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哺乳動物之標本處理及保存
2007/04/20 02:40:47瀏覽9154|回應0|推薦0

哺乳類之標本通常是包括了毛皮(填充或皮革)及頭骨,有時身體的骨骼也一同保存。有些標本是將整隻動物或部分身體部位以固定液(福馬林)或保存液(酒精)保存,或是整隻動物以完整骨骼形式保存。




















參考文獻



 



DeBlase, A. F., and Martin, R.
E. 1981 A Manual of Mammalogy. with Keys to Families of the World. Willia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Dubuque, Iowa.



 



Dindal, D. L. (ed.) 1990 Soil
Biology Guide.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Hangay, G., and M. Dingley 1985
Biological Museum Methods. Academic Press, Sydney.



 



Knight, J. E. Tanning deer hides
and small fur skins. (www.cahe.nmsu.edu/pubs/_1/1-103.html1)



 



Mahoney, R. 1973 Laboratory
Techniques in Zoology. 2nd ed. Butterworth & Co. London.



 



Minelli, A. 1993 Biological
Systematics. The State of the Art. Chapman & Hall. London.



 



Pechenik, J. A. 1996 Biology of
the Invertebrates. 3rd ed. WCB/McGraw-Hill. Boston, Ma.



 



Slack, J., Holland, P., and
Graham, C. F. 1993 The zootype and the phylotypic stage. Nature, 361, 490-492.



 



Tudge, C. 2000 The Variety of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器材及用品

棉花:長纖、脫脂、做棉被用的棉花即可。

鐵線:用以支持四肢及尾,使用不會腐蝕材質之金屬線。

標籤:用於毛皮、頭骨、及每一單獨保存之身體部分。

防水墨水

白線:8號及40號。

硼砂:用於乾燥及保存,處理大型動物時以鹽代替。

玉米粉或木屑:用以吸收脂肪、血液或其它體液。 

所需的器材如下,〝 * 〞號者為必備用具

*剪刀:高品質之手術或解剖用剪刀,最好是一把為小型、尖頭利刃,及一把大型,刀口為一邊鈍圓、一邊尖銳者。

 解剖刀

*鑷子:直口或彎口,細或中等粗細。

  止血鉗:將棉製假體塞入毛皮時,夾住假體用。

*骨剪:骨鉗及線鉗。

*牙刷:刷毛用。

*筆:防水墨水用筆。

*公厘刻度之尺:6吋及12吋,有公厘刻度。另備皮尺以測量大型動物。

*縫衣針:多種大小,大針眼者較適用。

*針:昆蟲針或直針,細長針身及大頭者為佳。 

準備工作:

  若是冷凍標本,先在溫暖地方解凍,勿將標本放在高溫的燈下,因可能使解凍不均勻,使某些部位毛皮易脫毛,組織易分離。

外寄生蟲

  將新鮮或解凍後標本由袋中拿出並檢視各類外寄生蟲 

標本編號
  將標本相關之詳細採集地點、採集日期、採集者之編號等資料記錄,並給予每一標本一個不同編號。

性別及生殖狀況

  大多數哺乳動物之性別可由外生殖器辨認。食蟲目及其它一些動物,則需解剖觀察睪丸或卵巢,方可能決定性別。在標本編號中記錄性別(♂或♀)。若性別實在無法判定,則以問號(?)標明。睪丸是否降至陰囊、是否在哺乳等資料亦應標明。

測量

 在把毛皮剝製過程中,會把標本拉長,而接下去的乾燥過程,標本又會縮短。體形大小及各部位比例在分類及辨識種類時均很需要,故在剝製毛皮標本前,應先由新鮮或方解凍完畢之標本,取得一些標準的測量值。盡可能將全長、尾長、後足長、及耳長值記錄。如是蝙蝠,則需額外測量其tragus及前肢長。測量單位均為公厘,且均應按上述的順序記錄,測量方式如下:

