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02 08:16:24瀏覽367|回應0|推薦0 | |
12/2/2017 幾年前看過一本書「穿越夢境 遇見最真實的自己」,作者王榮義牧師。看了這本書,完全打破我對作夢的認知。 王牧師是馬偕醫院協談中心主任,對夢的研究已經20多年,他蒐集了大量的夢境實例,以心理學為基礎整理出實用解夢的通則。在我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打破我對夢的解析的迷思。譬如有一個夢境,A君夢到自己走進房間,看見父親身上插著一把刀,被殺死躺在地上;A君轉身看見母親也躺在地上,但弟弟的腳卻踩在母親的身上,不讓母親爬起來。就這麼短短的夢,在以前如果我夢見類似的夢,我醒來後一定會非常的慌張,會以為是不是爸媽會發生什麼意外。看了這書才知道,原來A君夢𥚃的三個人物,爸爸、媽媽、和弟弟都代表著A君自己。在A君眼裡,爸爸是個脾氣暴躁的大男人,媽媽則是努力辛勤的傳統女性,而弟弟從小就是一個活潑外向又愛玩的小孩。這個夢其實是反映出A君當下的內在生命狀況,他正在壓抑著自己脾氣暴躁的一面,希望能徹底的將壞脾氣從生命中除掉;而當時自己有點愛玩,因此企圖用這個形象來掩飾自己像媽媽一樣的辛苦認真的特質。看完這個例子,我真是恍然大悟。 作者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並非講述最近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遇到某些事觸動了內心深藏已久的某部份記憶或迷惘,才將白天遇到的事拿來當題材,目的是要講述一個更深層的事。夢也會因為成長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映。一般來說,幼兒時期到國小低年級的夢,是在乎自己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夢中出現的大多是自己的親人、老師、或同學。國小高年級的夢,就會開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外界的眼光,如果經常接觸到别人給予他的負面評價,夢中的自我形象就會變形,化成各式各樣奇怪的象徵。成年後的夢,則是內在角色愈來愈多元且趨於複雜化,夢境會發展出豐富且變化多端的情節。至於進入老年期,對複雜的人、事、物看法漸趨穩定,心理層面也會歸於單純,夢境就反樸歸真,像小孩子的一樣,沒有太複製的象徵。不過如果成長過程中,有些沒有處理的情緒和包袱,一直累積,到了老年反而更加沈重,最終仍會有個臨界點爆發出來。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夢中出現的人物,都是自己的投射。這讓我鬆一口氣,也讓自己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看不見的那一面。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