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27 | |
從屢空到常滿-子貢與范蠡的實踐哲學之現代意義 |
創作|其他 2022/07/06 21:50:42 |
要瞭解子貢與范蠡這二位儒商始祖,《史記》中的《貨殖列傳》、《仲尼弟子列傳》與《越王勾踐世家》以及《論語》保存著一些珍貴的原始資料。不禁令人驚佩,遠在西漢的司馬遷已經深具經濟學非凡的識見,而經濟學卻是在18世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之後才真正開始受到重視的一門獨立的學問。 子貢與范蠡投資成功的要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低買高賣的投資策略。《貨殖列傳》裡記錄范蠡的老師計然的話說: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這話的意思是,商品價格上漲到了極點就會下跌,它的價格下跌到了極點就會上漲。高價的時候趕快賣出,棄之如糞土。低價的時候趕快買進,視之如珠玉。 《貨殖列傳》裡這樣寫子貢: “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仲尼弟子列傳》裡這樣寫子貢: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於齊。” 所謂“廢著鬻財”與“好廢舉,與時轉貨貲”講的就是投資能獲利的基本原理:低買高賣。 在《論語·先進》篇裡,孔子說: “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顏回與端木賜(子貢)是孔子最常稱道的兩位學生。 顏子道德實踐的功夫幾乎臻於化境,但家貧以致於盛麵粉的瓦缸經常是空的。 子貢不接受爵命,而去從事商業活動,他對商品貨物供求的預期,對物價漲跌的研判,常常都是正確的(億則屢中)。所以,他一直能夠讓家裡盛麵粉的瓦缸常滿。 能夠“億則屢中”的子貢,假如活在現代社會裡去投資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相信他就是中國的巴菲特! 由於司馬遷提供的實質資料太簡略,讓人難以進一步得悉子貢是如何做到以上低買高賣與億則屢中。 先說低買高賣。 2008年9月15日,美國發生了一家大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因而引發金融市場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導致全球股票市場發生暴跌,從2008年9月中一直下跌到2009年3月9日才開始止跌回升。在這整整6個月裡,買進分散在不同行業上的0050台灣卓越50指數基金ETF,這樣的操作,實際上就是實踐了低買與分散化。經濟觸底回升,由景氣谷底漸漸走出,向上發展至一個回復期與擴張期而達景氣高峰(約兩年), 0050這個指數基金ETF也隨著加權指數的回升而回升,最大的實際升幅可達127%,當持有者在它升上去127%賣出,那不就是實踐了高賣嗎?這肯定是一個超卓的盈利成果。 雖然子貢與范蠡還處於商業社會初始階段的春秋時代,他們在經商方面能夠成功,相信是通過掌握商品供應與需求失衡所致。所以司馬遷所謂的貨殖 -商業活動,包涵範圍雖然還算廣闊,但無非就是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獵、鹽、礦、冶煉等各個行業的經營為主,消費能力強的當然是官紳階層,但消費大眾仍是農民。農業社會影響到農業生產與農民購買能力的主因,離不開氣候好壞與政治清明或動盪。產生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的主要原因遠較現代容易掌握,持續風調雨順、政治清明,農產品盛產與手工業商品的增產會因為供應過多與需求飽和而導致價格漸漸由高位向下跌。相反地,持續乾旱或暴雨、戰爭引致政治動盪,或再加上病蟲害等,農產品供應不足,手工業商品生產下降,農產品與商品價格因為供應過少而價格漸漸由低位向上漲。子貢與范蠡他們就在價格下跌的時候大量買進,在價格上漲的時候賣出。推斷他們賺錢的方式應該如此。 現代高度的工商業社會與全球化下,景氣循環就不那麼容易掌握。通常一個完整的景氣循環是由一個谷底期走向另一個谷底期,便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景氣循環。投資股票之所以能夠輕鬆地獲利,需能確切判斷與妥善掌握景氣循環的谷底期買進,而在景氣循環的高峰期賣出。景氣好時,市場一片榮景,幾乎所有的公司的股票都往上漲,大家都貪婪,價格越炒越高,一直發展到它的頂峰。景氣變壞時,大家都害怕持股會進一步下跌,紛紛賣出,大家都恐慌,價格會越跌越低,一直發展到它的底部。投資股票,賺錢的方法跟子貢與范蠡他們一樣是低買高賣。這種價格波動有時候非常激烈,常常可以上漲達到100%以上,而下跌則可達50%或更厲害。股票市場的術語稱之為市場波動(market fluctuation)。 《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助勾踐成功復仇與稱霸諸侯後,便離開越國乘船去到齊國,行前“裝其輕寶珠玉”,並沒有帶著千金、萬金之財,他到了齊國,改名換姓之外,“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父子在海邊,一邊做自耕農,一邊投資做生意,所以才能做得到在一個不長的時間裡“致產數十萬”。做自耕農是必須先累積資本,但光是這樣累積資本的速度太慢,所以必須結合投資。