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融海嘯後的樂觀者:由索爾孟談台青年創業
2013/05/13 13:01:40瀏覽1121|回應0|推薦8

索爾孟為新書「金融海嘯後:一個樂觀者的日記」來台灣演講訪問,他的「樂觀」態度讓我對最近的年金爭議有了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為什麼一定要「減少支出、減少福利」來造成「平等」,而不能改為「增加資源投入」的方式呢? 感想為文,登於2013年5月13日《蘋果日報》

在台灣,6歲的小孩,父母可能正在煩惱要進哪所小學;14歲的少年,可能正在學測、國教等混亂的制度中不知所措;24歲的青年,可能是一邊念研究所一邊準備公職。

但在英國:6歲的普萊斯,在母親的幫助下,開設糖果連鎖店;14歲的弗雷舍,靠奶奶的果醬祕方,於20歲時成為國際企業超級果醬的老闆;24歲的凱文和25歲的麥克,則利用電子商務、社交網站等工具成為百萬富翁。

公私部門基礎不等

雖然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但為什麼台灣青年多以考公職為第一志願?5月初,法國知名的政治經濟學者索爾孟(Guy Sorman)來台演講,媒體報導大幅集中於他反對監禁民選總統的發言。其實,就索爾孟多次來台的經驗、與對全球不同經濟體的觀察,他對台灣現有的經濟困境提出不少洞見,也和聽眾有許多互動。

索爾孟首先強調他對民主制度與自由市場的信念,政府的目標即是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與社會。但大師也不一定永遠正確,索提到台灣的優點在於中小企業的精神,台灣很多年輕人想創業。這點被現場聽眾立刻反駁,指出台灣的青年都想當公務員。

由今年1月的台灣公務人員初等考試,有超過6萬6千人爭搶357個職位來看,索爾孟對台灣青年創業精神的印象,恐怕需要修正。由筆者在校與學生互動的經驗,絕大多數學生也以公職為生涯目標。這不能單以「缺少創業精神」苛責年輕一代,而無寧說是因為在台灣,公私部門職業的基礎不平等。公務員的終身保障與退休福利,與私部門距離太遠。任何一個理性的人,在成本與風險考量後,選擇公職很正常。

環境推力大於拉力

持平而論,台灣政府已提出許多鼓勵創業的措施;在高教技職體系內,也投入許多資源幫助青年學生實習創業。但這些誘因是拉力,而公私部門的不均等卻是推力,推力大於拉力,就造成今日青年紛紛以公務員為首選的情境。

要改變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增加拉力,另方面是減少推力。當然會有人認為,在財政困窘的情況下,要將私部門的退休保險制度與公部門同步,或再投入更多資源鼓勵新型創業,那台灣就會像歐豬國家一樣危急。

不過,我們的國家也常常在財政困難時為大企業減稅,理由是大企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可刺激它們投資與生產。因此,基於一樣的邏輯,政府若投入更多資源,讓制度與環境更公平,讓年輕一代勇於創新創業,給年輕人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對台灣未來,很可能也會帶來超值的回饋。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risty21&aid=761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