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茂先生,今年八十七歲,自小開始跟廟畫家陸化石學畫,迄今已七十年以上,在其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追求藝術創作的過程可分為以形畫形、以心畫形、以心畫心,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以形畫形」,簡單地講就是畫得「像」,要把對象的外形描繪出來,不能走樣,因此往往是筆多墨少;這是繪畫的基本功夫。由李奇茂先生的畫作來看,這應該是侷限在受陸化石先生啟蒙後一直到將
近四十歲的漫長時光,在這段時光中,他從畫佛畫、臨摩〈〈芥子園畫譜〉〉、四君子筆墨和宋元山水畫開始,經政工幹校時期追隨梁鼎銘先生學習素描,常能以假亂真,而被梁鼎銘先生評之為「若不消化嘛,就是小偷;消化了,就是大盜」,一直到三十五歲時的「金門系列」、三十六歲畫時的〈吾土吾民〉,對每個人物,線條竟是如此的傳統和工整,筆多墨少,可見到他「以形畫形」的深厚功力,但,他並沒有停留在這個境界,繼續努力、開創,終未變成「梁鼎銘第二」,而博得「畫盜」之名。
第二個階段「以心畫形」,簡單地講就是用心去體會,不拘泥於外形的描繪,而把心的感動寄託在墨韻的變幻上,因此畫的是符號,是自己的性格,固然外形還在,重點卻不在形塑,而在墨韻所呈現的意象上。由李奇茂先生的畫作來看,這應該是在他四十歲以後到六十歲前後的時光,這段時光中,至少從四十八歲赴德開畫展歸國開始,他在繪畫的技法上有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他開始在畫中注入了「繪畫的民族性」,接著,他採用了「動態速寫及素描」,去冗筆、取精粹,在畫中注入了運動的、瞬間的「動感」,如他的三十尺大作〈夜市〉即以墨韻取代了許多筆意,第一層的人群與小狗固然清晰可見,第二層雖能辨識,第三層則成了象徵性的影像或符號而已,加上腳踏車的停靠與進出,人物的各種吃相、坐相、蹲相、擁擠相,乃至夜幕與鬧市的對照,畫中被硬生生地注入了時間的元素,這種四度空間的感覺,畫面動起來了,所有的景象、人物、動作都呼諸欲出,整幅畫充滿了高度的戲劇張力,簡直就是夜市眾生相活生生的演出。這龐大而動態的格局是不可能可以當場速寫的,憑藉的全是畫家「以心畫形」的功夫,這功夫來自畫家本人長年素描的工夫和深刻的體悟,才能在那情境中適時抓住每一動態瞬間的印象和總體畫面的平衡,而構成一個動態的總集合。
第三個階段「以心畫心」,這是「以心畫形」的符號化後, 更深一層的境界,以畫家個人的修為、學養、道行、禪悟種種因著環境、心態,去觸摸、體悟對象「無象」之形,此時對象已完全超脫形制之外,與畫家的心相交融,展現在畫面上的,是少少的筆畫和深厚的意涵。由李奇茂先生的畫作來看,這應該是在他六十歲以後的時光,這段時光中,尤其是在拜會超現實主義幻象派大師保羅德爾沃之後,他的畫作開始結合西方技法,讓東方人看了有西方的感覺,西方人看了有東方的情懷,畫中卻已看不見什麼太多的線條,不論筆與墨,只見墨團渾暈,如〈春荷〉、 〈夏荷〉、〈秋荷〉到〈冬荷〉,表現的就是「無象」之形,完全超脫了「荷」的形制,與畫家的心交融的,是畫家筆下那「荷」隨季節轉移的深厚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