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7 23:09:36瀏覽1881|回應1|推薦9 | |
上次發表了台灣的土塊厝後,有好心的網友提示說,在苗栗縣普覺塔後方,還有幾戶土塊厝,要趕快去看看,否則早晚會被拆光。另一位則說他台南老家附近也有一戶,任其荒廢已久,現在已成危樓,不久的將來自會倒蹋,有機會應去觀察拍照留念。 年在五六十以下的台灣人,只有很少的人,有機會看過人們實際生活在土塊錯裡頭。先人的居住環境如何,已經不是一般人關心的事,看到很多用鐵皮屋,修蓋的違章建築,或認為我們早期的祖先,就是住在那種倉庫型的冬冷夏熱的鐵皮屋中。他們不懂土塊厝乃台灣人,就地取材,最自然,冬暖夏涼,早期普羅大眾最常有的居住所在。 我在五十二年前服兵役時,就在虎尾至北港之間的鹿寮,就親眼看到還有很多當地的老百姓,生活在土塊厝中,他們的生活以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是大家想像不到的艱苦與不便。除了我上次提過的要上一次廁所,必須走出屋外十來公尺地方外,最重要的用水問題,也是很傷腦筋的大事。 有一次聽到居民說要出去巡水,我還以為稻田水量不足,後來才瞭解他們並不是家家有水井,所吃的飲用水,是靠著用五六尺長的竹子,劈開成兩半,一支接一支,把飲用水,從泉水的源頭或其他水源,接到自己家來使用,最怕天災地變,如颱風豪雨,對他們的創傷,不是幾句話可說清楚的,所以在地震或颱風等災難前後,都得不分晝夜,冒著風雨,延著飲用水的水路巡察不修,否則就有斷水之虞。
我們在法鼓山所看到的土塊厝,已經是改良過的,又長期經法鼓山全力維護,保護的非常良好,尤其屋頂的固定式瓦片,不是早期土塊厝所有的,看起來很耐用。 原始的土塊錯都是用茅草,或乾蘆葦覆蓋,有的擔心被風雨打散,還在草屋上,加幾塊石頭或磚塊鎮壓住,後來才有人用竹片編成一片一片襯托在裡面,有的則土塊牆內,也增加一層竹片編製成竹屏加強其耐久性。 茅草屋頂當然冬暖夏涼沒問題,但也會長虫,或漏水,或被風吹雨打破損。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後,有人使用木板條做屋頂的支架,再覆蓋瓦片;土塊厝的外表也塗抹上白灰,且還有人塗上色料增添其美觀。
還有我們在修建土塊厝的時候,沒有打地基的觀念,把土塊立地疊成牆,後來有人用竹子在四圍撐起來,但不夠堅固,長期經水侵蝕,大豪雨或颱風來時,有些土塊厝會整個慢慢的垮下來,屋子變形還不打緊,屋頂牆面透水漏水嚴重,外面下大雨,屋內也會下小雨,地面上滑溜溜,人容易滑跤。 竹南現存的幾戶土塊厝,有如一段土塊厝的歷史現場,矮小的它們已完成了對我們的使命,一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現實的生活上,鳥死弓藏,兔死狗烹,現在誰也不會去關心它們的安全性與否,也不會關心它們的美醜,更不懂它們的好處是什麼? 先人來台居住生活的一頁歷史,正默默的消失中。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