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6 01:35:56瀏覽1024|回應0|推薦3 | |
谈论了很多国共的问题,换个口味,谈谈时政。不然台湾的朋友要生气了,呵呵呵,玩笑玩笑。
有三点理由: 1.扩大内需必须要求有效的增加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同时,低工资正在损害我国的长远竞争力;并且是对社会公平不利,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这可以给低级的加工业提供向内地转移的压力,让他们迁到湖南,湖北。 这有两大好处:1.节约低级的加工业的成本;2.方便工人就近就业,活跃内地经济。这是三赢之举。 3.给沿海先进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空间。 因为现代交通的便利,沿海低级的加工业提供向内地转移的交通不是问题。配合政府一定的补贴政策就好。 而大陆巨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物流链,原料供应链,技术链可保证低级的加工业就算是迁移到两湖地区也是有利可图的。事实上,应该会有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 因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注意力转向内需的方向,大陆本身的市场远比它作为工厂来的有力!这一点对于以生产高品质的出口型的民生类的低端加工业来说是“天命在此”。 中部工厂,西部原料产地;沿海是研发,行销,金融,高新科技的桥头。全部的通铁路,通公路的地方都是市场,这难道不是大有为么? 下面说说两湖的基本面: 地理,历史,人文就不说了。大家都晓得的。 先说政策面:可怜“中部塌陷”啊,到2000年,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36%;2003年,占19.61%,下降0.7%;2002年,武汉GDP总量,首次被青岛和宁波超越。中部6省197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3%,但到2003年仅相当于33%。 为此,2006年全国“两会”,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并初步确定,中部地区应加强现代化农业,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流通。 国家的战略眼光终于要扫到两湖地区了,呜呜呜。各位,先觉者胜啊! 在说下技术面: 能源问题在中部也不是问题了,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化的要求! 我国将很快完成特高压电网建设,到2010年,光南方电力公司就有22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线路达到38.9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16.4亿千伏安,跨区、跨国输电容量达到8500万千瓦,交换电量达到3800亿千瓦时。 三峡2009年将进如完全发电状态,部分电力发往两湖地区; 我国将新增58座核电机组,我的到的消息是:湖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核电站的相关研究与申请,湖北在1988年已经开始核电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都将完成建设。 最大的瓶颈:出口的运输问题。随着长江万吨码头建到了岳阳以上,铁路,高速公路网的完善,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在我看来已相当程度解决了。 比如铁路: 到2020年,我国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将达1.6万公里,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跨省区旅行的时间至少缩短一半,北京到上海由10小时变为4小时,北京到广州由23个小时变为6个半小时,北京到昆明时间不超过8小时,到最远的乌鲁木齐也只需要11个小时。 城际高速铁路网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城际圈,全面扩展到成渝、中原、武汉、关中、海峡西岸等十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群,覆盖沿线各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届时,北京、上海、郑州、武汉等中心城市,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一至两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每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年发送能力都在8000万人左右,3到5分钟发一次车就像坐公交车。由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和客货混跑快速线路组成的快速客运网,将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以上,这将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 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4万多公里铁路里程。这意味着届时我国铁路运营规模将在现在基础上再增长约50%,许多不通铁路的地方终将迎来火车的汽笛。 比如公路: 比如水路: 三峡工程蓄水后,将加深重庆至宜昌天然航道的水深,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淹没所有滩险、单航段和牵引段,航道将平均扩宽至110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回水区流速减少50%。船舶每马力拖载量因此增加至7-10吨,是原来的10倍,与中下游基本一致。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航运成本可降低37%,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5000万吨,是原来的5倍。航道将得到大大改善,为长江川江航道航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船舶运行周期将缩短一半左右。 因此,沿海的产业转移正是时候。前期一定时间里,政府提供一定的退税就好。我想两湖政府一定会是做梦都要笑着给,绝对“不差钱”。 对于打工的农民兄弟来说,离土不离乡,就可以进厂打工。不要背井离乡,不要春节挤火车也是会很高兴的。就算工钱比沿海少点,他们也是愿意。再说沿海的物价比内地高,住的不好,家人远得很,精神生活是很成问题的。人均少沿海300到500的工钱,我想也不怕找不到人。 现在的问题是沿海的工资不高,内地的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要改变这样的事情,资源要再做优化配置。 两湖和四川都是大陆的打工大省。比如四川是大陆第一打工大省,我记得的数字是每年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台湾省的一半人口。如果这三省就地能消化一半以上的外出打工者,那对全社会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内地相对沿海更低的价格,企业本身也能节约大量的成本。 沿海搬走了这样一批低级的加工业,就能低成本的进行新一轮的“工业”化,地和人不是都空出来了么?我想台湾的高技术企业和马英九都会笑到醒吧:这么优质的一块白地啊! 关键是沿海的低级的加工业要克服“路径依赖”形成的惯性;同时,两地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规划帮忙。 平时要他们搬,他们不会搬。日子过的好好的,为啥要搬。沿海想赶都难以找到支点。 现在经济危机下,他们日子苦哈哈,面临生或死的问题了,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布局机会么? 政府要出钱,出政策;企业要有先见之明。 沿海的政府只要再提高特定行业的最低工资水平,这些企业就面临走或留的最后选择。 他们放眼全球,哪里还有比大陆好的地方呢?他们大陆打拼了十几年的局面丢了可惜,放弃大陆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更可惜。要走到越南吗?这机会成本高的吓人啊!到印度去,就不说“机会成本”了,就其本身的营运成本就够他们受的了! 关键,这时两湖的政府要上门推销自己:比如三年免税;更低的土地价格;更低的工业用电价格;更好的政府政策,更好的迁移补贴,更多的出口运输补贴等等。就是要给这些企业端茶送水,做好服务。有效的保证在国家法律的许可下,让他们得到最大好处。 别一方面借上面说的宏观面的东风,两湖地区政府要向北京派团,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办法游说中央求求财政和政策的加持。 相信这是现在经济危机下,这是低级的加工业“过冬”的好地方。我想这是也许是一个思路。大家不要笑话。 不知台湾的各位先进怎么看这个问题?台湾的经验很多啊,你要就是在大陆的台商,你会愿意嘛?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