1. 全長(TL):由鼻尖量至尾椎骨末端。將標本腹面朝上,使脊骨成直線,但不要拉長。將鼻部向前,使頭頂及鼻背面平放於桌面,鼻部與脊骨位於同一平面;測量時由鼻尖量至最後一節尾椎骨後端長度(不含延伸至尾末端的毛)。若尺不夠長,可在鼻尖及尾椎末端各插一針,將標本移開後,測量兩針之間距離。歐洲學者測量頭及身體長(HB),但不測量全長。

2. 尾長(T):將標本背朝上放置,將尾向上拉起至與身體成90度,測量尾基部彎起處到尾椎末端距離(不包括毛)。

3. 後足長(HF):由腳跟近端至最長腳趾末端距離(連爪長)。(註:歐洲學者在測量時,爪長不予計算,應註明。c.u.為連爪之後足長,s.u.為不含爪之後足長)

4. 耳長(E):由外耳基部耳孔邊緣至外耳最長端距離。

5. Tragus長(翼手目)(Tr):tragus是翼手目動物耳基部延申出之葉狀構造,測量由基部到末端長度。

6. 前肢長(翼手目)(FA):將翅褶起,測其用腕部外側到肘部外測距離。

 將以上各測量,依序記錄於標本記錄簿上。可以TL, T, HF, E, Tr, FA的縮寫字標明。
 
若無法測量某一測量值,或動物本身部分不完整(斷尾、破耳朵),仍需測量該值,但應以括號標明。

      美洲 TL140, T38, HF14 (c.u.), E12

      歐洲 HB102, T38, HF12 (s.u.), E12

重量:體重應在標本新鮮時測得(單位為g,大型動物可以kg),若標本在冰凍前未量體重,則需在剝皮前秤重,並註明該標本凍結日數。體重值可接於其它測量值後,以〝≡〞三橫線分開。

標準毛皮標本

 體型如白鼻心大小及小於白鼻心之哺乳類,應使用標準毛皮方式保存,體型大於白鼻心者,則需將毛皮製革保存,製革法在後再介紹,在此先將標準毛皮標本程序逐步介紹。

1. 外寄生蟲移除、標本測量完畢後,將標本背朝下,置於淺盤中,或放於舊報紙上。

2. 剪下第一刀前,一手以手指將下腹部毛皮提起,使之與下方體壁肌肉分開。另一手持剪刀在此處剪一縱向開口。注意應只剪穿皮膚,但不能剪入肌肉層。向後剪開腹部,直到肛門開口前端;向前剪至胸骨後端。若不小心剪開體腔,則將足量木屑或玉米粉撒入,吸收溢出的體液。

3. 如是雄性個體,將陰莖整隻擠出,在最接近軀體處將之沿身體之皮膚處剪下,留意勿剪斷陰莖骨。若為小型動物,可將含陰莖骨之陰莖留在皮上,以便日後可研究此重要之分類特徵。若含陰莖骨的動物為大型動物,則應將陰莖切下,並將陰莖骨取出,陰莖骨與頭骨處理方式相同(見後段說明)。

4. 用手指或鑷子將切口兩側之皮膚鬆開,與腹部肌肉分離,並逐漸向身體兩側深入,直到露出膝關節,用木屑或玉米粉吸收血液或體液。

5. 將膝關節推向切口開口處,再用手指或鑷子,將大腿及小腿之皮膚與肉分離。若不需保存頭以外的骨骼,則由膝關節將腳剪斷。再以相同步驟處理另一後肢。若骨骼亦要保留,則應於腳踝關節處切斷。

6. 當兩腳均切下後,再將直腸及排泄管剪下,以便將皮膚與腹部分開。用玉米粉吸收各管道流出之液體。再將尾部四周皮膚與尾骨分離。

7. 用一隻手及指甲抓緊尾部四週皮膚,用另一隻手將尾巴抽出;不可讓尾部皮膚之內部完全外翻,尾皮膚應會留在抓住皮膚的手指處,褶在一起,有些動物的尾不易抽出,可將之放於桌面,再將解剖刀刀柄壓在尾上,滾動尾部使皮膚鬆開。尾多毛如狐者,或扁平多鱗片如負子鼠、水獺或犰狳等,尾部要使用特別方法處理(見後)。

