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6 17:29:11瀏覽808|回應3|推薦15 | |
1/3吃完早餐8點多,雄心壯志地要跟兒子去合歡北峰走走,女兒身體不舒服,所以媽媽跟著留守,原本也只打算跟兒子一起去,因為女兒實在走得慢慢,催他走快一點,心想也不過3歲多的小女生,肯自己走就算不錯了,可是為了等他,行進的速度就會受到耽擱。 兒子也不是一路心甘情願地走到上頭,大約剩30分鐘登頂的地方,就哭喪著臉,「走到這裡就好了,腳痠痠,我要回去找媽媽了」;怎可以呢,三角點就快到了,當然是趕緊鼓勵、激勵他,爬山的精髓就在這裡,看起來很遠,實際上只要多一點堅持,撐一下就走到了。 登頂之後幫他拍了相片,看著只有雲海為背景的相片,體會著為人父的喜悅,兒子漸漸地長大了。 回程遇到一位伯伯,我們說,「加油喔」,那位伯伯說,「可以到這裡就好了嗎?」 兒子很果決地說,「不可以」,不曉得是覺得大家都應該走上去,不然他那麼辛苦地走上去,卻有人半途而廢,可能會覺得不太甘心,或真的是鼓勵這位伯伯呢? 沿途大家都說,小朋友很棒,因為很少4歲的小朋友來爬這裡,即使是叔叔、阿姨,有些走得也很辛苦;大家可能也以兒子為激勵的代表,彼此勉勵說,「人家4歲小孩都走得上去,你是大人耶,走啦走啦,沒問題啦。」 大家也該鼓勵一下我這位父親才對呀,可是用心良苦地幫他安排,為什麼是第3天才來登合歡北峰,而不是前一天、兩天呢?那是為了讓他適應高山的環境、免得爬起來太累,之前帶他登北大武山,其餘每天陪他走走跑跑地,都是為了讓他有體力可以全程順利地走完呀。 能跟孩子一起爬山很開心,雖然日曬很強,山風吹起來冰冷,但是過程中可以延展出的堅持與耐力,是很難得的。 說到一般家庭的互動模式,通常只能用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來形容,有時雙親即使在家,若非看電視,就是忙公事,而小孩也不外是電視、電動玩具等,難怪有人抱怨,小孩養大了,孝順與否只能靠「命」了;如果只是把小孩交給電視節目陶冶,就能懂得孝道,也太神奇了吧,電視節目都必須表現出驚悚、暴力、危險的劇情才會有人看,只要常看電視,就會被催眠得感到若世界毀滅馬上到來也不覺得意外,因為恐嚇是電視節目的本質,才不是用來教育小孩學習「孝道」。 在山上因為周遭變得單純,一家人一起泡泡茶、看看日出、日落,一同走走路、拍拍照、堆雪人,因而拉近親子關係,覺得自己的小孩天真、活潑、可愛,也喜歡跟爸媽在一起玩。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