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坦貝克《珍珠》讀後感
2010/06/26 03:07:45瀏覽8182|回應3|推薦6

史坦貝克《珍珠》讀後感

廖鍾慶

一、
我當然不是在評介英美文學的作品,因為我不具備那個資格,而且那也不是我的專業。但是,我仍不能自已地要把十四五年前讀這本小書所帶給自己內心的震撼與激蕩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也許你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然而那並不那麼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透過這篇短文引發我們一起去面對和思考更深刻的問題!像文化問題、生命問題、甚至文化生命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史坦貝克這一個作家。

二、
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美國作家,1902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於加州的蒙特利郡Monterey的Salinas鎮,這是一個離太平洋海岸僅僅二十五英哩的小鎮。Salinas鎮是加州非常肥沃的地方,而Salinas谷更贏得“國家沙拉碗”(The salad bowl of the nation)的榮稱。這樣的一個農業社會是史坦貝克童年和青少年所熟悉的成長環境。此外便是他的父母親在蒙特利海灣Monterey Bay灣畔的Pacific Grove鎮擁有一間渡假屋,那片海洋和海邊也是史坦貝克最感親切的地方之一。他的父親任職于縣政府當財政科科長,而母親則是學校教師。他在家裡四個孩子中排行第三。

1919年他在Salinas中學完成了中學教育,並在同一年入讀于史坦佛大學,主修英國文學與海洋生物。他是一邊讀大學而又一邊打工,從中學開始到大學他當過當地的農場工人、糖廠實驗室助手、牧場雇傭、銷售員、工廠工人等,讀大學時,常常停學去工作,過了一陣子又回大學,1925年東渡到紐約發展(他從洛杉磯乘貨船經巴拿馬運河去的),他離開加州也離開了史坦佛大學而沒有獲得學位。但是,他在史坦佛大學求學的那個階段已把寫作所需的本領學全了。讀中學時他已對寫作深感興趣,在閱讀的廣泛方面說,從小就深獲父母親的鼓勵,但很顯然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教師的母親的啟迪和影響,所以他很早就接觸到歐洲的經典名著、希臘神話和聖經等著作。雖然他出生於中產階級的家庭,但由於他做過不同的下層工作,具體地直接接觸到與實際地深深體認到真正的下層社會受薪階級工農人等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的血與淚。所以他的作品的大致風格與方向便是自覺地為那些苦難的下層社會的人們道出他們的困境和他們的心聲。

在紐約,他希望能當一個自由撰稿人以謀生,但是他得到的記者工作的收入卻遠遠不敷支出,而必須做不同的勞力工作的散工去幫補家用。兩年後他重返加州找到了一個看管一座別墅的工作,在那兒他寫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金杯》(Cup of Gold),並於1929年出版。1930年發生了對史坦貝克寫作具巨大影響的兩件事﹕一是在年初他和卡露漢寧Carol Henning結婚,另一件事發生在年底,他結交了李克茲EdwardF.Ricketts(1897-1948),並且成為親密的朋友。他的第一次的婚姻維持到1941年春天。從1930到1941年是史坦貝克創作的高峰期,卡露持家,幫忙手稿的打字工作,並且常常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鼓勵,這些都使他能安心和用心寫作。而他的好友李克茲則是一個海洋生物學家、業餘哲學家、文藝愛好者、人道主義者和熱愛探究生態環境問題的人,史坦貝克和他的長期親密的交往,顯然地彼此相互地影響著對方。但一般都認為李克茲稍長於史坦貝克,並且在哲學上有明確的見解和較傾向於東方哲學禪學老莊一類的思想,對史坦貝克的寫作和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並且,我們也不難在史坦貝克的前期很多部小說裡找出像李克茲的影子人物來,而他們兩位由於對海洋生物這方面的共同興趣,所以也常常一起在可達茲海海域探尋這片海域裡的海洋生物,並在1941年他和李克茲更合寫了《可達茲海》(Sea of Cortez)一書。