8. 尾部皮膚鬆開後,開始進行標本前半部的工作。用手指將皮與軀體分開,為避免將毛皮過度拉扯,應拉身體使之與毛分離,而不要拉扯毛皮。

9. 當處理到前肢處,用與後肢相同辦法分離皮與骨。(若是蝙蝠,因需保存前肢需測量部位,將肘關節以上之肱骨剪斷,或於肩關節處將肱骨與肩胛骨分開。)

10. 向前剝開毛皮,直到耳根處,此時可能需把周圍脂肪或腺體組織剔除,以便露出耳軟骨進入頭骨處。小型哺乳動物的外耳,可以用拇指及食指抓牢外耳,愈靠近頭骨愈好。再將外耳拔起。但較大動物的外耳,便需要將耳道切下。切斷處也是要愈靠近頭骨愈好。

11. 兩耳均處理好之後,小心向前方剝開,直到眼角邊緣,這時應可見到眼睛在一層透明的膜下方。將眼四週皮膚向上提,再切入透明膜。注意不要切入眼球或眼皮。當膜切掉後,會只剩眼角之皮膚與眼睛相連,可用解剖刀或尖剪刀使之與眼分離。

12. 用手指甲或解剖刀將頭部皮膚拉開,直到唇部。用解剖刀或剪刀,將唇與頭骨及結締組織之間連接處切開。再向前剝,直到鼻子處。用解剖刀或剪刀將鼻軟骨切斷,注意不要傷及鼻骨。

13. 將軀體置一旁。先將仍附於毛皮內面的脂肪及大塊的其它組織除去,再將毛皮翻回至毛面在外,檢視是否有污垢或血;若有,則用玉米粉撒在污漬上,用舊牙刷刷去。若脂質或污漬仍留在毛上,用以下方法除去:血漬用沾冷水之海綿拭去,白色毛上之血跡可能無法完全除去;若為脂肪性污漬,可用海綿沾肥皂水、或戊烷、或苯拭去;若脂質污漬面積大,則將整個毛皮浸於上列液體中。注意在清洗時不可扯拉毛皮;若毛皮被洗過,在記錄本中應註明(包括溶劑種類)。小面積的清洗後,可用乾燥玉米粉灑於其上,再刷掉,再換上新鮮乾燥之玉米粉重覆刷,直到毛皮乾燥為止。若需乾燥的面積很大,可將毛皮與玉米粉同置容器中搖動,毛皮取出刷去潮濕cornmeal,再重覆此法。亦可用壓縮空氣吹風乾燥毛皮(勿用高溫之吹風機)。

14. 將毛皮內面翻出,將口用三角縫法縫合。若環境濕度大、或毛皮很油膩,可將毛皮內面及近腿骨處撒硼砂(紅色毛皮不宜用硼砂)。硼砂可加速乾燥並減少蟲害機會。

15. 選適合粗細之金屬線(最好手邊有多種尺寸供選擇)。將卷金屬線拉直,將數公尺長之線兩端用力拉,直到無法再延長,將金屬線剪成30-45公分長度備用。

16. 將一段金屬線插入腳掌內,另一端伸至身體內部,將線由骨側插入直到達到最長趾尖。除了小型鼠類以外,所有毛皮均應使用棉花將腿骨及金屬包住,將毛皮腿部之毛面翻出(如為兔,則請參見特殊技術一段)。如為小型動物,不需將腿骨或金屬線包住。

17. 小型哺乳類以棉花做為填充身體時,先將一層棉花褶成扁平柱狀,比剝去毛皮軀體略長、口徑也略大,用鑷子或止血鉗將棉花柱一端夾住,使其變尖。

18. 繼續夾住棉花柱之一端,將其放在翻轉後毛皮之吻端,再慢慢將毛皮翻回包住棉花,並將多餘棉花由後端拉掉,接著,將棉花後端塞入臀部皮內,注意插入腳中之鐵線仍在正確方位。

