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1 22:11:02瀏覽2676|回應3|推薦18 | |
文:方傑 過你自己不完美的命運,好過模仿他人過完美的人生。 [薄伽梵歌] 有時候我們要花上好多年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為我們連我們自己是誰,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集體主義文化,從不在意我們自己是誰,每個人只要跟別人一樣就可以得到安全的保護,和別人不一樣的人永遠會被異樣的眼光所排擠、懲罰。 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就是一個追尋自我的故事,女主角按照世俗的期待,結了婚,買了房子、車子後,有一天卻陷入了憂鬱之中,她發現她先生所規劃的未來並不是她的藍圖。 因為那不是她要的人生! 但她已經忘了自己是誰了,電影中有一句經典對白:「狗都會很像它的主人,我們跟一個人在一起久了,會愈來愈像他養的狗。」 人類群居了幾萬年的結果,讓人類演化出一種偵測表情的能力,因為群居,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去在意別人對我們的反應。 別人對我們笑時,表示我們是合宜的,別人顯露厭惡表情時,我們知道該停止某種行為,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活在父母的眼光之中,我們總是努力表現出大家喜歡的樣子。 有些父母會直接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這些語氣其實就是暗示孩子,你要符合我的期待,所以我才會愛你,你如果不是我期待的樣子,我就不愛你了。 我們在生命很早期的階段,就發展出一個不斷討好人的虛假人格。在成長之後,我們繼續討好同儕、伴侶,以得到獎賞與喜愛。 但我是誰呢?難到我要一輩子都扮演一隻討人喜愛的小狗?難道我都不能扮演我自己嗎? 於是女主角展開了一趟追求自我的旅程。她透過旅行以重新尋找自己,但尋找自我在我們社會裡永遠是不會得到祝福的,社會要的是整齊劃一,和諧與不衝突。 因此尋找自己的過程,永遠會伴隨著罪惡感,因為那違背了人類渴望群居,在意他人眼光的特質。 所以曾有心理學家認為,愈有創造力的人,內心的罪疚感愈重,因為追尋自己就等於背叛了我們的父執輩與傳統。但這種內心的衝突又會深化我們的靈魂,帶來深刻的生命體驗。 曾有人問我:「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好的?」 我回答說:我可以提供你兩種選擇,但我沒辦法告訴你哪一種是對的。 一種人生是過得跟大家一樣,你可能會活得較久、較安全,但可能是無聊的。另一種人生是成為你自己,你要付出的代價是痛苦與痛快並存,這種人生可能會讓你短命幾年,但卻是深刻的。 (Red Tomato FREE Weekly Newspaper 11-4-2013 [向孩子問路] 專欄文章 )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