三十年代初還沒有闖出什麼名堂而又新婚的史坦貝克夫婦就是住在他父母留下的海邊渡假屋,他的大部份早期的小說都是在那兒寫出來的。1935年《薄餅坪》 (Tortilla Flat)出版,成為暢銷書,於是鞏固了他的職業作家的生涯。1936年的《相持》(In Dubious Battle)和1937年的《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更使他成為著名作家。直到1939年《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這部不朽的社會小說的出版,不單止整個美國文壇為之震動,更是舉世囑目。這部以三十年代大旱災為背景,敍述一個遠離奧克拉荷馬家鄉的佃農家庭裘德一家The Joad family老老少少十二人長途跋涉幾千里遷徙加州求生存的可歌可泣的社會寫實小說,不單在翌年春季即為史坦貝克贏得了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和普立茲文學獎(Pulitzer Prize),並且在1962年十月二十五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珍珠》(The Pearl)一書則出版於1947年,是一個中篇的寓言故事,這部寓言小說跟《人鼠之間》以及《憤怒的葡萄》在美國的中學往往列入必讀作品。後期的作品最傑出的應數《伊甸園之東》(East of Eden),這部以舊約聖經故事作底本而為亞當夏娃的長子該隱Cain翻案的小說實令人耳目一新!顯然地
史坦貝克的作品都存在著一個根本的特點,那就是他自覺地要為那些生活在下層社會被壓迫的人們發言,他深入地寫實地呈現出他們的悲哀與夢想以引起人類廣泛的同情心和對他們瞭解與關切。他那悲天憫人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關懷與愛心早已贏得了全世界的讀者對他的推崇與敬愛,更為世界文學樹立了一個崇高的典範。以下讓我們來看看《珍珠》這部中篇的寓言小說。

三、
這個寓言故事開始於日出,故事的男主人翁睡醒。他名叫齊諾(Kino),是一個墨西哥印第安人,職業是潛水采珍珠的漁民。妻子名叫奐娜(Juana)。他們有一個幾個月大的兒子名叫柯尤狄托(Coyotito)。一家住在濱海的小漁村的簡陋的柴屋裡。除了這柴屋,他們就只有一頭山羊,一隻狗和一艘祖傳的小船。過著貧窮卻安祥生活的齊諾一家人就在這一天的早上發生了不幸的事故,小男孩被毒蠍子咬傷了,媽媽奐娜試著用嘴把毒液吮吸出來,但是孩子依然哭鬧不停,鄰居們以及齊諾的哥嫂都被哭鬧聲引來了。最後是夫婦倆帶著兒子進鎮裡向富裕的西班牙裔的白人醫生求醫。很多人也跟著去,因為人們實在好奇究竟有錢的醫生會不會去管這樁事。答案很快就揭曉了,應門的是醫生的僕人,他是齊諾的同胞,齊諾忙用印第安語詳述毒蠍子咬傷他兒子的事,但齊諾的那個同胞卻用西班牙語叫他們等在門外,他進去告訴他的主人-醫生。那位養尊處優的醫生只叫他的僕人問了他們有沒有診金,齊諾交出了八顆小珍珠,但很快地被退回說醫生沒空要出急診!求醫不成,齊諾憤怒地離開醫生的家從城鎮回到了漁村。

回到漁村,就在同一個上午時分,夫婦倆便划船出海潛水尋覓珍珠。不曉得是天意還是奐娜的祈求靈驗,齊諾竟然找到了一顆奇大無比的珍珠。象徵著巨大的財富的這顆大珍珠讓齊諾對未來充滿著新希望,他想除了可以給小孩治病外,日後可讓小孩子受教育,他可以和妻子奐娜到教堂去補行婚禮,還可以買進一根象徵權力的長槍!

下午鄰居們環聚齊諾家祝賀他尋獲巨珠。黃昏時分,教堂裡的牧師因為受到巨珠的光芒底引導下也來到他們家,乞丐們也高興地期待著將成巨富的齊諾會慷慨施捨,那個當初不願意醫治印第安小孩而口出狂言地說:“我是醫生,不是獸醫”的醫生也來治病,他給柯尤狄托上了藥後說一小時後會再來。

經過治療後的柯尤狄托沒多久卻病情惡化,齊諾決定把珍珠埋在土裡。醫生再來治病並且問及診金,齊諾告以巨珠事,只等待明天賣出巨珠後即能付診費。當晚,齊諾便把巨珠改藏在自己睡覺的地下。夜深時分,入侵者在齊諾家的屋角盜挖巨珠,經過血腥的格鬥,齊諾趕走了入侵者。

