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15 03:04:30瀏覽2406|回應6|推薦5 | |
源自中國的圍棋,在日本得到了最多的肯定。有「昭和棋聖」之稱的吳清源,圍棋生涯在中國開始,於日本站上真正的舞台,然而在兩個種族的衝突與自我認同間,吳清源的棋士之路是孤獨的。
在吳清源身上,有很多矛盾。他在日本發展的時期,正碰上中日戰爭,中國沒有他棋藝的舞台,日本又必須面對民族的對立。雖然因為肺結核的宿疾,避開了服役的尷尬,卻避不開日本好友必須上戰場打自己同胞的無奈。在療養院裡,他被同院歡欣的氣氛感染,沒想到他們慶賀的是攻打中國。 也許是這種情何以堪的感覺,讓他更積極的投入宗教。在中國他想參加「紅卍字會」,後來在日本他長期投入「璽宇教」,甚至曾經一度放下棋藝,可惜最後他發現教派和他和平的理想漸行漸遠,只有棋盤的世界才是不隨外界改變的。 經歷了戰爭帶來的顛沛流離和宗教的失落,所幸相愛的妻子一直陪伴在吳清源身邊,當兩人的孩子出生,棋藝事業也再度步上軌道,一場意外的車禍,讓他體驗瀕臨死亡的可怕,而頭痛的後遺症也困擾著他,當提攜自己的前輩和共同研究棋藝的好友先後辭世,對孤獨的他更是打擊。
內在的孤寂、身體的病痛、民族的對立、信仰的失落,電影沒有對吳清源的成功做太多的著墨,而是展現出他面臨的種種困境。 吳清源一生最重視的,便是圍棋和宗教,決戰勝負的圍棋和崇尚和平的宗教,兩者看似衝突,但對他來說並不矛盾,因為他所嚮往的,正是一個和諧的理想境界。圍棋不在求勝負,是要有所創新,而推行宗教是希望不同的人都能和平共處。身處於各種困境的吳清源,追求的是內心的平靜。
然而這樣節制的敘事手法,對不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來說,可能無法理解簡短的事件描述對吳清源的影響,進而體會他的心情;同樣的,聚焦在吳清源的困境,而未對他的棋藝和成就多作解釋,也許是預設觀眾對吳清源有某種程度的聞名和敬重,但也可能會讓想了解的人感到失落。 不同的觀眾觀影原本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能否有共鳴,取決於觀者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經驗。 對我來說,從這部片裡認識的,是吳清源孤獨的一面,而這份孤獨並不專屬於棋聖。棋藝是自我的實現,宗教是群體的和諧,兩者的平衡是吳清源一生的修業,也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