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晏殊《蝶戀花》試釋
2010/06/26 04:41:14瀏覽10033|回應5|推薦5

晏殊《蝶戀花》試釋 

廖鍾慶 

一、 

《蝶戀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詞,這首詞,經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把其中的句子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列為古今成大事 業大學問者必經三境界的第一境界之後,更是人盡皆知宋詞中的佼佼者!詞的意旨也明確得很,似乎並不需要再作解釋。但我讀了不少現代大多數的詞學名家的解 釋後,總覺心有未安,非要把心中要說的話寫出來不可。現在,先讓我們來欣賞這首詞。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二、

在解釋這首詞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撫州市)。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 薦,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深獲真宗的賞識而賜同進士出身。後復試,擢秘書省正字,盡閱秘閣藏書,學問益博。遷翰林學士,深 為真宗所倚重,《宋史》本傳載曰:帝每訪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並槀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繼位後,更加信任他,歷居要職。慶曆中,更 晉官至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文武二職的宰相)。一年後罷相,貶為工部尚書,接著出任穎州、陳州、許州等地的地方官,後升任兵部尚 書。六十四歲病逝,仁宗雖親臨喪事,但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死後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仁宗親篆其碑曰:舊學之碑。晏殊高才碩學,識見過人,知人善任。1027年,他留守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時,鑒於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於是大興學校,以教諸生。延范仲淹以 教生徒,吸引賢才,當是時,四方求學者咸集,其後顯身於場屋與朝廷的,大多出於此。除范仲淹外,韓琦、富弼、歐陽修、宋祁等歷史名臣,都出自他的門下。一 時間把五代以來荒廢已久的教育事業很快地振興起來,一方面為國興學,並且另一方面也為國養才和儲才。 除了在教育上有所改革外,《宋史》也提到兩件事顯示出他的高超識見。本傳說:仁宗即位,章獻太后奉遺詔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 決其議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另一事是:陜西方用兵(指西夏寇邊),殊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 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備戰鬥。又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悉為施行。足見他真是識見超群,文武全才。 他在文學方面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能詩善詞,文章瞻麗,四六文、書法無不工。《宋史》本傳說他晚歲篤學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後名臣述作為 集,選一百卷。現尚存世為《珠玉詞》及清人所輯的《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僅存殘本。 他的詞風繼承五代,深受馮延己的影響,工於造語,寫景言情均屬上乘。一般評論認為他的詞作內容貧乏,這是很不公允的。因為詞在當時仍以寫景抒情為主調,一 直到了范仲淹才開始將邊愁融入詞作中,但也未能蔚以成風。馮煦《蒿庵論詞》說得比較平實。晏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 麗,為北宋倚聲家初祖。要而言之,他在宋詞的地位是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位置上,並對歐陽修、晏幾道有一定的影響。他一方面吸收了《陽春集》的清麗蘊藉, 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花間集》的濃豔纖巧,足見他在取捨之間從而形成自己特定的詞風,論者譽其導宋詞之先路,誠為恰當的評論!