接著下來,翌晨是珍珠商人的聯合欺詐,他們把巨珠的價格壓低到可恥的一千披索並說這巨珠大而無當!齊諾當然不願受騙,回到漁村,他找他的哥哥奐湯馬士(Juan Tomas)商量要到首都墨西哥城去賣掉巨珠。其後是齊諾的妻子奐娜深深地感覺到巨珠帶來家庭只有噩運,她偷了珍珠要扔回大海去,齊諾發現了搶了回來並把妻子打罵了一頓。搶回珍珠後齊諾自個兒返回漁村,而在路上遇上了強盜豪奪,經過激烈格鬥,他殺了一個對手並把其餘幾個趕走了而自己也倒臥在路上的死人旁,奐娜後至,救醒了丈夫,並在小徑上找回珍珠。

殺了人舉家便開始逃亡,先回到家中,發現屋已被焚船已被毀,暫時躲藏在弟兄奐湯馬士家中。入夜之後便取山路北向逃亡,晝伏而夜行,但不明身份的對方派出了三名追蹤者,並且這三名追蹤者已逼近他們,奐娜與兒子躲進了一個隱蔽的山洞裡,齊諾則藏身棕櫚樹後,跟敵人的營帳僅僅二十呎之遙的戰鬥距離,他必須在月亮升起之前格殺那個放哨的追蹤者,再去解決掉個在營帳內休息的那兩個。但是,不幸的事發生了,就在最關鍵的時刻柯尤狄托發出了哭聲,緊接著是其中一名追蹤者向著哭聲來源的洞穴開了槍。齊諾這時就像一個“可怖的機器”(terrible machine)似的,他用他手上的刀砍殺敵人,奪槍,再格殺其餘二人。激烈的格鬥後,荒山上又回復到原初的靜寂,齊諾理清了混亂的腦袋後才聽到從石山旁的小洞穴傳出來陣陣歇斯底里地對死亡的哀哭聲。

第二天,齊諾和妻子奐娜由山上重返漁村,奐娜背著死去的嬰兒,並肩地穿過城鎮,穿過漁村的柴屋群走向大海,在海邊,齊諾從他的衣服裡取出這邪惡的巨珠狠狠地看上了最後一眼,顫抖著要交給奐娜,奐娜望著他手中的珍珠一會兒接著望著齊諾的雙眼柔聲地說:“不!你。”在夕照殘陽的餘暉下,齊諾使盡了全身的力氣把那顆世界最大的珍珠扔回到大海裡去。故事就是這樣開始於清晨,而結束於黃昏。

四、
簡單的故事,透過墨西哥漁村的印第安人口口相傳,但一到了文學大家史坦貝克的手裡便成了一個可歌可泣而又含著多重寄意的寓言。世界最巨大的珍珠肯定地就象
著財富。當然,印第安漁人貧窮的生活與富裕的西班牙裔的白人醫生的生活,以及印第安人的善良純樸與白人的陰損偽善所形成強烈的對比,史坦貝克是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去控訴社會的不公平性而在情感上同情受欺壓的印第安漁民,這便是一般評論者著墨最多之處。象徵著巨大財富的巨珠使貧窮的齊諾一家一下子便帶來了全新的希望與美麗的人生的遠景。“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柯尤狄托被毒蠍子咬傷以及醫生的拒醫,這是雙重的噩運,然而,“禍兮福所伏”,他們經歷了否極泰來而終於尋獲到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可是,與此相依存的道理卻是“福兮禍所依”,這個象徵著巨富的珍珠不單止沒有帶給他們一家任何具體的幸福,相反地是一場場的災難接踵而至。先是入侵者的入屋偷竊珍珠而引起的格鬥,繼之是珍珠商人的聯合欺詐,接著是路上遇襲而殺了人,正因為殺了人而回家收拾細軟準備逃亡卻發現屋焚船毀,最後是在亡命京城的山路上竟然把唯一的兒子的寶貴生命也葬送掉!這象徵著財富與幸福的珍珠竟隱藏著這麼多的災難!他們除了把這世界最大的珍珠扔回大海去之外,你想他們還能做些什麼?在亡命的山路上,當他們確認了他們唯一的兒子死于槍下的那一刻,那一顆巨珠對他們來說除了只能是邪惡到了極點的惡魔外,還可能是什麼?於是,人們對這部寓言小說裡那顆世界最大的珍珠便有了更深入的探討與解讀。

