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光圈優先與快門優先
2015/09/15 23:39:39瀏覽2543|回應0|推薦3

瞭解了什麼是曝光鐵三角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逐步地掌控相機的功能與鏡頭的特性,筆者根據自己摸索與學習的過程,設想出如下的順序並分篇來做說明 ── 「光圈優先與快門優先」、「測光模式、光源方向與強度」、「光圈與景深」、「白平衡」、「色階分佈圖」、「長時間曝光」、「微距攝影」、以及「認識鏡頭」等等。本篇將說明光圈優先與快門優先、以及各自的應用時機。


光圈優先 (Aperture Priority)

攝影者自行決定光圈的大小(鎖定光圈的 f 值),至於快門速度,就交由相機的測光系統去決定,而此時的 ISO 之值,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可由攝影者來決定,第二種則是交由相機的測光系統去決定 ── Auto ISO。


快門優先 (Shutter Priority)

攝影者自行決定快門的速度(鎖定快門的速度),至於光圈的大小,就交由相機的測光系統去決定,而此時的 ISO 之值,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可由攝影者來決定,第二種則是交由相機的測光系統去決定 ── Auto ISO。


什麼時候使用光圈優先?

筆者認為,光圈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控制「景深 (Depth of Field)」,其次則是成像的品質。所謂的景深,就是在對焦點之前與之後,影像依然能保持清晰的距離範圍。景深的成因,則是來自於肉眼的察覺極限,因為鏡頭的透鏡只能將光線聚集到某一個固定的距離點,離開此點影像便會逐漸地模糊,然而在此點前後的某段距離之內,影像的模糊程度是人類肉眼所無法察覺的,因此就形成了景深。如果「對焦點的前後」「影像清晰的距離範圍」很長,我們稱之為「深景深 (Deep Depth of Field)」;如果「對焦點的前後」「影像清晰的距離範圍」很短,我們稱之為「淺景深 (Shallow Depth of Field)」。

淺景深常被攝影者用來凸顯「主體」 ── 因為透過光圈大小的掌控,可將畫面中與主體不相干的事物置於景深之外;亦即,讓不相干的事物「糊掉」。至於如何糊掉不相干的事物,筆者先扼要列舉,詳細的操控細節,再於另篇文章中做說明。

景深的控制方法如下:

  1. 光圈大、景深會變淺,光圈小、景深會變深;
  2. 在光圈夠大且光圈大小不改變的情況下,對焦點近、景深會變淺,對焦點遠、景深會變深;
  3. 焦段長、景深會變淺,焦段短、景深會變深;

光圈的另一個功能,就是會影響成像的品質;一般而言,大光圈的成像品質會稍微比較不銳利,光圈大小在中間段的 ── 例如 f/8 ~ f/11,其成像品質會比較銳利;光圈縮到太小,理論上是有可能會因光線的繞射而降低成像的品質,只是筆者有試過使用最小光圈來做夜曝與拍風景,拍出來的照片是看不出來有因繞射現象而影響了成像品質。

扼要總結一下,什麼時候使用「光圈優先」?

  • 想把人事物等拍得很清楚、很清晰時 ── 縮小「光圈」;
  • 想利用「淺景深」來凸顯「主題」時 ── 開大「光圈」;


什麼時候使用「快門優先」?

  • 想要「凍結畫面」時;例如打鐵師傅打鐵時所繃發出來的火花、快速飛行的鳥類、海浪拍打岩石時所激起的浪花等等;
  • 想要讓畫面有著流動的氛圍時;例如讓瀑布有著絲絹般的質感、讓主體清晰但背景流動等等,此時就得透過快門優先來將快門放慢;
  • 追焦;拍攝快速飛行中的鳥類或蝙蝠,抑或是要以慢快門來拍攝跑步者或移動速度不快的物體,此時以快門為主,光圈大小則由相機去決定,並得將對焦模式由「單次對焦」切換到「持續對焦」;


什麼時候使用手動調整光圈或快門?答案是:長時間曝光時,或是當相機的測光系統所測出來的曝光組合,據其所拍攝而得的照片令你感到不滿意時;常見的情況有:

