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追尋記憶中的巴黎
2006/03/14 11:02:34瀏覽1666|回應0|推薦3

  9月28日就要出發,全公司由上到下,都已經知道我要一個人去逍遙兩週,一半敬佩,一半妒嫉(註:公司同事要我更正,只有一個人敬佩,其他人都是妒嫉)的眼神看的我自己都有點心虛,不流暢的英文,嬰兒程度的法文,加上網站及書籍中的片斷資訊,我,一個三十歲的大男生,第一次去自助旅行。

  可以講解文藝復興到後印象派的繪畫,淘淘不絕的討論法國近代史,聆聽半理性半感性的分析古典音樂,並且瞎掰我不是很懂的尼采與馬克斯,簡單來說,我是受歐洲文化影響極深的人,但僅此而已。

  不知如何在餐廳點菜,八成會在街頭迷路,甚至不太確定如何從戴高樂機場走到TGV,真的,不想還好,現在心裡真的有點毛毛的。
  這就是我,一個寂寞到底,卻又不甘寂寞的攝影人。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去巴黎,第一次到巴黎,是在1997年的夏天,不只去了法國,第一站其實是英國,但我對倫敦有偏見。或許是因為巴黎溫暖的陽光迷惑了我,或許是因為蒙娜麗莎的笑容過於迷人,巴黎,在我的心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因為她不只是一座城巿,而是讓開啟我心靈的象徵,以及進入世界的門戶。

  不同於倫敦過於顯著的維多利亞式沉悶,巴黎的文化是多元的,在羅浮,文藝復興與浪漫主義不再是課本的文字;進入奧塞,你就進入了印象派的色彩,在凡爾賽感嘆著絕對王權式的巴洛克繁華,還有大革命的肇因;仰望凱旋門,就可以看到拿破崙意圖仿傚羅馬帝國的雄心。有人說巴黎是最不法國的城巿,因為她屬於歐洲與世界。
  巴黎是人類創作齊聚的所在。盧梭,馬克斯,雨果,巴爾扎克,普魯斯特,王爾德,沙特,西蒙波娃........有多少哲學家與文學家,用文字成就了人類思想的邁進。蕭邦,李斯特,舒曼用音樂表達情緒的激盪。即便是尼采,佛洛依德與喬伊斯,也是因為巴黎,才有了邁向世界的舞台。

  記得在第一次巴黎行後,我在寄給高中老師的照片背面寫下:在巴黎,重要的不是拍攝到的事物,而是你未拍下的。經過了近十年的時光,我想我會將文字修改成:重要的不是拍攝的照片,而是那些無法被拍攝的事物。
  蔣勳說:人年輕時應該要活在巴黎........。
  嗯~好吧!說正格的,能享有這種特權的人,真的不多;我們大多數的人無法生活在巴黎,也不願意太鄉愿地把台北當巴黎--即使有了誠品,距離好像還遠了點。但如同普魯斯特,我們也擁有自己的回憶,瑪德琳小蛋糕的味道,是回憶的味道,巴黎也是。對我而言,她不僅僅是堆滿藝術品的陳列室,也是追尋人文精神與知識的動力,因為巴黎,雷諾瓦不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躍動的影像,羅丹的作品不僅是冰冷的雕像,而是滿溢的熱情。
  晚間的羅浮宮,遊客稀疏,是真正適合賞畫的時刻,在<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德拉克瓦(Eugene Delacroix),1798 ~ 1863--前停佇許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它時還不知如何的欣賞的畫。我無法生活在巴黎,但我可以以我自己的方式追尋,她的文字,影像,藝術,以及逝去;隨著時光,一點一滴地融入我的回憶。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minmau&aid=2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