世界最大的珍珠它很可能是一本令人著迷甚至瘋狂和讓人走上革命之途的寶書!是基督教的
聖經》?還是回教的《可蘭經》?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是六、七十年代被我們奉為寶書的《毛語錄》?人們可有不同的想像與猜測。但不管它可能是哪一本偉著,總之,它必須是指導革命實踐的最高理論依據則是無可致疑的。而革命不正是就意味著對原有的舊的社會和制度的推翻以及重建新的社會和制度?齊諾獲得了巨珠後再也無法容身於他所處的社會,正好像那些醉心於革命的熱情烈士不容于原來的舊社會一樣,殺身成仁、壯烈捐軀不正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革命的激情思想使得他們絕不會跟原有的舊的價值體系存有任何的妥協。在烈士們的眼裡, 這正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永恆對立與搏鬥,那能容得下多元並存?“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我們的那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是早已號召我們要確切實踐他那“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偉大的“一抓就靈”的“階級鬥爭”的革命理論嗎?然而歷史的長河總是那樣無情地向前推進著,《聖經》的狂熱早就已經過去了,《可蘭經》的狂熱也過去了,厚實的德文原文的《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斯竟連他講德語的老家的老鄉們也沒幾個人願意去管他 !他們紛紛去擁抱了“馬克”(Deutsche Mark德國貨幣),最後發展到現在是擁抱了歐元(Euro,歐共體貨幣)!在舉世都向“錢”看的大勢下,當然神州大陸再也沒有幾個人真正會去管那位曾經是七億多同胞“作之君,作之師”的偉大舵手!革命的激情與亢奮早已消退,請客吃飯,作文章,繪畫繡花,這些“卑之無甚高論”的實踐當然不可能是革命,但也不可能是反革命(起碼現在是這樣子看)!就算是反革命,聰明的中國人也早已洞悉了革命和反革命本來就是辯證關係,不是嗎?小紅寶書已隱退,用來供奉小紅寶書的寶書台在七十年代末也早已拆除去做了柴燒而化為灰燼!但是,誰又能說得準它不會像現在的回教原教旨主義者一樣在未來的歲月裡又被請出來而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出現?不會吧!可是,當人們那小小的腦袋僅能裝得下一元而不能切實確認與尊重多元的價值時,請問誰又能真正保證什麼?人類歷史永遠都會出現世界最大的珍珠本就是一個無可抗辯的事實!不是嗎?

五、
世界最大的珍珠是財富或革命的象徵,這是最為人們所樂道的兩個常見的解釋。但是,我的理解卻不止於此。我認為史坦貝克在《珍珠》一書裡仍有更深一層的指涉。世界最大的珍珠象徵著文化生命,並且指的就是印第安人的文化。文化(Culture)而具有生命,是由於它是承前繼後地“活著”,否則便轉變成為文明 (Civilisation)。在白種歐洲人仍未入侵之前,印第安人在整個美洲(北中南美)確曾建立起非常之高的文化,譬如說,馬雅文化。1492年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最近有一位英國人著書立說認為是鄭和早在哥倫布之前72年即已訪問過新大陸!並指出哥倫布的航海圖是鄭和所繪製,輾轉流傳到歐洲,而歐洲人在十五世紀時根本沒能力繪製跨歐美大陸的航海圖因為當時沒有這種知識,見解新穎。)也就是說西方文化入侵了新大陸。西方文化的優點很多,值得許多其他文化去效法。但是,源自希臘與希伯萊這二希文化再加上羅馬法精神的西方文化亦存在著許多無法避免的缺點。也許正因為是希伯萊一神教的唯我獨尊的宗教信仰才導致西方文化在過去的兩百年來深深地陷入於一種自以為是的我慢與增上慢的情結中而不能自拔!比如說,來中國傳教的天主教基督教傳教士總以為中國人幾千年來便沒有靈魂似的,正等著他們來救贖!西方知識界一直要等到羅素出現後才真正開始尊重東方文化,他寫的哲學史便加上“西方的”在哲學史的前面,並且,他曾很不客氣地批評過他的祖國英國,當他去比較英國人和中國人的時候,記得他說過大約是這樣的話,“英國人自以為比中國人了不起,其實只不過英國人殺人的本事比較大,比中國人更有效吧了!”在一百多年前齊諾那個時代,西方人殺人較印第安人更有效的本事是依靠槍。槍在史坦貝克的《珍珠》一書裡正代表著西方文化裡一個粗暴野蠻的象徵,齊諾在獲得巨珠後竟然會想到了要買一根長槍,可見在他深層的意識裡已不自覺地完全倒向西方文化,這可由他竟然會想到要去教堂補行婚禮可證明這一點,你想古代墨西哥的馬雅人會這樣子做嗎?他想讓他的兒子受教育,那當然也是西班牙白人教育殆無疑義!

