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土地正義
2011/10/21 10:37:32瀏覽205|回應0|推薦2

      故意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的例子,歷史中早在秦朝就有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了,明明是頭鹿,卻硬說是一匹馬。看看當今台灣鄉間的亂象也就不足為奇,明明是幢豪華別墅,卻說它是「農舍」,若非修訂字典裡的解釋,我們要如何教導小孩呢?
      早期台灣農業得以蓬勃發展,始於農田水利工程之興築,然隨著社會型態變遷、經濟結構轉變,農業收益遠不及工商輸出產值,農業在無法跟進下漸趨萎縮,其重要性也日益薄弱。回溯89年修訂之「農業發展條例」成為台灣農地使用管理江河日下的濫觴,當時執政黨為了選票考量,提出貫徹「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之政策,條例中農民可申請以集村方式或在自有農地興建農舍。從此「集村農舍」和獨立農舍如雨後春筍般散布於田間,大幅改變了鄉間地貌。修正後的「土地法」更刪除了農地承受人的身分限制,任何人皆可買賣農地,「農地農用」徒具形式卻無法落實,人、地管制皆告棄守;時任農委會主委彭作奎針對「新購農地不得興建農舍」的規定,早已洞查政策後遺症,奈何孤臣無力可回天,憤而辭職以明志。
      學者認為台灣農業在加入WTO後將無利可圖,從若干巧門漏洞就可看出,買農地不是為了經營農業,而是為了投入建築業或帶動觀光休閒風潮,因此農地興建農舍的真正受益人將不會是農民。散落的農村別墅還可能破壞農業生態環境,造成水電、道路等公共投資的浪費,此舉更將造成財團假借農民來炒作農地,看看當今宜蘭、新竹或中南部等地大片良田消失即可驗證。
      去年6月9日,苗栗大埔發生一起怪手推平稻田的事件,當時只是地方版面的小新聞,我也是過了一週才自遠在美國的朋友貼在部落格的文章中得知,後來在媒體連續播放後始為各界所重視並逐漸瞭解真相,緊接著7月農運團體與農民北上總統府抗爭的「凱稻」,經一百廿天的成長後,11月14日由台灣農村陣線聯盟號召超過五百位關心「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的民眾與社團,前往美濃收割凱稻,並在稻田上刻出寬約廿五公尺、長約一百公尺的「土地正義」四字,期望讓政府重視農業問題。凱道與農舍,都顯現政府重工商、輕農業的現象,早先朝野爭相加碼發放老農津貼,其實是最不負責的做法,台灣的農業發展,牽涉國家安全、國家定位等戰略考量,農民的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如何兼顧,需要各界充分討論與建立公平的制度。而政策若需要農業背負生活、生態、生產責任,就不該讓農民承擔一切責任,至少要有相關配套或補救措施。
      當年的年輕小伙子坐火車來到鳳山讀書,窗外首見教科書上描述的嘉南平原,綠濤遍野、一望無際,那是南台灣的魚米之鄉,生產農作的糧倉,而今農地切割破碎,長出一棟棟農舍或鐵皮工廠,道路將原野開膛破肚,動物棲地消失,建築物逐漸取代了原有天際線。未來尚需面對水資源匱乏、糧食獲得與分配的問題,眼前不可逆的開發,氣候變遷與無法回復的景觀,都再也回不去了。

延伸閱讀~~

大埔農地事件 http://blog.yam.com/kueihsienl/article/29126360

農地種豪宅 農業怎再生  http://bbs.archi.sdnl.org/viewtopic.php?t=3520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reng&aid=576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