范蠡從數十萬發展到“居家則致千金”,最後一直做到“致貲累巨萬”,這當然是投資才能增加得這麼快速。《越王勾踐世家》裡記載他們父子都再次約定好了要耕種畜牧,低買高賣,買進賣出都要等待最好時機,尋求十分之一的利潤。就是這樣妥實地結合農牧商三者而讓財富穩健地成長而致富。我們假定農牧這兩方面可讓他們每年獲得3%至4%的利潤,而投資經商可獲得10%的利潤,那麼,他們的每年的盈利增長率就是14%。一個年盈利增長率是14%的話,那麼,需要多久時間能使他們的資本翻倍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數學問題。笨方法是只要把上一年的累進資金每次再乘1.14就可以得出下一年的數字。假如第一年的投資本金是30萬,那麼,靠著這個複利增長,到了五年多一些,就變成了60萬,不到十年就已經達致100萬。這當然是笨方法的計算。金融學上有更快的方法叫做72法則(The Rule of 72),只要把72去除年盈利增長率就可得出資本翻倍的時間。14%,那就是72除14等於5.143年。假如一個投資組合能讓人穩步每年以14%盈利增長的話,那麼,約經過5年1個月又21天左右,30萬就會變成60萬。所以《越王勾踐世家》續寫道:“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范蠡不追求暴利,只尋求十分之一的回報,這是極高的商業智慧,因為經商的利潤過高,肯定存在著所謂剝削的問題。范蠡更進一步散盡錢財給朋友親戚同鄉等,(《漢書》記錄他曾經三次如此!)所以他雖然很富有,卻沒有招致別人對他起了“仇富”心理。更何況大家都親眼見證他和他的兒子們勤勞地在田里工作,在牧場裡餵牛、餵羊、餵馬、餵豬、餵雞鴨鵝等,他們賺錢也是很辛苦的。司馬遷談論范蠡的部分頗詳盡,除了“低買高賣”是典型的價值投資哲學之外,像“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旱災時大家都不需要船,價格下跌很厲害,就買進船。旱災過後,船就能賣得到好價錢。雨災時大家都不需要車,價格下跌很厲害,就買進車。雨災過後,車就能賣得到好價錢。)的逆向思維則完全是價值投資原則的生動應用。 兩千五百年前的子貢與范蠡的實踐哲學在現代有了全新的版本,那就是Benjamin Graham在他的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書裡系統地發展出低買高賣策略(Buy-Low-Sell-High Approach)與 John Keynes在他的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書裡系統地發展出低買及持有策略(Buy-Low and Hold Approach),這兩本書都是現代哲學中最偉大的巨著。有沒有更好的策略?有的,那就是結合二者而變成:低買高賣及持有策略(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2008年11月18日,0050指數基金ETF處於具吸引力地低的28.74元時買進(低買),長期持有它,但它發展至2022年1月17日危險地高時的152.08元,不需要全部賣出它,而是減持一部分,繼續持有大部分,這就是低買高賣及持有策略。應用這樣的策略,家中的米缸確然地可保證:常滿! 後記: 范蠡比子貢年長16歲,這是司馬遷寫《史記·貨殖列傳》先范蠡後子貢的緣由。但是,我把標題定出先子貢後范蠡則完全是考量誰在中國歷史上先實踐“低買高賣”這一策略致富。結論很顯然,根據《貨殖列傳》所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諸侯與子貢會面行的不是君臣之禮而是賓主之禮,這表明子貢在這一系列說服各國諸侯的過程中,各國諸侯是把子貢當作貴賓看待的(“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之所以會這樣,那當然是子貢的財富可與各國諸侯相匹配以及超凡的外交能力讓諸侯信服的關係。 這一系列的事故發生於魯哀公11年,前484年,子貢36歲,孔子67歲(“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在孔子周遊列國子貢隨行的最後一年(孔子在魯哀公12年,前483年返魯)。孔子陳蔡之困發生於魯哀公6年,前489年,子貢請出“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當時子貢31歲能成功說服楚昭王也是兩個原因:子貢的財富與外交能力。財富的積累需要時間,子貢自25歲拜師隨孔子周遊列國,不太可能6年時間便很富裕,相信他早在20歲行冠禮便已經開始貨殖。我推斷他這方面的資本與知識來自“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的父親端木巨(對照《論語·雍也》的“博施濟眾”),更可能的是這個家族已經貨殖了好幾代。相對地說,范蠡雖然掌握這一套知識很早(我推斷學自計然),但付諸實踐則始自稍早於助越王勾踐“滅吳”成功(前473年)之前,也就是說,范蠡逝世於前448年,壽88,減去19,約在公元前467年左右開始貨殖,范蠡69歲,而子貢已經53歲了(子貢也活到74歲)。《貨殖列傳》記載“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這等於說范蠡年老後才變得富裕,而子貢則自出生就家庭富裕,一直到成年後便應用這一套“家傳”的有效知識讓自己的財富增值。
|
精選創作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