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3 04:10:32瀏覽4316|回應17|推薦114 | |
本文刊登於6月5日《美南新聞日報》德州新聞C4版 6月8日《新華人報》僑社服務2版 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上海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及中國駐休士頓總領館聯合承辦的第二次「文化中國名家講壇」活動,特邀復旦大學教授前來北美作巡迴演講。六月一日,首站在休士頓的東方藝術教育中心展開。 講座免費入場,在週末下午二時,會場已坐滿聽眾。首先由主持人時代華語廣播電台台長美齊請中國總領館副總領事張傳兵致歡迎辭;接著由中國著名文史學家、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教授開講,解讀「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葛兆光以歷史學者的觀點,提到張藝謀導演曾在2008年前來請益,有心在北京奧運開幕式裡,展示中國文化,葛兆光的回應是「一小時載不動四千年」,開場白的引言一語雙關,立收畫龍點睛之效。 ↑ 葛兆光教授解讀「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中國文化五方雜糅、博大精深,什麼是典型的中國文化?主要以漢族文化為首。由漢字的表述,家、家園、家國的延伸,乃至於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走過歷史,西力東漸,中國由天朝大國,在鴉片戰爭、甲午海戰後成為受辱之國;如今茁壯崛起,內在的陰陽五行學說受科學衝擊,而外在方面從天下到萬國,世界觀念也在變遷。處於傳統向現代轉換的夾縫中,如何將傳統、特殊性的「文化」,提昇到未來、普遍性「文明」的層次?如何不讓日本掠美,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葛兆光給滿堂聽眾留下了一個發人省思的課題! ↑ 徐以驊教授主講「信仰中國—宗教與中國對外關係」 之後,由復旦大學宗教和國際關係中心主任徐以驊教授主講比較敏感的主題「信仰中國—宗教與中國對外關係」。他開門見山地提到海外一般認為紅色中國沒有宗教自由,然而今非昔比了。他的論文講題分為緣起、敘事、意義、體現等四方面,來闡述「信仰中國」。 首先的緣起,以統計數據和採訪圖片,介紹上海印刷場大規模以數十種文字出版聖經,是全世界生產聖經最大的國家,以及訪問絲綢之路的伊斯蘭教堂和義烏廠商製作大量而多樣供應國內及外銷市場宗教相關的雕塑石像和耶誕飾品、小禮品等等,這種牽強的切入,似乎無法滿足聽眾尋求真相的認同。 敘事方面,將信仰中國分為三大板塊:海峽兩岸三地華人的板塊中心、廣佈海外的華人以及國外民眾及草根等,均以民間信仰為紐帶而結合,比大中華經濟圈更接草根地氣,也更具群眾基礎。歷史上在中國國力強盛時期,都出現中外文化交流興盛的情況,如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 信仰中國的意義,可以細分為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國際形象以及國家統一四個方面。 信仰中國的體現,是將潛在意義轉化為現實的國家利益,發掘中國聖山、聖物等作為中國的外交資源。在正如佛祖舍利進台、兩岸媽祖進香參訪團,是唯一不受藍綠政治牽拌的交流活動,台灣綠營大佬私下前去參拜的所在多有,由此引伸到宗教外交的重要性,切實推進中國的國家形象及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回答提問時,研究中、美兩國宗教的徐以驊,又補充說明了國內宗教分為官方和民間兩部份,官方是有限制的;相對而言,民間宗教活動蓬勃興盛發展,與美國情況正好相反。 ↑ QA時間,兩位教授徐以驊(左)、葛兆光依序解答觀眾的提問 會後並提供QA時間,來自海峽兩岸的觀眾發言踴躍,有些尖銳,有些溫馨,探討當今信仰缺失、下一代不講「理」也不講「禮」等社會關注的課題,有欲罷不能之勢。兩位教授依序解答觀眾的提問,演講會延長達一個小時之久。 葛兆光畢業於北京大學 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所,曾任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並應邀任日本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台灣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 2009年獲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第一屆全球學者,並於2010至2013年任普林斯頓大學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 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等書。 徐以驊,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宗教學會副會長。他長期從事宗教與國際關係、宗教與中國社會、中國基督教史、美國宗教等研究,是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創辦並主編了「基督教學術」、「美國宗教與社會」及「宗教與當代國際關係論叢」等學術刊物,2009年以來發表過中英文學術論文十六餘篇。 ↑ 由左而右~葛兆光教授、張傳兵副總領事、美麗的主持人美齊、徐以驊教授、東方藝術教育中心徐利校長和上海市僑辦曹波,在演講會現場合影 【後記】 徐以驊教授,在演講中說及中國生產宗教相關產品,曾列舉義烏出產耶誕飾品為例,殊不知它已是夕陽產業? 2012-07-23商業週刊以「誰能活著走出中國?」為題的封面故事,報導「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國,20年前到對岸卡位的台商,卻正在被趕出中國。」 報導也引述去年,走訪中國23個城市、與8百多位台商會談的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的看法。陳明璋認為,去年缺工、水、電、土地及資金,再加上原料、訂單、油料、通路、前景,剛好湊成十缺,「十毒齊發」,變成台商的「凶年」。 加上「騰籠換鳥」、「築巢引鳳」兩個計畫在中國試點,許多勞力密集、高污染廠都不受歡迎、走入尾聲。一家在深圳做耶誕燈飾的台商,今年2月無預警收到公文,被要求它與同一工業區內的十多家公司,4月底前搬遷,騰出廠房好引進軟體業,沒有動遷費,也沒有搬遷計畫,就是要消滅這個產業。 2013-06-05 商業周刊 - 日商加速逃離中國 集體大南遷全紀錄 現在風向已變。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外資的對華投資已經連續5個季度低於上年同期。2013年第一季度雖然高於上年同期,但增幅僅為1.4%。導致風向改變的原因出在曾經的對華投資領頭羊~香港、台灣身上。 香港和台灣減少對華投資是因為外資企業所處的業務環境不斷惡化所致。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在中國大陸招工越來越難。人工費在過去10年間快速增長了4倍以上。 曾經堅挺在兩位數成長的中國經濟也放慢了成長速度,在殘酷的競爭中,企業獲取利潤變得愈發困難。而且,對於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也接連被廢止。 日本企業則面臨著更大的課題。那就是「釣魚台」問題。2012年9月11日,在日本政府宣佈「釣魚台」國有化決定後,中國全境爆發了激烈的反日遊行。直到半年後的今天,「抵制日貨」的影響還相當嚴重。 2013-06-08 習近平訪美,與奧巴馬總統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高層峰會。此次習近平帶來了重新界定中美兩國平等大國關係的提議。這也是他個人所倡導的、更廣泛的“中國夢”運動的組成部分。 “中國夢” 意在重新恢復中國在19世紀鴉片戰爭之前的世界強國地位。 【延伸閱讀】 肖鋒 廣州《新周刊》總主筆在2011-08-03發表的這篇舊文,可供參考: 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