三、

對作者晏殊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後,我們便可以進一步去探究他這首詞的確切意旨了。這首詞的主題是寫離別以及離別後的傷痛。明顯地、跟他離別的人 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去無回,也未曾留下地址。整首詞所寫事件發生的時間就在昨天黃昏到今天的清晨,並且事件的直接結果是讓晏殊澈夜無眠與悲痛無已。 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給人帶來的苦楚,它的光輝斜斜地照射入詩人紅紅的門內,直照到破曉時分。詩人晏殊失戀了,對方離他 而去,他連月亮也怪罪起來了。是不是正因為他深深愛著對方,但對方卻離他而去,才引發出這深深的傷痛?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這是稍後一點 兒另一位詞人歐陽永叔的名句。誠然,假如你在情感上沒有深陷進去的話,離愁也只不過是淡淡的一種無可奈何而已!當前真實的悲痛,不正因為是無法自拔的一往 情深所引致的嗎?那又干風月底事?也正因為是澈夜無眠,他見證了清晨門外欄杆旁籠罩在一片慘霧愁煙中的菊花,見證了哭泣的蘭花葉尖上的淚珠(露珠),見證 了橫樑帷幕上雙雙的燕子,竟因為才剛剛有點兒初涼卻不辭而別。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這般的令人神傷!但是,還不止如此而已,下面才是詩人晏殊要真切表 白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門前原先是綠意盎然的一棵樹,現在經秋日的西風在昨夜一吹之後,竟然開始凋謝了。樹經受不起西風的輕 寒,開始凋殘萎謝,而人呢?他在詞裡真的只是說那棵樹嗎?不是的,他客觀地說的是樹而主觀地說的卻是人他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時是快樂的、幸福的,充滿 著人生希望的,現在她卻離他遠去,對他來說,正好像秋日的西風對一棵碧綠的樹所造成的摧殘一樣,一下子便生意盡失!失去了她,人生還有什麼樂趣?這便是古 今中外所有的失戀的人共同的實感。借樹喻人,在晏殊稍早一點的五代詞中李後主便用過,他在亡國之後被禁閉起來,在他的詞中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 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注)那棵寂寞的梧桐樹不就是李後主本人嗎?孤孤單單地在深院裡而與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兩個世界。在這兒,晏殊顯然繼承了李後主相同 的手法,並且同樣是登樓,同樣是秋日就更明顯不過了。然而他仍不完全死心,獨自登上高樓眺望遠處,天涯望斷,盼望她會回頭,盼望她會回心轉意!這裡用了個字真是高妙,首先是回應前面雙燕而形成對比,顯示出當前的他是如何的形隻影單,進一步更刻劃出他那了無生意的形軀攀上高樓的企盼,與企盼的失落而產 生的內心孤寂淒苦。答案是清楚不過的,對方昨天離他而去後並沒有再回頭。詩人晏殊很想把內心對她的思念和苦楚寫在信上告訴她,這兒彩箋和尺素指的都是信, 重複地說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我想寫信給她啊!我想寫信給她啊!但是,她已下定決心不再理晏殊了,並沒有留下地址,離開了這傷心地而遠適他方。還有什 麼辦法可以向她剖白呢?她又會去什麼地方呢?山長水闊知何處?”-這是晏殊內心中興起的另一個疑問。獨自站在高樓上,天涯望斷,然而只眺望到山河遠隔, 而人呢?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她已遠去,不曾留下地址,這就是他們的悲哀!事件發生在約九百多年前北宋初期,我仍可讀出晏殊當時的悲痛! 那個女孩子是誰?她叫什麼名字?他們為什麼會分手?這發生在晏殊當宰相之前還是當了宰相之後?他在哪兒認識她的?她幹什麼的?我細讀了《宋史晏殊傳》和 查核了許多書籍,但完全找不出任何線索!然而這很重要嗎?重要的恐怕是晏殊曾為這一件事深深地痛苦過,並且在他的其他詞作裡也表達出同樣的失落與後悔,我 覺得,這已足夠。所謂的足夠,我的意思是我們距離他所處的時代已九百餘年,仍能感受到他那份苦楚、無奈與後悔!讀晏殊的這首詞,我真切地驗證了他當時澈夜 無眠和傷心流淚的情景。他既然那麼愛她,為什麼不娶她為妻?我也曾興起過這樣的疑問。然而,人生似乎總有一些非個人所能掌控的東西,又似乎不是,而是雙方 的特殊性格鑄塑了這特殊的悲哀,誰又能說得清楚?我相信他們再也沒有重逢,這憾恨便變成了他們心靈深處的永恆! 

