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31 17:49:56瀏覽1887|回應2|推薦17 | |
22k的未來 父母能給孩子甚麼盼望? 十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美麗人生", 電影講述義大利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 父親Guido Orefice(導演羅貝托·貝尼尼飾)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飽受驚恐, 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 須接受集中營中種種規矩以換得分數贏取最後大奬。 電影並沒有以寫實的畫面呈粹的殘暴, 反倒是將一個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轉化為一個扣人心弦的悲喜劇。 當年看完影片的感受,主要是為人子女對於父愛的深刻感動 然而,影片當中蘊含為父為母因愛而生的智慧與勇氣, 我直到現在才懂~。 在澳洲的這兩年,異文化的衝擊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我們比過去更關注台灣的發展 早餐就是老公對我播報新聞、批評時政的精華時段 "一堆年輕人搶著來澳洲當台勞,好慘! " "22k?! 他們將來怎麼辦呢?" "公、勞、健保,通通不保要破產了,台灣完蛋了!" 這兩年台灣似乎很悶、很亂, 對現狀很不滿、對未來很憂慮...。 女兒的一句"那我們怎麼辦?" 使我警覺 平時習以為常的對話 可能正逐漸形成一副墨鏡 讓孩子帶著它看未來~ 因此我們決定互相醒並且改變! 難道不能批評時政嗎? 有人會問 可以,但是我認為也該有"分級制"。 因為那些大官、大人該聽的批評指教, 聽在孩子耳裡,只剩不滿與不安的情緒。 久而久之,便在孩子心裡型塑成堅而不摧的負面思想與偏見。 除非有心與孩子討論,回應他們提出的疑問, 不然,至少批評的時候,把握"具體化"的原則, 例如:"美國人真的很糟糕,亂印鈔票" 具體化->"美國政府救經濟的做法真的很糟糕,亂印鈔票.." "穆斯林怎麼這麼可怕,不滿就燒殺人家?" 具體化->"發動攻擊的穆斯林怎麼這麼可怕?" "xx黨,真的很糟糕" 具體化->”某某人提的主張真的很糟糕" 台灣人民的政治分裂 不只是政客操弄的結果 也是成人想強加政治、意識形態給下一代的遺毒 使台灣的政策議題常缺少理性討論的空間 洪蘭教授曾舉腦照影實驗來證明"偏見難改"的道理 "孩子的心靈如一件白衣,被大人的偏見污染,就很難洗淨。" 小時候學的東西,很多都會內隱、深化, 即使後天再多的教導,甚至意外得了失憶症, 小時學的偏見都不易改變。 在孩子面前,大人怎能不謹言慎行呢? "難道不該借時事讓孩子有危機意識,激發他們努力向上嗎?"有人也會問 然而,我相信華福德教育說的 "童年是一段重要的旅程,不是競賽... 長大所需的創造力、復原力、自信心等,都需要童年來滋潤" 困難與挫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們想幫他們躲 都躲不掉, 何必急著澆滅孩子對世界的想像和對未來的期待呢? 針對時事我會對孩子說, "年輕人到澳洲打工,媽媽希樣你們將來面對環境能這樣靈活,有這種勇氣" "22k,若薪水普遍這麼少,更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總之 大環境已經這麼艱困 若我們還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的批評時事 無疑是在陰天裡給了他們一副墨鏡, 還期望他們能看到陽光嗎? 這樣的人生必定是跌跌撞撞~ 如何詮釋事件,其實操之在己 "人生永遠有路走"這樣的信念 孩子需要父母點滴的示範 下次在孩子面前談時事時 記得 具體一點、輕鬆一點、少罵一點, 集滿三點,孩子的未來會光明一點~。 身在集中營 父親的愛與智慧都能為兒子創造"美麗人生ㄒ " 我們也能用新的眼光 許孩子一個幸福的未來 不是嗎?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