  • 光線不足時的長時間曝光;如果是夜間曝光拍星芒,則得縮光圈才能產生漂亮的星芒,故此時是以光圈為主,快門與 ISO 為輔;如果是想拍星空或是星軌,則光圈要開大一點(通常開到最大),而 ISO 最好調整到 2000 以上(否則有些光線微弱的星星會無法曝進照片之中),此時仍是以光圈為主,快門與 ISO 為輔;
  • 光線充足時的長時間曝光;例如在大白天要拍瀑布或海浪的絲絹般質感,此時就是以快門為主,然後手動縮小光圈與降低 ISO 之值來配合快門,如果仍然會過度曝光,則必須加裝「減光鏡」來減光;
  • 光線不太夠時要做追焦攝影;如果是要拍快速飛行中的鳥類或蝙蝠,抑或是要以慢快門來拍攝跑步者或移動速度不快的物體,此時就是得以快門為主,並將對焦模式切換到持續對焦,並根據當時的光線來手動調整光圈大小與 ISO 之值,以避免曝光不足;



寫了這麼多,初學者想必還是有點摸不著頭緒,接下來就讓筆者來分享一些拍攝實例,由實例中去瞭解光圈優先與快門優先的應用時機。

光圈優先的應用實例:

1. 度假飯店房間裏的杯子 ── 使用大光圈來營造淺景深以凸顯主體;鏡頭使用 Nikon 50mm f/1.4G,機身為 Nikon D800E,使用光圈優先將光圈鎖定在最大光圈 f/1.4;由照片中可看出景深非常的淺,杯子的前半段是清晰的,但杯子的耳朵卻已經模糊不堪。




2. 高雄打狗領事館之庭院內的蠟像 ── 使用大光圈來營造淺景深以糊掉背景;鏡頭使用 Nikon 24 ~ 70mm f/2.8G,機身為 Nikon D800E,光圈鎖在 f/3.2,背景已經有模糊到一定程度,但由於背景 (建築物) 與蠟像的距離沒有很遠,所以沒有模糊到變成散景 (bokeh);如果背景離蠟像夠遠,背景就能模糊到變成散景。





3. 富貴角燈塔 ── 拍風景照,縮光圈以提高成像品質,一般縮在 f/8 ~ f/11 的範圍內即可;鏡頭使用 Nikon 80 ~ 400mm f/4.5 ~ 5.6G,機身為 Nikon D800E,光圈鎖在 f/9。




4. 墾丁船帆石 ── 拍風景照,縮光圈以提高影像品質,一般縮到 f/8 ~ f/11 即可;鏡頭使用 Nikon 24 ~ 70mm f/2.8G,機身為 Nikon D800E,光圈鎖在 f/7.1,比 f/8 小 1/3 格。這張的海平面落在底部的 1/3 處,符合一般「水平線」盡量避免放在正中央 (畫面的 1/2 處) 的構圖原則,但是主體「船帆石」卻放在正中央,明顯違反黃金分割點的置放原則;Well,不需要每張圖的主體都要遵守黃金分割點的置放原則,偶而打破規則也很好;這張的構圖,左邊有樹木與青草,礁岩海岸的座向是往右,右方留了海洋當作視向空間,中間稍微有點大的空間拿來放置「船帆石」是剛剛好,否則中間就會顯得有些空洞,這張船帆石正好可以拿來當作打破原則的範例,或許有一些攝影專家會不以為然,但拍照就是要有個人風格,只要能找到觀點或論點來支持自己的構圖,不需要去理會其他攝影專家的看法 (但如果是要參加攝影比賽,那就得去順應與討好攝影評審們的審美標準以及價值觀)。順道一提,拍風景照除了縮光圈之外,還得留意畫面的層次感 ── 前景、中景、背景;這張船帆石以樹木與礁岩做為前景,船帆石以及海洋則是中景,最後面的薄雲與藍天則是背景。





<< 手動調整光圈與快門,但以光圈為主,快門的速度與 ISO 之值得配合光圈做調整 >>

5. 夏都飯店的星芒 ── 夜曝時縮光圈讓光源產生「星芒」;鏡頭使用 Nikon 24 ~ 70mm f/2.8G,機身為 Nikon D800E,光圈鎖在 f/14。






快門優先的使用實例:

