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菁寮聖十字架堂(轉載)
2013/02/10 19:51:16瀏覽556|回應1|推薦24

後菁寮聖十字架堂

    後菁寮聖十字架堂,座落於後壁鄉菁寮國小斜對面,隸屬「聖方濟各教會」一系,民國五十五年(一九五六)以「十字聖號」在本地傳教,而這座帶有德國傳統教堂或城堡神秘氣氛的教堂,則建於一九六年。

  教堂的設計人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德國人,國際級建築設計師,一九八六年榮獲建築最高榮譽的桂冠——普立茲獎,普立茲獎被喻為建築的諾貝爾獎,更讓我興奮的是,波姆第一件國外作品,竟落在台南縣純樸的後壁鄉後菁寮。

  從建築外觀來看後菁寮天主教堂,造型獨特,「包覆鋁皮的銀色陡峭角錐尖頂,直入天空,與傳統紅牆紅瓦,低矮樸素的街屋及合院民宅,形成強烈的對比,且成為當地明顯的地標」。

  教堂分為四部份:鐘樓、洗禮堂、聖殿、聖體宮,都是陡峭角錐尖頂造型,四個頂尖處各有一代表性的飾物:雞、鴿子、十字架、皇冠。整座教堂的主要結構方面,以清水混凝土為主,而內部的處理更展現流動開放的空間效果,深紅色的細格子落地木門窗、木格子高窗、不規則紋樣的小塊花玻璃……,有人說這座教堂頗具法國、德國教堂風味。

 

自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西班牙道明會郭德剛傳教士(Fernando Sainz, O.P.)重新開啟台灣近代傳教事業後,歷經日治時期及戰後持續發展,天主教會不斷增加,教徒亦有數十萬人之多。幾乎每一個城市鄉鎮之中,都有天主教堂的存在,它們也構成了台灣聚落環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沒有一個聚落是缺少宗教建築的,神聖化的宗教建築與世俗化的建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聚落,台灣亦不例外。雖然西方宗教並不是台灣信徒最多的一種信仰,但是在全台灣區各個角落,我們卻都可以發現天主教堂的存在,它們之異質性或者特殊的天際線,在聚落中獨樹一格。

  在台灣所有的天主教堂中,建於一九六二年的菁寮天主教堂是極為特別的一座建築。我們並不清楚,當初西方的傳教士為什麼選擇在台灣嘉南平原上的一個小鄉村興建這座教堂,但是它結合西方宗教建築中錐形尖塔,和具本土色彩之門窗家俱於一體的建築,卻不得不讓我們注意它的存在,同時肯定菁寮天主堂的確在台灣純樸的鄉村裡達到宣教的效果。

  在西方社會裡,天主教堂是一個充滿藝術及象徵符號之建築。哥德式樣中之彩色鑲嵌玻璃、四葉飾及尖拱等仍然被廣泛應用在現代之教堂中。但是當西方天主教到台灣傳教時,通常缺乏寬裕的資金與充沛之人力資源建造大型的哥德式樣教堂。因此只好就地取材,用當地的形式去詮釋西方宗教精神,而與地方特色結合的教堂反而比較容易打入傳統社會之中。由曾經得過普立茲建築大獎的德籍建築師波姆(G. Bohm),在本地建築師協助下所設計的菁寮天主堂就是這樣的好例子。

  相對於西方天主教國家中,教堂龐大的量體與繁複的宗教裝飾系統,菁寮天主教堂顯得簡潔許多,但是它卻充滿了本土關懷及西方宗教建築的意象。菁寮天主堂的主堂是一個長方型的空間,端點上是八角形的聖堂,兩側與入口則都是細長比例的落地門窗,可以充份打開通風與自然結合。紅色的門框傳達了地方的建築色彩,但一大一小的錐體無疑是來自於西方宗教建築的語彙。菁寮天主堂本身的雙重性格及其與地方環境的差異,久而久之竟也成為它的特色。

  一個來自西方的宗教,要在具有濃厚民間信仰的台灣農村聚落中發展,本是一件相當艱辛的事。可是當我們看到農村幼兒在教堂附屬的幼稚園中天真的歌唱遊戲時,便可以看出菁寮天主堂似乎已經成功的在地方上生根。菁寮天主堂的成就並不是因為設計它的國際知名建築師,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西方宗教在台灣的傳教歷程,它闡明了外來文化與本土相互融和的可能性,它創造了一個聚落的精神中心,成為附近農村居民的好地方。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wu4613&aid=7296119

 回應文章

山水光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真藝術
2013/02/23 22:53

重新認識了教堂藝術

及一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