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們音樂專欄中,屬於民歌的部分,我與涓合作,我負責民歌發展,她則負責歌手介紹,最後成型的稿子,並沒有像這篇這麼長,所以這算是初稿,經由這次的經驗,讓我接觸了沒有機會經歷的民歌時期,那時的許多歌都很琅琅上口,且歌詞都極具意義,希望藉由這篇,大家也可以體會民歌之美^ˇ^
背景音樂:木棉道
* * * * *
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對民歌有多少接觸呢?在現代流行音樂的環繞下,民歌更顯得雋永而深刻。
在民國六十年代(西元1970年代)前,台灣流行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在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活動時,觸發了當時人民主動面對自我文化,萌發出「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呼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
當時鼓勵人們自我創作,以貼近生活為主調,將生活的心聲唱出來,沒有矯柔造作、更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人民本身唱出最真實的音樂,這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校園民歌風潮。
興起的民歌歌手在各大校園、餐廳演唱,當時的著名歌手包含芝麻龍眼、蘇芮、王夢麟、李建復、娃娃……等等,而廣播人陶曉清更是民歌運動的一個重要推手,在當時傳播媒體還沒有現在那麼發達的情況,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音樂創作者有個發表作品的平台,進而推廣了民歌的發展,更於1977年邀請了楊弦、吳楚楚、韓正皓及胡德夫等四位知名民歌歌手灌錄專輯《我們的歌》,使得民歌發展更為蓬勃。
在民國六十五年底於淡江活動中心舉辦的一唱民謠演唱會上,李雙澤先生有感而發的問:「你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而他與胡德夫先生更抱持著「我們一起努力著要做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的意念,在台灣民歌歷史上,寫下燦爛的扉頁。
1984年非洲衣索比亞鬧飢荒,1985年為台灣光復40週年的紀念日,而1986年則是「世界和平年」,為了幫助非洲人民,呼應「和平」這個主題並為台灣光復40週年紀念,創作了<明天會更好>這首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製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請了台灣各大唱片公司及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近六十位的歌手,打破合約的限制,一同錄製了這張專輯,並將售出的盈餘捐至消基會,作為公益之用。
這首歌唱出了台灣人民的希望,而琅琅上口的旋律,在亞洲地區大受歡迎,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民歌: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知道,民歌不只以樸實無華為主,更是砥礪人心、為人民帶來希望的歌曲,希望台灣與人民,能夠愈來愈進步,寫下更好的明天。以下為各位介紹些知名的民歌歌手與其代表作,在這流行樂充斥的年代,這些人的名子與音樂依然存在人們心中,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