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把「分類」變成了髒話
2007/04/20 02:16:23瀏覽811|回應0|推薦0

前言

彰化縣志: 卷十一、雜識志、兵燹

「乾隆四十年壬寅【十二】月,泉、彰民分類械鬥」(有設賭場者,適泉人與彰人同賭,因換呆錢起血半,始僅口角,繼則鬥毆,終釀械鬥巨禍。邑之有分類自此始。)

「嘉慶十一年丙寅春二月二十有七日,泉、彰民分類械鬥。」(....鄉勇皆彰人、甫入鹿之安平鎮街,與轎店小夫惡語相詆,即發鳥槍,傷斃數人。.....途遇泉人輒殺之。....而最慘者,唯沙轆一帶泉人,望風而遁,渡海溺死,及被沿途截殺,不可勝計。....至六、七月,乃各歸莊平定。)

 「嘉慶十四年己巳四月十六日,泉、彰民分分類械鬥。」

 「道光六年丙戍夏四月,閩、粵奸民分類械鬥」

         命名生物種類,將這些種類放置在大小階層的類別中,在中文稱為生物分類,在英文,則是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字典中,classify的意義有二,分別為:(1)依類別排列,或(2)將之放於類別中;梁實秋編譯之漢英牛津辭典中,則將classify翻譯為「分類、歸類」。但在中文的用法中,似乎只強調了「分類」的部份,從來也沒有見過有人使用「歸類」一詞。影響所及,我們見到所有人都在強調分類,總是要從任何人、事、物中,找出和別人不同的地方,把所有的東西越分越細。伋伋分類的結果是,大多數人都忘了整體是甚麼,分出來的東西最先是屬於哪一個大類的。後果是只強調不同的地方,而忘記了相同的部分。同是一個國家的人,要分縣市;同縣市的人,要分宗族;同宗族的人,要分房;同一房的人,要分長幼輩份;同輩的人,要分男女;同性的人,要分美醜。最後,大家只會要比美。要分類,人可以無止境地分到最小的層次,但是盡頭在哪裡,沒有人關心。因為一但分類分上癮了,是無法戒掉的。

     地球有生命到現在也許已經有30億(3,000,000,000)年了,現在生存的每一個動物門,其成員的祖先少說也有4億年的歷史。生物是會改變的,後代和祖先也肯定不會長得一樣,那麼到底有沒有可能由現在長得如此不同的動物中,找出之間的親源關係?我們得到的親源關係是不是可信的呢?如何去印證呢?還有,問個比較實際的問題,知道了又有什麼用呢?

        生物學中各類純粹及應用研究的領域極多,數數看,有些領域是不用知道(或認為沒有必要知道)生物間親源關係的,像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有些領域是需要知道一些的(但也有些人認為無關緊要),如生態學、農業科學、微生物學、形態學;也有一些學門是靠著生物間親源關係的架構或思考模式,在進行研究的,像歸類學、生物地理學、演化學、遺傳學等。可惜每個人的一生太短,所能研究的範圍有限,光是有關人類的研究便消耗了絕大多數的金錢、人力、智慧;而除了人以外的百萬千萬種生物,能夠叫得出幾種的名字,就已是了不得的事了。至於知道節肢動物到底是和環節動物還是軟體動物有最近的祖先,就不是一般人或是絕大多數念生物的人所關心的問題了。

        生物學是兩極化的科學。一方面研究分子生物、生物化學、生理學的人有著reductionist的看法,他們在尋求用簡化方法解釋所有生命現象。另一方面,系統歸類、演化學卻是在探索這多變的生物世界,介紹人們多樣而又看似毫無規律、充滿著意外及例外的生物及其現象。而所謂「兼顧派」則是在這兩極化中找出一個點,一方面談談比較常見、不太有意外的「多樣性」,一方面強調「簡單就是美」的簡化思考模式。在國中、高中的生物課本,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的東西:教多樣性,卻又不肯教太多樣;教法則,又不教原因。進了大學,念了生物科系,正是讓人有機會真正的見到最多樣性的,還有最一致性的生物學領域,也許這樣才能造出一些有獨立思考的人出來。

        系統歸類學就是用科學的思考模式,根據生物學中最一致性的原理(演化),從最複雜、最多樣的生命中,找出最可能的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這就像打靶。真理是靶心,研究法是步槍,而知識是瞄準呎及準星。第一發子彈打出可能連靶都沒碰到,但是由調整瞄準尺及準星,可以逐漸接近靶心,甚至正中紅心。但是將靶再放遠到步槍射程之外時,若我們還想要打到靶,或接近靶,就要換一隻射程更遠的步槍,再以相同的調整方法,去試圖打到紅心。

        歸類(或分類)包含三項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分類,如何由各類生物中,利用各種形態、遺傳、行為、生態特徵,辨別不同種類;第二是歸類,如何將各種不同的種類,依據某些原則(親緣關係)歸納整理在各類群中;第三是命名,將分類及歸類結果,利用生物命名法則,給予正式的名稱。