讓我們返回到世界最大的珍珠是象徵著文化生命這個詮釋上。在《珍珠》一書裡,最大的暗示是歌,是音樂的旋律。書上說:“他的同胞曾幾何時是偉大的歌曲創造者,以至於他們所見所思所做所聞的任何東西都變成了歌曲。那已是久遠的年代了,歌曲還保留著,齊諾曉得那些歌曲的,但是,再也沒有添加了任何新歌。那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個人的歌曲。現在在齊諾的腦際間就有一首歌曲,清晰而柔和,而假如叫他用語言把它說出來的話,那麼他會稱之為“家庭之歌”(the Song of the Family)。(企鵝本pp.4-5)自從白人到達美洲之後,印第安人竟然連新歌也創造不出半首來!然而他們的祖先在歷史上卻是偉大的歌曲創造者!現在,這個任務竟落在一個恐怕是半文盲的印第安青年漁民的肩上!會不會從一首僅僅是“家庭之歌”而發展成民族之歌?當世界最大的珍珠將要出現之前,史坦貝克還特別提到了“the Song of the Pearl That Might Be”,“the Song of the Undersea”。而當齊諾用他的小刀將這世界最大的珍珠從蚌中取出時,史坦貝克是這樣子去形容的,他說:“而對齊諾來說,這可能的珍珠的神秘旋律迸發出清晰而美麗、富貴溫潤而可愛、光澤奪目、引人入勝和像奏著凱歌似的歡呼。”(p.24)但是,當世界最大的珍珠被扔回大海之後,史坦貝克這樣子寫,他說:“巨珠的音樂隨著波濤漂散轉成喁喁細語而最後消失於無形。”(p.91)這個世界最大的珍珠“多可愛多柔和,而從它發出來的音樂-是許諾和喜悅的音樂,是對未來、舒適、安全等的保證!”(p.42)然而巨珠的音樂並非只是美好的,它也有另一面相。當齊諾決定要到首都賣掉他的珍珠時,“在他的腦海裡,他只聽到了敵人的黑漆一片的音樂。”他的妻子聽到了“惡魔之歌”而必須唱著柔和的“家庭之歌”和它對抗。(p.56)而他們的兒子死掉之後,他們重返破碎的家園那一刻,在齊諾的耳朵裡,“家庭之歌”就像鬼哭神號般的暴猛。他變得像百毒不侵而一無所懼且可怖之極。而他的歌卻變成了戰場上的嘶喊。(p.89)而當齊諾要 把巨珠扔回大海的那一刻,巨珠呈現在他們眼前的景象是:“巨珠是醜陋的,它灰濛濛的,像個惡毒腫瘤,而齊諾聽到了巨珠的音樂,扭曲而愚昧。”(p.89


這顆世界最大的珍珠具體的指涉是指印第安人的文化生命的話,那麼發展到齊諾那一代早已是徒具虛殼而已。青年采珠漁人齊諾很可能是個半文盲,但是,在史坦貝克的這故事裡,他代表著被西方槍的文化壓迫下的第一個覺醒者。當這顆巨珠從深海裡出現之後,即使是一個半文盲的漁人因著這覺醒並開始探究追問其真正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探究追問,文化生命本身的真正價值才有可能展現出來甚至到最後可能會全幅展現出來並有所發展!當齊諾決定要到首都去追問這世界最大的珍珠的價值的時候,他的兄長奐湯馬士提醒他說:“就當作你的這顆珍珠真的是價值不菲,……你走在上面的是個全新的土地,你根本就不知道路。”(Suppose your pearl is of great value,……It is new ground you are walking on, you do not know the way. p.55
當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讀這本寓言小說到這句話時,我是整個人僵直在那裡而“you do not know the way”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際重複出現而揮之不去。這也許是個雙關的語句,很可以解釋成”你根本不知道那個法子“。一個文化中斷了幾百年,往聖的絕學又豈是一個知識像齊諾這麼少的漁人能扮演那繼往以開來的角色?這不止壓跨了他,竟最後連那唯一的傳燈人-柯尤狄托也被犧牲掉!印第安文化似乎已命定地終歸是後繼乏人!世界最大的珍珠從出現的那一刻的絢爛開始最後復歸於大海的那一刻的平靜終結,除了西方文化那根長槍之外,齊諾還能選擇什麼?這個寓言故事安排他把巨珠扔回大海,但仍保留著那根長槍在他身旁,這個寓意,對我來說,真是詭異到了極點!其實,當那個在白人醫生家替他應門的印第安僕人-齊諾的同胞拒絕用印第安語和齊諾交談,而用西班牙語回話,似乎史坦貝克已暗示了印第安文化的困局與危機。文化生命離開了它的語言文字,試想想,它又能憑藉什麼而可能談承前啟後?

