問題大概可以排入十大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正好利用這個小小的園地,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就像我在〈台灣有沒有「心理醫師」?〉一文所說的,醫治身體的疾病和醫治心理的疾病,價值是無分軒輊的;但在台灣,不只是「心理師」比「醫師」的地位矮了一大截,一般人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也遠不如身體的健康。儘管諸多問題造成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不少人還是可以「忍人所不能忍」,想靠自己的力量熬過去。 我並不打算否定一個人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那種堅毅;但,事實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不是你的意志力不夠,也不是你太軟弱,而是,你就在那座山裡頭,「雲深不知處」,看不見自己的盲點。這種時候,一個受過訓練的客觀人士就可以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現在,就讓我們以「自己」為圓心,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同心圓。那麼,處在最核心的「我」,在哪些情況下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呢? 情緒:你會經常焦躁不安嗎?你常常覺得鬱鬱寡歡?你是否非常易怒(憤怒的情緒和事件的大小不成比例)?你會擔心許多事情到寢食難安的地步嗎? 心理習慣:不管什麼事你都會往最壞的方面想?你習慣對很多事情擔心害怕?你是否不信任任何人、對每個人都充滿戒心? 生活目標:你的生涯規劃還是一片模糊嗎?你的生活沒有動力、無聊沈悶?你的生命有沒有奮鬥的目標?你能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所造成的衝擊嗎? 從「我」再往外推一、兩個圈,讓我們來看看「人際」方面的問題: 朋友:在學校或職場的社交問題,包括:合作、結盟、背叛、嫉妒等。 愛情:在愛情中的尋覓、交往、分手、多重關係等議題。 婚姻或其他長期伴侶關係:婚姻調適、姻親(特別是「婆媳」)相處、性生活不諧、子女教養歧見等。 最後,最外圍的圈子應該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有些人對整個社會憂心忡忡,有些人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還有些人處處與這個社會作對(所謂的「反社會人格」)。當然,這些問題或許還是要回歸到「我」;因為,大家所處的環境是相同的,有些人可以悠游其中,有些人卻極度不適應,這當然跟每個人的適應能力有關。 就像「感冒」這個最常見的身體疾病,有些人感冒從來不看醫生,而是多喝水多休息,靠自身的抵抗力讓自己痊癒;有些人謹小慎微,稍有不適就會到醫院報到。這些照顧身體的做法都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前者很有可能低估了疾病的威力,後者有可能過份緊張、白白消耗了寶貴的時間與精神。 同樣地,心理的狀況也是如此。有些人明明已經非常痛苦,甚至浮現了自殺的念頭,卻還更撐著不肯求助;有些人則是過份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有許多嚴重的問題,到處求醫,而且總是對目前的治療者不滿意,常常在不同的醫療院所之間逛來逛去。我們有一個專有名詞形容這種現象,叫做「Dr. shopping」。後者頂多消耗一些社會資源,但前者很可能會耽誤了最能提供協助的時機,兩者我都覺得很可惜! 常聽到許多人安排二度蜜月來解決婚姻危機,卻捨不得花十分之一的費用來做婚姻諮商,我總覺得很不解。不管度假時感覺有多好,度假結束每個人都要回到生活,生活中的衝突和歧異還是存在,隔些時候還是可能引爆新的危機;相對地,兩人一起面對婚姻的真貌,共同探討解決之道,不是更合乎理性和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嗎? 總而言之,倘若你自己或你身邊的人在「自我」、「人際」或「社會」方面有一些需要探討的議題,我的建議是:請盡快找到合格的諮商心理師,安排深入的談話。也許健保尚未給付的心理諮商費用對很多人來說稍嫌偏高,但整體來看,它還是一種很值得的投資。因為—— 投資在自己和你關愛的人身上,你永遠不會後悔!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