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向日葵 Celine_終須一別(上) 鐵球 Odelia 允兒 Hee55 羽絨 sunism 董娘的跟班 thoughtlover
more...
今天比較晚開始張羅晚餐,正在廚房裡手忙腳亂的時候,手機響了起來,是個陌生的號碼,我接起來,走到客廳去講。過一會兒,回到廚房,正在切菜的女兒問我:「誰啊?星期天這麼晚了還找你?」我輕描淡寫地說:「一個想找我談話的人。」「聽起來很緊急的樣子?」女兒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聰明人。「嗯,我跟他約了明天早上見面。」「什麼事這麼急啊?」我笑了:「你知道我不能告訴妳。」女兒也笑了:「對啊,對啊!」是的,我從來不在家裡談論我的個案,哪怕我不提名道姓,也算違反了保密的專業倫理。做為一個資深的心理師,這是我一向堅持的原則。「心理師法」對於心理師的保密義務有明文的規範:「心理師或其執業機構之人員,對於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個案當事人之秘密,不得無故洩漏。」所謂「無故」洩漏,那個「故」必須是案主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或其他違反法律的重要緣故。其實,只要用常理推斷,你就知道專業心理師為何要保密。試想:倘若來找你談話的人沒有安全感,覺得他的秘密遲早會被別人知道,誰還來找你訴說他的心事呢?那麼,把案主的個人資料改編之後,化為文學作品可以嗎?對不起,這也是我不做的。所以,你不會在這個格子看到我談任何案例、任何來自心理諮商工作的故事。早在「心理師法」尚未通過之前,台北有一個「現代人力潛能開發中心」,做的就是心理諮商的工作。它的創辦人張小鳳女士是位小說家,我記得她曾說過,她寫小說,但是,哪怕是修改過個人資料的心理小說,她都不寫,為的就是不讓案主擔心自己成了小說的主角。我非常同意她的執著;而且,我認為每一個助人工作者都應該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畢竟,大部分的案主都是在最脆弱、最痛苦的時候登門求助,倘若幫助她(他)的人還在她(他)的心上捅了一刀,這怎麼說得過去呢?這種「二度傷害」是最不道德的,我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寬宥這種事。因此,想要投身助人工作(心理師、社工師或精神科醫師等)的人,最好養成「不八卦」的習慣,口風要緊;否則,這種行業就不適合你。至於,助人工作者把別人的苦水都吞進肚子裡,自己會不會受不了?下回再跟大家聊囉!
延伸閱讀:〈諮商心理師的苦水往哪裡倒?〉
就如同醫院規定...不能在公眾場所中聊天提及病患及家屬...我想這也是一種對當事人的尊重吧!!
您這篇文章給我很多的提醒,因為我在書寫文章時,常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述說一些問題的樣態或是當事人可能會遭遇的心理歷程與情緒狀態,我覺得這樣的書寫比較能讓讀者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
我不會特別去寫個案的故事,但是我會像寫信那樣表達我對對方的關心、同理和支持,而這樣的文字常常會帶給對方很大的安慰及鼓舞。我也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因為您說不該談及任何關於心理諮商工作的故事,但我卻會想要透過某些問題樣態的分享(不觸及個案隱私),讓有相同問題的人,能透過文字撫慰人心、了解自己可以如何找尋資源,或是可以如何幫助自己。
我瞭解助人行業的職業倫理,也一直堅持這樣的原則,但在分享故事以及保護當事者之間如何拿捏,在書寫文章時真的得特別謹慎。
這才是專業的...
心理學我涉獵不深,所以也提不出什麼看法。
不過在論證時切入的角度不同,我想這是好事,同一件事有各種觀點面向會使它看起來更完整。我們共同的觀念,就是應該公平厚道,尤其是在類似公共論壇的平台上發言,更何況辯論的主題有很多旁證,偏見不該以尖刻的言詞發表、影響可能的讀者。
我一直想不透的,就是到某個年紀以後,理論上會更大度更具包容心,但是在那位先生身上我卻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