19. 剪一段鐵線,其長度相當於尾末端到腹面切口後端。用小束棉花將鐵線纏上,直到鐵線呈紡錘狀,其口徑略小於尾。(蝙蝠尾用之鐵線不用纏棉花)。將纏好棉花之鐵線插入尾部,使其前端位於棉花假體之腹面,棉花弄濕會讓鐵線較易進入尾部。

20. 將腹面切口以棒球縫線法縫合,注意勿將獸毛縫入縫線內。

21. 將標本資料寫於標籤上,用平結綁於右後腳之腳踝上方。若為蝙蝠,則可將標籤綁在脛骨上。

22. 將標本腹面朝下放在一塊不會妨礙乾燥的紙板上,板面要能夠插針。用手將標本整理成左右對稱形狀;頭部也應是正常的形狀。將前肢置於頭兩側,用針固定位置,使兩前腳平均對稱放好,注意針不會壓迫到毛。將後肢向後拉並將針插在腳掌中,使後腳位於尾兩旁並與之平行。另用兩根針交叉插入紙板固定在尾基部。再用另兩根固定尾末端,注意尾與身體長軸成一直線,且尾部皮膚的背腹面位置是正確的。

 蝙蝠的固定法與上述不同,翅應褶起置身體兩側,釘插於腕部,使其前端與鼻等高,將指及掌骨撐開後固定,如此以後始能測量各骨長度。翅用針固定。拇指插住使之位於第二掌骨旁;後肢向後及向外拉開,但不可超過翅側面的位置,每邊的calcar後端用一根針固定以撐開尾皮膜。

 若標本頭部會翹起離開平板表面,可在下唇處斜插入一針固定,不要使針壓迫到面頰的毛。

23. 若為雄性個體,應測量每一睪丸之最長及最寬處(不含副睪丸),並將資料記於記錄簿及標籤上。若為雌性,應檢視子宮內是否有胚胎,若有,則應記數並測量每一胚胎頭到臀之長度,資料也應記於記錄簿及標籤上。胚胎可用10%緩衝福馬林固定。記有完整資料的標籤亦應置於胚胎保存瓶中。

24. 若胃含物或其它臟器亦要保存,應於此時進行。

25. 若頭以外之骨骼不用保存,可由頸部切斷,留下頭骨。注意勿傷及枕骨。剪下眼球及大塊肌肉。用平結將頭骨標籤綁在下顎上。並參閱步驟26

26. 若要保存頭以外之骨骼,如標本是小型動物,則不必將頭與身體分開,將臟器、脂肪、及大塊肌肉除去後,勿傷及陰莖骨,也不要把包住鎖骨的肌肉除掉(貓科動物之鎖骨細小,埋於肌肉內),用二個標籤分別綁在下顎骨及骨盆上,將四肢及尾向身體褶回;若頸子很長,亦將頸褶向軀幹部。用線將整副骨骼纏住,沒有突出部位,注意標籤應露在外。

27. 如為大型動物標本,把頭骨置於冷水中12小時(天氣熱時,應換水),再用滴管或有粗鈍針頭之針筒,將腦子以水洗出、或用細長匙或鉤將腦挖出,再用水清洗。

 若為小型動物,可在頭骨及第一頸椎之枕骨大孔處切一開口,使標本蟲易處理標本。

28. 將頭骨、骨骼及陰莖骨上之硼砂或玉米粉洗淨,放在安全地方乾燥。未清潔之骨骼不要放入不通氣容器,此舉會使骨骼生黴並分解,並使標本蟲難以清除肌肉;並要防止蠅在骨骼上產卵,清潔骨骼方法見後。

特殊處理技術

1. 有鱗甲的哺乳動物

犰狳、穿山甲、豪豬等有鱗甲的哺乳動物依標準方式剝製。但因無法將這些動物毛皮翻轉,因此腹面切口應延長,由頸部到尾末端,再逐步由腹中線至背中間將皮與軀體分開。有些犰狳種類的尾部由整圈的骨板包住,骨板需用鐵剪或鎯頭及chisel剪開,方能將尾取出。若無法將其尾末端拉出,則可在該處注射福馬林,再小心用針固定,使其乾燥時保持筆直。