1. 五色鳥抓昆蟲回樹洞育雛 ── 快門速度鎖在 3200 (1/3200 秒) 以凍結飛行畫面;根據經驗,快門速度若是低於 3200,則五色鳥的飛行動作會略有模糊;一般而言,拍五色鳥育雛畫面,除了鎖定快門速度之外,還得「鎖焦」 ── 觀察五色鳥的飛行動線,鎖定一個焦段 (焦平面;讓這個焦平面盡可能地涵蓋五色鳥的飛行動線),然後關閉鏡頭的「自動對焦」功能,並啟動相機的連拍功能。




2. 唉呀!到嘴的魚兒飛了 ── 鳳頭燕鷗。使用「快門優先」模式來拍攝鳳頭燕鷗,快門速度鎖在 2000 以凍結畫面,對焦模式設定為「持續對焦」,手持相機與鏡頭對鳳頭燕鷗做連拍。






3. 墾丁南灣的衝浪者 ── 快門速度鎖在 3200 以凍結畫面。雖然凍結畫面應該是以「快門優先」來鎖住快門速度才是最為保險的做法,但一般實務上由於「光圈優先」較常使用 (因為「光圈優先」除了可以控制景深之外,還可以根據拍攝場景的明暗程度來調整光圈的大小),有時候在光源強度足夠且穩定的情況下,只要「光圈優先」所測出來的快門速度夠快,經常就直接使用「光圈優先」來拍攝「凍結畫面」。這張衝浪照片的場景光線很足夠、光源強度也很穩定,所以筆者先以「光圈優先」拍了幾張之後,確定快門速度都在 3200 以上 ── 快門速度夠快,就直接使用「光圈優先」來拍攝這凍結畫面,但還是要提醒初學者,使用「快門優先」來拍攝「凍結畫面」才是最為保險的做法。




<< 手動調整光圈與快門,但以快門為主,光圈的大小與 ISO 之值得配合快門做調整 >>

4. 玉峰道路上的某溪流 ── 快門速度鎖在 1.6 (即 1/1.6,約為 0.6 秒),讓溪流有著絲絹般的質感;筆者在拍攝此畫面時並沒有架設腳架 (筆者原本是要來拍飛羽的,只因看到這小溪流很原始自然,就順便拍一下),而是就地取材地將手肘與相機底部置於岩石之上來穩住機身,看起來這穩住的效果還不錯,整個畫面沒有糊掉。順道一提的是,筆者是使用 Nikon 80 ~ 400mm 的鏡頭來拍攝這畫面,使用焦段為 80mm,由於當天是個大晴天,為了拍這絲絹般的溪流並避免過度曝光,筆者刻意將 ISO 調降到 50,拍完即立刻檢查照片與色階分佈表,以確認沒有過度曝光。至於得多慢的速度,溪流才會產生絲絹般的質感,其實這得端視溪流的流速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溪流的流速很快,則大約 1/10 秒就已有絲絹般的質感;若是一般的流速,則大約 1/4 秒就已有絲絹般的質感。




<< 手動調整光圈與快門,但以快門為主,光圈的大小與 ISO 之值得配合快門做調整 >>

5. 虎口追焦 ── 站在十字馬路虎口拍攝路過的摩托車騎士,快門速度鎖在 40,並將對焦模式由「單次對焦」切換到「持續對焦」,拍攝時鏡頭隨著主體移動,以使「主體清晰」而「背景流動」。一般而言,追焦的快門速度大約落在 40 ~ 60 之間。




6. 小黑狗的追焦版;這張小黑狗的追焦照片,其實是意外拍成的,其緣由是這隻小黑狗原本是坐著的,所以筆者就以「光圈優先」模式,根據現場的光線來調整光圈以及 ISO 值,拍了一會兒,這隻小黑狗突然站起來開始跑,筆者馬上將相機由「單次對焦」切換到「持續對焦」,其他的參數與模式,例如 「ISO 值」以及「快門優先」模式則是來不及調整,就趕緊按下快門做連拍,其中一張的快門速度剛好降到 60 (1/60 秒,剛好落在最適合人類對主體做追焦的快門速度之內),因此意外地成了「追焦照片」。再次提醒,若拍攝的目的就是要拍「追焦版」,保險的做法仍是使用「快門優先」模式,並將速度設定在 40 ~ 60 之間。





2017 年 12 月的新書發表:《 隨興攝影筆記簿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gchia&aid=3021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