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災變新聞的真相
2009/09/12 19:07:34瀏覽660|回應0|推薦4

高雄市 譚中興

「片面的事實不是事實!」投入八八水患新聞十多天,深深感到,媒體報導片面的事實,不僅混淆視聽,還造成社會混亂!         

 

以八八水災來說,水患當天,各媒體報導的內容,都以屏東林邊、佳冬淹水一層樓高為主,第二天則增添高屏溪出口雙園大橋橋面斷落的重點。但同一時間,高雄縣高屏溪上游旗山溪、荖濃溪逾廿座橋斷,甲仙鄉小林村四百多人、六龜鄉新發村及那瑪夏鄉民族村各卅餘人失蹤,加上桃源鄉越域引水工程十四名工人,連屋帶人畜被鋪天蓋地、突如其來的土石掩沒,高縣救災中心還都在狀況外,中央救災中心更不知情。

 

其他縣市山地重災區的訊息傳出,也快不到那裡去。甚至有些平地嚴重淹水的地方,災情也尚未曝光。朋友弟弟一家人,連同八十六歲老母親,住在台南縣仁德交流道旁邊的「賣菜義仔」工業區,水淹滿一樓,茹素的老媽媽兩天沒飯吃,未見救災人員,朋友只好向我求助。那幾天南部滂沱大雨,地方政府對平地的災情陳報、救災,動作尚且緩慢至此,怎能期待中央對山區的巨大災變耳聰目明?

小林村遭獻度山崩落的土石掩埋前、掩埋時,手機基地台還能用,少數倖存者向一一九求救,得到「你等一下」的答覆,然後就沒下文;水患之初,縣救災中心值班人員接到六龜鄉民「寶來淹水了」的電話,向上級報告,上級反問了一串問題,但沒有即時請寶來消防小隊、分駐所去了解、救人。

 

高縣三個山地鄉各村落都路坍橋斷,基地台全垮。據事後鄉長接受本報採訪說,最初幾天鄉長只能掌握鄉公所所在村落的情況,而且之前中央配發給各鄉公所的衛星電話,在大雨及群山環繞中只能接聽不能發話。

 

八八兩三天後,包括高縣在內的南部山區災情嚴重的訊息陸續傳出,很多村落聯外道路路基崩解,形同孤島,甚至有土石滅村者,但很多訊息並非由鄉的救災中心最早掌握,而是由倖存者從災區以手機簡訊傳給親友,再經媒體曝光。

 

這可大致說明為什麼劉兆玄院長、馬英九總統在所謂救人「黃金七十二小時」的作為顯得不足。發生重大災變,基層鄉公所、村里、消防、警察都未能即時把災情傳出,加上那幾天南部滂沱大雨,雲層厚,人造衛星拍不到照片,地方首長也無法搭直升機勘災,只知路不通,橋斷了,不知部分村落已天翻地覆。

 

部分基層行政體系長久以來充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氣息,公務員「一試定終身」,工作有保障,七成考評是甲,缺乏鑑別度,部分公務員混得很兇。八八水災事件,馬劉政府概括承受了基層打混造成的後果。重災區災後兩三天,倖存者的求救呼喊,地方沒有上報,多數媒體只把矛頭指向中央。

 

媒體報導、批評中央未「急民所急」的另一例證,是指中央未在最短時間內多派國軍投入救災。至少對高雄縣重災區來說,這樣的報導只是片面的事實。

 

水患之初,高縣多山的六龜、甲仙,及三個山地鄉,連外道路、橋梁全毀,至少有三天雨勢仍大,暴漲的溪水使行水區擴大到三、五十公尺到幾千公尺寬,無法搭簡易竹橋,加上水流甚急,夾雜著數以千萬噸計的漂流木、泥沙,消防及民間救難隊人員也只能推進到溪邊,無法渡河。此時無論動員多少國軍,都無法從陸路進入重災區。事後高縣一名消防人員告訴縣議員,「我也是血肉之軀,強渡湍急的溪流只是送死,雖然救人的任務在身,我選擇保命。」

 

空中救援方面,在大雨中直升機飛行員能見度不足,不能飛,等雨勢稍歇,則以載物資、醫護人員進災區、再運災民出來為主,救難人員並非第一優先。媒體一昧的批救災「太慢、太亂」,但很多媒體在屏東折損了三名直升機救災人員後,才提到在惡劣天候下救人有多危險。

 

在直升機救人期間,很多媒體不斷擴大報導先被救出的災民,及災民親友在旗山國中哭訴的鏡頭,小林村、那瑪夏、桃源鄉,不斷有民眾指責政府救災太慢,很多媒體以此賺取收視率、閱讀率。對於這三地加起來有六千多人被救出,加上數百架次的冒險飛航才能完成,則幾乎不提。

 

災後第十天,台中市長太太邵曉鈴到旗山國中慰問災民,一婦人大喊不要作秀,要救人。電子媒體半小時一次不停的播,卻不去了解,那時留在災區的民眾,是自己選擇不下山,還是苦等直升機等不到?

 

安置災民方面,分成緊急安置、暫時安置、長久安置等。暫時安置或長久安置才可能以村為單位。直升機救人並非一村一村救,寺廟與教堂等緊急收容場所可安置的人數有多有少,因此救出來之後,也無法同村住同一地。另一方面,有些村這次土石災變驚人,政府請專家評估,該遷村就遷村,但不強制。這些做法,部分災民批為做法粗糙,二度滅村,很多媒體也只片面報導。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身為新聞人,或許該多思考這句話。

 

另一方面,在支援高縣救災新聞期間,深深的覺得,「前進災區」不能只憑著對新聞工作的熱愛,還要有體能、裝備、登山涉水的技巧,和足夠的後勤支援,缺一不可。試想,全身濕透,在河床高灘地溯溪而上,從坡地拉繩垂降,在沒有路的高山林木中前進,在兩邊都是險坡、一失足就成千古恨的稜線爬行,甚至步行橫渡急流,有多危險?為了回到可以發稿的非災區趕路,有多吃力?這些都是桃園、彰化、嘉義、高市同仁支援高縣同仁,及高縣辦事處同仁,在八八水災新聞戰中,親身經歷的事,我以一個新聞老兵的身分,對他們表達最高的敬意。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pydesk&aid=33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