四、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出晏殊當時內心的悲痛。西風之凋碧樹正充盡地道出那離別對他生命的衝擊。有趣的是葉嘉瑩女士卻有完全不同的瞭解。葉女士在她的《嘉陵 談詞》書裡《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境界》一文中說:在臺灣,四季無鮮明之變化,此三句詞所表現之境界頗不易體會得到,而在大陸的北方,每當玉露凋 傷金風乍起之時,草木的黃落變衰是一種極其急促而明顯的現象。長林落葉,四野風飄,轉眼間便顯示出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不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偶 爾登高望遠,一種蒼茫寥廓之感,會使人覺得爽然若所失。顯然葉女士未讀懂此處以樹喻人之詞旨!我出生於廣州,成長于南中國的香港,在臺灣讀大學。大學時 期對她的說法信以為真,後來長期居住在緯度極高的北歐始知其不然!每年的觀察,都沒有發現西風一夜之間凋碧樹的現象,而是漸進式的。顯然晏殊只是透過文學 的手筆借樹以喻人,說出自己內心的衝擊而已!葉女士花了這麼多華麗的辭藻去解說,正顯示出她未正視晏殊內心之真實感受! 在她同一書中,有《大晏詞的欣賞》一文,見解則更是新奇,她把晏殊歸類為大晏乃是一個理性的詩人。在該文裡,她說:一般說來,詩人的性格可大別為兩 種:一種是屬於成功的類型,而另一種則是屬於失敗的類型。屬於成功的一型,就性格而言,可以目之為理性的詩人,而屬於失敗的一型,則可目之為純情的詩 人。這種說法顯然犯了兩重錯誤。第一是哲學術語的濫用。第二是用成功型與失敗型去區分詩人的性格為兩種類別顯然不合常理。假如以這觀點再跟詩人的事 業成功或失敗產生一個必然的關連則更牽強。因為事業成功的詩人並不能保證其他方面就無挫折,尤其像感情一類的波折!這就會引致悲傷。而事業失敗的詩人,也 可能會在其他方面有所獲,這就會引致快樂。並且,我們只能說某種某種的性格較易導致成功,或某種某種的性格較易導致失敗等。而相反地用成功型或失敗型去說 一個人或詩人的性格則未之或聞!再由此進一步去推演出理性的詩人純情的詩人就更缺乏說服力了。至於理性一辭,依康德,可劃分純粹理性與實踐 理性,前者是理性的思辨使用,後者是理性的實踐使用。不知葉嘉瑩女士採取那一種?還是另有其他?顯然,葉女士作這種區分受到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把詩人 區分為主觀之詩人客觀之詩人的誤導。她在該文中也承認這一點。現在就讓我們檢查一下王國維先生的說法。《人間詞話》裡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越深則材料越豐富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 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越淺則性情越真,李後主是也。首先我願意指出王國維先生這一段話有兩點錯誤。第一、《水滸傳》、《紅樓夢》的作者根本就不是詩人,更不是什麼所謂的客觀之詩人,他們是小說家。小說家具 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創作小說當然是有利的條件之一,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看是寫那一類型的小說。我看不出吳承恩、曹雪芹與詩人或客觀之詩人有什麼關 系。第二、是哲學術語的濫用。主觀客觀可以這樣隨意使用?是知識論的還是形上學的抑美學的使用?王國維先生沒有界定。在《人間詞話》裡也就使用 了一次而已。我們同情地瞭解他的上下文,可知他無非主要想說明抒情寫實各有不同的偏重罷了,何事於主觀、客觀?難道真的加上一些高來高去的哲學 術語就更引人入勝或增加說服力?顯然,葉嘉瑩女士未經批判地將王國維先生的主觀之詩人發展成純情的詩人,而將客觀之詩人發展成理性的詩 。她更把晏殊歸類於理性的詩人之列!並據此把晏殊的一些作品作出了符合她的設定下之奇特解釋。像晏殊的《浣溪沙》: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 傷春,不如憐惜眼前人。同樣的一句不如憐惜眼前人,在晏殊的《玉樓春》又出現了。不如憐惜眼前人,免使勞魂兼役夢,依我的瞭解,晏殊深切地後悔 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珍惜對方(可能跟《蝶戀花》裡說的是同一個女孩子!)現在徒然地哀歎山河遠隔,落花風雨,以及弄得現在魂勞夢役的,這又何補於事?為什麼 非要等到眼前的人真正地離他而去了他才會真正的覺悟?他才覺察出這是何等的愚昧?我想他心頭裡一直發出的話就是:何必當初!為什麼會這樣?但是,葉嘉 瑩女士卻有完全不同的意解。由於她認定了晏殊是理性的詩人,所以她在同一文中如此解釋說:如滿目一句,除念遠之情外,它更使讀者想到人生對一切不可 獲得的事物的響往之無益。落花一句,除傷春之情外,則更使人想到人生對一切不可挽回的事物的傷感之徒勞。至於不如憐取眼前人一句,它所使人想到的也不僅是 眼前的一個人而已,而所該珍惜把握的現在的一切。而大晏在另一首玉樓春詞中也曾有云:不如憐取眼前人,免使勞魂兼役夢。由此一句之重複使用,我們更可以體 認出來大晏之所屢次提到的眼前人,實在只是表現了大晏的一種明決的面對現實的理性。確然無疑地,葉女士是先預設了一種看法,再由這種看法去解釋晏殊詞的 內容,才會產生出如此異于正常的理解!很像晏殊變成了理性的詩人後,他的悲痛也變成了是理性的了。有理性的悲傷嗎?葉女士在同一文中如此說:我以為在正 中的傷感中,有著執著的熱情。在六一的傷感中,有著豪宕的意興。而在大晏的傷感中,所有的則是一種曠達的懷抱。固哉!這真是深文羅織啊!讀晏殊的《蝶戀 花》,相隔整整九百多年,他真實的傷痛,我仍能體切地感同身受,而葉女士在其所謂的理性的詩人的導引下,竟漠視別人的悲痛也如此!這正顯示出她從未理 解以樹喻人之詞旨實彰彰明甚。肯定地,理性的詩人是子虛烏有的。那麼,你認為世界上會有客觀之詩人嗎?他又是誰?