         當我們不關心親緣關係,或是不能理解演化過程或演化造就出來的模式時,很難去關心周遭各類生物的獨特性。而不以演化及生物親緣關係為基礎的生物學研究,是無法有突破性的進展的。

 歸類結果是'善變'

        由歸類的觀點和其穩定性來看,「種」是一個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實體,也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觀念。「門」應是次於「種」最穩定的分類單位了。其間的綱、目、科、屬,似乎說變就變,而且同時間可見到好幾種不同的歸類方式,但是「種」或是「門」好像不容易變動。其實這只是因為人所能見到的,只是靜止狀態下的生物影象。

        同一種的生物,我們不容易把它弄錯。但是""一定屬於某一""""又一定屬於某一""。歸類學家不會弄錯種,但時常會無法決定這個種是哪一屬或哪一科。這並不是歸類學家的錯,這是科學進展的必然現象。新種的發現,新特徵的發現,都可以讓人重新檢討原來的歸類系統-過去認為應屬於同一目的兩個科,現在卻認為每一科應各自屬於另外兩個不同的綱。所以不要認為只有推翻相對論、推翻運動定律才是科學的新發現;推翻原有歸類系統,也一樣是生物學中的大事(至少,提出新的歸類系統,可以讓許多人都很難過)。

        同屬於一個「門」的生物,都遵循其特殊體制(Bauplan)。所以也很少發生一個新種不知該放到那個「門」的情形。但這也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果真有人發現到不知該屬於哪個門的奇怪的生物時,便會新創一個「門」來容納它。

        有些人會把數個門合而為一(如lophorphorate包含BryozoaBrachiopodaPhoronida;或所有假體腔動物合而為Aschelminthes);另一個極端是有人會把節肢動物分成三個門。嚴格說來,每一個歸類單位(門也不例外)應是包含其祖先及其所有由祖先衍生出的所有後代種。

動物歸類與演化

        動物包含3236個門,這其中親緣關係的最大問題,是在於門以上的歸類階層(理想的情況,這個包含某幾個門的新的階層,也應是包含那幾個門共同的祖先及所有後代)。因為作這個組合的目的是在找出關係,所以重點是放在門和門之間的相似性及特徵演化的關連性,而不是列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這時,爭論就更大了。不僅是特徵的演化方式有人質疑,選用哪個特徵、以什麼方式解釋特徵意義,都會是辯論的焦點。

         一般書上介紹脊椎動物的方式,總是以軟骨魚硬骨魚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順序。這一方面,有化石上的証據顯示各類大約的出現順序,但更重要的是,符合我們以人為主的心態投射出的一個完美形象,以及滿足我們作為世界主宰的夢幻(夢魘是更好的說法)。

         無脊椎動物,也是以同一個形式出現在現今各階段生物教育使用的教材中。原生動物接下來是腔腸、扁蟲、線蟲、環節、軟體、節肢最終以棘皮動物完結。而那些小的動物門,在各個版本的書中也都是出現在順序一樣的地方。若是書中談到演化,也都是以二胚層變三胚層、無體腔變假體腔到真體腔、原口類演化成後口類。這樣一層層的二分法的親緣關係排列方式,是由19世紀Haeckel開始,到Hyman完全成形。這些書的描述方式,也完全的忽略了現今對某些動物門在演化上位置的爭論,而讓所有談到的人都完全(不得不)接受了作者所列舉出的強力証據。

         事實上,從Hymen所著的經典,無脊椎動物學系列(1940, 1951 a, 1951 b, 1955, 1959)出現後,對於動物門的演化順序及親緣關係有極多不同的論點。有人認為後口三胚層是比原口類三胚層動物或無體腔動物更原始(Siewing 1976, 1980);有人認為輻射卵裂比較早(Nichols, 1971);也有人認為後口類是由類似環節動物演化而來(Gutmann, 1981);Clark1979)則提出真體腔動物是多次演化而來;也有人認為後生動物是由不同的原生動物演化而成(Nursall, 1962)。如今,更有新的證據,將許多動物門在演化樹的位置作了大搬風(Halanych, 2004)。

        不論這些說法是多麼不同,而每種說法都各有一些優秀的生物學家在支持。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大家都希望能了解動物間的演化親緣關係。只是每個人可能都只用到少數幾個特徵,或是只用到每個門中的一兩種動物作代表。其結果自然是造成多樣演化樹。

        歸類學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瞭解演化過程中,生物是如何的改變,生物間的關係如何,怎麼從現代的生物去推論過去的分枝過程。當然發現新種、命名新種,是分類學中最基本的工作,能夠由許多種類中,找出其中的規律、清出頭緒,便要靠更高層的科學訓練了。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phyla&aid=9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