在過去的一百多兩百年來,中國文化是否也跟印第安文化一樣處於西方槍的文化威逼下而深深地陷入同樣的困局與危機之中?是否二十世紀初葉那些領導著我們學術界思想界的“先知先覺”們已變得完全失去了耐性,以至於要喊出:“線裝書扔入茅坑”,“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漢語拉丁化”?更激進的提法還有, 像澈底取消中文,漢語,在中國全面推動世界語(esperando)等,不一而足。發展到最後是整個神州大陸澈底共產主義馬列化,言必稱馬恩列史毛,似乎整個文化的脈動已衰弱到了苟延殘喘,幾近壽終正寢的地步!七億多人被改造成為同一個樣式-藍色的棉布衣褲的外貌,工農兵的革命腦袋。先聖先賢列祖列宗我們就用“封建、奴隸主、唯心、資產階級、反動”等標籤把他們都一一貼上而都一一批鬥打倒。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便是全中華民族的文化繼承的始點,很像神州大陸上活了幾千年的先聖先賢列祖列宗全都是白癡似的,只有那些言必稱馬恩列史毛的人始一貫正確!現在我們回顧起來,似乎也難免于驚心動魄!其實我們跟齊諾又有什麼不同?我們除了也是迎接了槍之外,只是把耶教的教堂婚禮和哈利路亞、阿們的喊聲換成了革命的公社儀式和四個堅持、萬歲的喊聲吧了!只是把要來教育柯尤狄托的西班牙式白人宗教教育換成教育幾億中國小孩的俄羅斯式馬列革命教育吧了!本質上我們早已倒向了西方,只是不同的西方吧了!慶幸的事可能只是漢字拉丁化不夠澈底,我們只做到了簡化了二千多個漢字而已,不然,我們的未來處境又比印第安人究竟又好上了多少?

列祖列宗遺留下來給我們那一套語言文字是讓我們能再出發的唯一依據,離開它,我們又如何去接近那優美的詩經、楚辭、漢賦、古樂府、五古、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又如何去掌握群經奧義、諸子微言、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有清樸學?又如何去體認春秋、三傳、二十五史、通鑑中深微的夷夏之辨、褒貶之辭?列祖列宗先聖先賢又何嘗對不起我們?為什麼總會有一些文化買辦、小政客做出一些令人無法接受和原諒的事?五十三年前史學大家錢穆先生深痛神州馬列化,中國文化後繼無人,與業師唐君毅先生、張丕介先生等先在香港九龍桂林街創辦了新亞書院(後遷農圃道,最後才搬進沙田),其用意是為這多難的文化廣植善種,儲備人才。後來由私立大專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合併為公立的中文大學,原來的各院校長變成中文大學的副校長,在三個副校長之上增大學校長掌全校校務,三位副校長仍掌本院事務。中文大學當時的校長是李卓敏,崇基的校長是容啟東,聯合的校長是鄭棟材,這三個假洋鬼子文化買辦在開校務會議不說中國話而用殖民地英語開會,錢先生是傳統的老一代的學者,根本就沒受過半天傳統之外的教育,他又如何聽得懂那三個洋奴買辦的洋話?就是這樣他們倒向港英逼走了錢先生!(以上三位洋奴買辦諂媚討好港英,逼走錢先生的事是二十八年前業師牟宗三先生親口告知。
當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總統還是受老一代傳統教育的人,仍知道什麼叫禮賢下士,他為錢先生在臺北外雙溪築“素書樓”安頓錢先生。但是後來的臺灣充斥著無數的小政客,八十年代,兩位蔣總統都已作古,錢先生治學過勤而渺其雙目,小政客以錢先生占住公家的房屋把錢先生從“素書樓”趕出來,可憐已雙目失明的錢先生寄住在鬧市公寓小屋之中還一直問錢夫人胡美琪女士什麼時候能搬回去住,她只能含淚騙錢先生說快搬回去了,但是,錢先生一直到歸道山仍是無法回到他老年住慣了的家!幾年前,小政客根本沒想到會當上總統,就在兩年前社會上為紀念錢先生學術上的偉大貢獻而替他立碑塑像,小政客親自前往為當年的愚蠢向錢夫人道歉但為錢夫人所拒,成為小政客人生中無法抹去的巨大污點而永遠內疚!小政客當年只要稍稍認識一點兒《先秦諸子繫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國史大綱》、《朱子新學案》是那一類的著作,我想他就不會做出這種愚昧的事!奉勸年青的朋友們也好好讀一讀錢先生的書,可先看他的《中國史學名著》、《國史大綱》等作為入門書去讀,一方面能增加一些識見,另一方面也能體會到他們那一代的學者的風範,那麼日後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能避免了去做一些令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的事了!上個月讀到臺灣方面的新聞得悉“素書樓”已變為錢先生的紀念館,幸好在臺灣還是有人能懂一代偉大的學者是什麼意思!相對去看,神州大陸這幾十年來那些小政客們的所作所為就更叫人不能原諒,國寶級的學者像哲學大家熊十力先生、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等,他們身心所受到的摧殘何其巨大!知識份子生在這幾十年間比魏晉時期所受到的殘害恐怕還嚴厲百倍!我真希望以後中國會出現像古代第一流史筆的大史學家揮其如椽巨筆奮筆疾書,去跟這些小政客們再加上知識界中海內四大不要臉和海外四大不要臉好好算算這筆總賬!