2. 扁尾動物

許多中到大型動物俱佈滿鱗片的尾(如水獺、麝香鼠、負子鼠)、或有膨鬆的尾(臭鼬、狐狸),這時尾的皮膚一定要與其尾椎分開。

若為尾部扁平或圓形的動物,在尾部之腹面中線將皮切開,小心勿剪到毛。再用刀或解剖刀將尾皮膚分開。水獺尾之切口則應在側面。若標本是要做成研究用毛皮,則將鐵絲剪好,包上棉花,放入尾中再縫合。若要將尾皮做成皮革,則應依製革手續進行。

3. 

由於兔子後腿大,且皮膚薄而易撕裂,必需使用特別方法處理。依前述步驟到第16步後,將毛皮背朝上在桌面攤開。剪一塊與皮同大的紙板,頭部應比身體窄,在前後端均應略小於中段。剪一段由後趾尖到軀體中央長度的0.5公分直徑圓形木條,用鐵絲將木條固定於紙板中線,再將整片紙板包上一層棉花。作好插入尾的鐵絲及棉花(第19步驟)後插入尾部,小心縫起切口。將後腳與木條於兩處加以固定,將前肢向前伸展,用一兩針將其與頸部腹面縫住,將耳後放平,用一針將其縫於背部皮上,將標籤綁於右後肢的腳踝上方。再由第23步驟做到第28步驟。

使用紙板製成標準毛皮標本之假體

 有時可用紙板取代棉花製成假體:這在歐洲是常用方法,在製作標本時可略節省時間,但會用去較多儲存空間。參見Brown & Stoddart1977)之作法。

鞣革之準備工作

 Tanning是將毛皮製成皮革的手續。大致上,比白鼻心大的動物均應以此法保存毛皮。

大型動物毛皮剝製法

29. 將動物由腹中線切開,切口由下唇一直到尾末端,將切口向兩側延伸至四隻腳的趾基部(手掌及腳掌內)。為求切口的對稱,應在所有切口完畢後再開始剝皮。

30. 使用刀或解剖刀,將後腿上Achilles tendon和周邊的皮膚切開,再將皮剝開,這時將動物腿彎曲,便可造成足夠大的空間,足以在腿部將皮膚翻轉,將解剖刀柄插入每一趾間及其四面,將腳趾皮膚分開,切口延伸至最末一關節,再於最後關節處剪開,將指末端留在毛皮內。(將腳部皮膚切開方法參見步驟41。)

31. 小心將尾椎四週皮膚分離,再處理臀部皮膚,將皮膚拉緊,再將之與直腸分離切斷。

32. 再用相同方式剝前肢皮膚。再繼續向腹面中線處將皮剝開,將脂肪和皮肌留在軀體上。

33. 若動物無角,繼續第34步。若有角,則在頸背部中線,由頸中間切一開口,向前切至約為枕骨位置,再將切口延伸至角的基部,將耳與頭骨分離,切口愈接近頭骨愈好。再逐步向前剝皮,此時,因毛皮還連在身體上,很不容易將頭部毛皮剝開。

34. 若是大型動物,可將動物吊起,將鉤子插於Achilles tendon與腳其它部分之間,再將整隻動物掛起,抓住尾部毛皮(可用毛巾包住增加摩擦力)。用力將皮拉下,直到頭骨基部位置。

35. 此時再開始剝頭部的皮。若為有角動物,將角基部毛皮剪開,將食指由外面插入眼眶,將皮與頭骨分離,將眼皮連於頭骨之結締組織拉緊,此時再切下這些組織(靠近骨骼處),便防止眼皮損壞。

36. 有些偶蹄類動物,在眼前會有一個凹陷,抓緊皮膚,再於近頭骨處將皮剪掉。

37. 將下唇延腹中線剪開,到達骨頭的深度。再向後沿著下顎骨邊線切開,將下顎骨與皮膚完全分離,再向頭前方鼻部剝開,若是夠仔細,可將皮與大部分鼻軟骨分開。將鼻軟骨留下1/4。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phyla&aid=90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