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1 22:43:54瀏覽1177|回應0|推薦12 | |
文:方傑 我前一陣子讀到一則新聞,在台南近郊的某一座山上,有一位缺德的惡作劇者把一隻彌猴染成了藍色,這隻可憐的猴子就開始被別的彌猴排擠,然後猴子變得愈來愈憂鬱,新聞讓人莞爾,也不禁讓人同情那藍猴子的處境。 「藍色彌猴」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我在這隻藍色彌猴身上也看見了人類的縮影,人類與彌猴們都有一種叫著「集體主義」的基因。我們喜歡用排擠差異性來保護團體生活的穩定與內心的平靜,把意見不合的「藍色彌猴」趕走,甚至趕盡殺絕。 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也用很多不同的名字來為「藍色彌猴」命名,有時他被稱為魔鬼,有時叫他異端、敵人或叛徒,我們喜歡把內心的怨惡與仇恨一股腦的轉嫁在「藍色彌猴」身上,因為他是破壞團體和諧與平靜的傢伙,他讓猴群們簡單的同一性被破壞了,猴子們咆哮著:「滾開!從現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族類了!因為你和我們不同」 人是社會的動物,所以我們也會排擠像「藍色彌猴」那樣的人,但如果一個團體或社會,為了和諧而無法容忍差異性,那人類就和彌猴沒什麼兩樣了。 人類超越彌猴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是可以忍受那隻「藍色彌猴」的。彌猴之所以幾萬年來還是彌猴,一直沒有發展出更高的智慧,或許源自他們沒有發展出一種「容忍差異」的智慧。 「容忍差異」是我們擺脫單一性,讓自己變得豐富的重要關鍵,心理學家發現,愈聰明的人,愈可以容忍各種不同的觀點,單一觀點會讓人變得單調乏味。 所以千萬別像彌猴那樣,為了安全和簡單化,而犧牲掉差異性。文明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就是用爭辯來取代暴力,我們發明了吵架與對話來釋放不滿,來認識彼此的差異性。 更讓我扼腕的是,那隻「藍色彌猴」錯過了成為哲學家的機會,人唯有處在群體之外,才得以保有清醒,並鍛鍊出忍受孤獨的堅強心智。或許愛智慧者的宿命就是永遠的當一隻「藍色彌猴」,永遠不為了被摸頭而說大家想聽的話,永遠的站在邊緣,從主流的「彌猴們」看不見的角度看事情。 五百年前,曾有一隻「藍色彌猴」說過:「人類的改變如果要取得所有人的共識,那文明就永遠在原地踏步了」。那隻彌猴後來發現了新大陸,他的名字叫哥倫布。 文章來源: (Red Tomato FREE Weekly Newspaper 30-5-2013 [向孩子問路] 專欄文章 )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