六、
史坦貝克在他的《憤怒的葡萄》裡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他說他寫作的驅動力,目的就是要“試著讓人們互相瞭解。”(Try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one another.)人與人能互相瞭解固然會少很多不必要的磨擦與衝突,因著瞭解的加深,甚至進一步去關心對方並且互相幫助互相提攜,終極地朝著人相忘於道術,猶魚相忘於江湖去發展。可是,離開了真正的瞭解,試問又如何可能?文化與文化之間豈又能例外?歷史上的宗教戰爭甚至今日西方文化所主導的西方世界與回教的穆斯林國家間的紛爭,這些紛爭的背後是否就正因為彼此缺乏瞭解而引致?瞭解別的文化固然重要,但比這個還要重要似乎是瞭解自己文化,這對我們這兩代中國人來說更為顯然!因為我們竟連自己的文化本質的掌握也產生了扭曲與偏差。我們那些“前衛的、革命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學者”故意扭曲中國文化的本質並任意給貼上標籤加上咒語,試想這樣別具用心地閹割自己的文化本質不是已經毒害了我們這兩代人甚至會遺毒無窮嗎?比如說,“封建”這個詞兒,它是一種政治制度,具體的是指封侯建國,中國歷史上真正實現這種制度的是夏商
三個朝代。從秦朝到清朝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調派,跟封建制度完全是世襲本質上迴異!為什麼我們那些“學者”老教導我們說“中國三千多年封建社會”?這是何居心?是因為有一個君王所以就是封建了?中國現在沒有了君王就打倒了封建了嗎?瑞典現在還有國王就成了封建社會?政治學學者嚴家其教授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流亡海外曾受到歐美各大學邀請去演講,同年的年底他到了哥本哈根大學,我去聽了,演講之後,我向他私下只問了一個問題,我說:“嚴先生,你說解放以後(指1949年),請問你覺得自己已得到解放了嗎?”他頗難為情地說是用慣了便這樣說。我在想,一個知名的政治學教授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一般的大學生,他們又如何能分辨得出黨和國家有什麼不同?在西方,這只是初中學生的社會課上基本常識,然而在我們大學生卻變得如此模糊?究竟這是一種悲哀還是“成功的教育”?我一直在問自己,我們究竟還要等多少代人的時間才真正能擺脫這些“標籤”、“咒語”?這些“標籤”、“咒語”充斥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中,文學,哲學,歷史,音樂,政治,社會每一方面都氾濫著這些東西。每當我在人家的文章裡讀到像詩人陶淵明這樣偉大的人格被貼上了像“封建文人”之類的標籤時,我真是非常非常難過和傷心的。誠然,我們的語言文字慶幸保留下來了,我堅信終會有一天我們定能從噩夢走出來的,不管是那一種噩夢,因為語言文字還在,這是我的基本信念!