(
):晏殊另一首詞《采桑子》如此寫: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矓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手法與此相似,顯然脫胎自李後主。

廖鍾慶寫於20021129日深秋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liuse&aid=4166364

 回應文章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宴會酬唱?
2010/07/27 12:15

假如先認定了“宋人的詞中大部分只是宴會酬唱,或一時舒懷自娛製作”,那麼我們也就應該根本感覺不出“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有何必然性,之前的後主各作也應如此看待,之後的李清照也應如此看待,為什麼會有兩個相異的標準去看同樣的文學體裁?是因為晏殊人生路程較平順,就不容許他悲傷,連一些他的悲痛也變成了是理性的了。有理性的悲傷嗎﹖這就是我無法同意葉女士的地方。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回到詞本身,讓詞本身先說話!
2010/07/27 12:09

我覺得應該回到詞本身,讓詞本身先說話!這有點像哲學裏的胡塞爾現象學一樣:“回到現象本身!”我也要喊:“回到詞本身!”不要讓假定的東西去解釋一首詩或一首詞。葉女士就犯這毛病,他講後主的詞時就推舉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講同叔詞時卻冠之以理性的詩人,那些傷痛就無關痛癢!那麼,認為同叔詞只是逢場作興,恐怕也是先添加了立場,再用此立場去看待他的詞,這對他是很不公平的。為什麼早于同叔的五代詞-像後主的詞反而我們不這樣子看(逢場作興!)?是因為我們讀出了後主的悲傷而他又亡國了就更同情他?我讀永叔的詞也認為他的悲傷是真實的而絕非逢場作戲之作-“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東風容易別。”-我相信沒有真實的悲痛的人很難寫得出這樣傷心的詞句!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主觀之詩人”和“客觀之詩人”?
2010/07/27 12:04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把晏殊《蝶戀花》詞中的句子“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境界”的第一境界,以及引柳永詞和辛棄疾詞講第二、第三境界,當然是借用,而與原意無關。我並沒有批評他這樣的引用。

 

我的批評是他作出“主觀之詩人”和“客觀之詩人”的區分,而無論證。葉嘉瑩女士據此而進一步劃分“純情的詩人”與“理性的詩人”則更讓我吃驚。但是,我在讀大學時對他們兩位的說法是深信不疑的。並且把王國維先生的“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越深則材料越豐富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越淺則性情越真﹐李後主是也。”這一段話背起來的。要活到四十歲後才知其不然!可見要從舊的見解中走出來何其不易!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彩箋
2010/07/27 12:01

“彩箋”,給女朋友寫信想到了用彩色的信紙,真浪漫!那是宋朝,九百多年前,已有彩色的信紙,那是什麼樣的生活水平?歐洲連紙都還沒有呢!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理性的詩人?
2010/07/27 11:57

其實我不是在追究晏殊究竟為了哪一個女孩子而心碎。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那些近代的詞學名家竟然可以如此漠視別人的悲傷,而輕易地給他冠上“理性的詩人”的封號。事隔九百多年,他的悲傷,我仍能感同身受。關鍵就在沒好好瞭解一首好詞。讀不懂那“碧樹”是什麼意思,就必定不能理解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