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8 20:15:30瀏覽6504|回應15|推薦104 | |||||||||||||||||||||||||||||||||||||||
印象中我吃過最好吃的一道甜點是「堤拉米蘇Tiramisu」,那是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同學為我們做的飯後甜點,學生時代常常舉辦美食聯誼活動,因為同學來自世界各國,因此聚會時會請各國派出一道代表性的美食,那是小型聯合國的試吃大會;在那個時期我還不知道什麼叫「堤拉米蘇」,也不知道這是一道義大利著名的甜點,直到我嚐到第一口後才知道真是人間美味。
可是自從那道堤拉米蘇之後,我再也沒有嚐過好吃的堤拉米蘇了,原因是現在坊間看到的堤拉米蘇都只是奶油上面灑上可可粉,和印象中的堤拉米蘇相差太遠,即便是我到了義大利,也不曾再品嚐過相似的口味,我一直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自此以後,我開始尋我印象中的堤拉米蘇口味,也因此對甜點有了無可言喻的執著。 每個國家都有代表性的知名甜點,例如:法國的馬可龍、英國的馬芬蛋糕、奧地利的沙河蛋糕、丹麥奶酥、荷蘭鬆餅、台灣鳯梨酥;每一道甜點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印象,那是視覺、味覺及感官的綜合體,閉著眼睛想象馬可龍的顏色及味道,巴黎鐵塔、塞納河及伴著音樂的咖啡香就這麼映入腦海裡,而想著鳯梨酥,台灣青翠的高山、茶館裡泛著金黃色澤的高山茶滋味再再勾起人們的鄉愁,甜點的魅力對每個人的影響可見一斑。
印象中美國是最沒有飲食文化的國家,漢堡、炸鷄及薯條等垃圾食品深植人心,顯然美國甜點比一般正餐爭氣多了,像美國總統愛吃的櫻桃餡餅、布朗尼蛋糕乃至現在在紐約紅透半邊天的「杯子蛋糕(Cup Cake)」,總算在美食文化的歷史中為美國扳回一城;有趣的是美國的杯子蛋糕和英國的「馬芬蛋糕」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穿了都叫「杯子蛋糕」,吃的時侯都要將覆蓋在上面的紙撕下來,但從一個小小的蛋糕卻可以看出二個國家不同的特性,英國人優雅、死板、不苟言笑,就如「馬芬蛋糕」一樣,不注重華麗的外觀但求內涵的精準;而美國人幽默、樂觀、有創造力,於是他們在「馬芬蛋糕」的內外加了無數的亮麗裝飾,不同顏色的鮮奶油,點綴其間的各種水果、糖果、糖霜,讓原本平淡無奇的馬芬,像被施了魔法一般,這不正呼應了剛剛提到的美國人的浪漫天性?
色彩繽紛的「杯子蛋糕」也因此一躍成了美國時尚派對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再加上貝克漢、維多利亞的加持及慾望城市女主角凱莉及米蘭達點亮了紐約「木蘭蛋糕店(Magnolia Bakery West Village)」的招牌,讓美式「杯子蛋糕」成為潮男、潮女瘋狂朝拜的夢幻甜品。
幸運的是,在台灣不用到木蘭蛋糕店一樣能吃到夢幻的「杯子蛋糕」,更棒的是坐在家裡點點滑鼠就能嚐到這種夢幻逸品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看著克勞蒂杯子蛋糕(Cloudy Cup Cake)寄來的精美目錄及十二道色香味俱全的杯子蛋糕,讓人急欲一飽口腹之慾,咬下第一口,我想到剛剛提到的那道「堤拉米蘇」,那道遺失的美妙滋味,在義大利語裡「堤拉米蘇」不就是「帶我走」的意思嗎?這句話的涵意除了帶走美味,還包含了帶走滿滿的愛和幸福,於是我找到了朝思暮想中的那個滋味: 原來是一種思念及最初感動的簡單幸福。 克里斯.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