究竟印第安人的語言文字文化是否已經完全消失了?他們現在的處境又如何?南美洲的智利是一個長形的絲帶之國,它的南方住著約有三十萬的Mapuche印第安人,一直以來白種西班牙的智利人都在想辦法消滅他們,但因地形,樹林等因素而始終沒有成功,他們根本不學不說西班牙語文,並且他們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有書寫的文字。玻利維亞和秘魯印第安的Quechua語和Aymara語都已是官方語言文字之一。跟齊諾可能是同一大族類的Lacandon族印第安人一直在墨西哥都是拒學拒說西班牙語的,墨西哥另外兩個最大的Nahuatl族和Maya-Quiche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仍未取得官方的法定地位,希望他們在未來仍能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創造出美好的歌曲來。

世界上真的有最大的珍珠嗎?它究竟又有多大?也許你懷疑這個寓言故事的真實性,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卻一直都在出現!今年二月初在深圳舉辦的第二屆上海國際禮品及家庭用品展覽會上即曾展覽了一顆世界最大的珍珠,並且是夜明珠!這顆含丁雲母礦物質會在燈滅後發出奪目的綠色光澤的珍珠,據《南方都市報》說在去年十二月五日經北京大學寶石中心鑒定已證實是世界最大。價值是五億港元,它重14.35公斤,直徑是21釐米,比去年年底十二月在香港以二億港元成交的夜明珠重近三倍,比慈禧太后入殮含在口中陪葬的夜明珠重近一百五十倍!並且會在下個月正式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展出。

既然一顆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會如此價值不菲,那麼齊諾擁有了它,真可能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齊諾恐怕就是擁有巨寶才導致家園殘破獨子遭殃的。但是,史坦貝克在他的這部寓言小說裡開宗明義地便說:“假如這個故事是一個寓言,也許每一個人都會從其中取得他自己的意義,並且把他自己的生命讀進寓言之中。”(If this story is a parable, perhaps everyone takes his own meaning from it and reads his own life into it.)當然,我並沒有因此而借題發揮,十多年前我確切地被那一句“You do not know the way.”給嚇傻了,到現在才把當時所思所感寫出來和各方碩學一齊分享,也許我對自己的文化前景的擔心現在看起來似乎是過慮了一點,但在七十年代那個顛三倒四的年代裡,我目睹錢穆先生與兩位業師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他們為中國文化,歷史,哲學尋出路的艱苦奮鬥,一直到八十年代讀這本寓言小說時我對自己的文化仍看不到有任何光明的前景!但是,現在我清晰地深悉他們決不會寂寞和終必會後繼有人的。當然,你的參與必能使這條路走得更順暢更有希望,前景也就更明亮,這是我敢肯定的。最後,我願意引詩人余光中先生的《呼喚》一詩以結束本文,詩上說:

就像小時候
在屋後那一片菜花田裡
一直玩到天黑
太陽下山,汗已吹冷
總似乎聽見,遠遠
母親喊我
吃晚飯的聲音

可以想見晚年
太陽下山,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的古屋裡
就亮起一盞燈
就傳來一聲呼叫
比小時候更安慰,動人
遠遠,喊我回家去。......

寫於2002年4月

後記﹕
今年是史坦貝克出生一百周年,這篇文章是為了紀念他而寫的,也把我自己的解釋讀進他這本寓言小說《珍珠》裡。七、八十年代由於對自己的文化的存續有深切的存在的感受,所以讀這本小說時便產生了特別的反應。同事Deirdre教英語,是北愛爾蘭人,記得她第一次告訴我她的祖父是James Joyce的同班同學時真叫我肅然起敬。當我告訴她我對《珍珠》的詮釋和要寫成文章時,我記得她臉上的眼睛瞪得老大而亮得像夜空裡的流星似的。她告訴我說當她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她哭了,我說我能瞭解。愛爾蘭人一直幾個世紀以來都被英格蘭人欺負,就像印第安人被美洲的白人欺負一樣。但她並不認同愛爾蘭每週學五節課的居爾特語Celtic(似乎還要增加時數),這我不敢苟同,她笑我是politically correct,我說我是從文化和語言的關係去看愛爾蘭人學Celtic母語的問題。我說也許以後與英國文化走向更高的結合,日後愛爾蘭人會寫出比James Joyce還要高的文學作品來也說不定,誰又能說得準?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liuse&aid=4166285

 回應文章

wyxz
2018/12/01 03:24
d(yaxinzi.wang@gmail.com)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人物的刻畫不夠深入?
2010/07/27 12:32

曾經有不少的批評家認為史坦貝克對人物的刻畫不夠深入,沒有把這些人物當作單獨的個人來深刻描寫。記得有一位批評家說過這樣的話:“在他的書裡,沒有比人物更為暗淡的了,其中少數的幾個,根本不成其為活人!”然而我們似乎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描寫的人物,多半都是性格比較簡單的鄉下人、農夫、工人等,也許這些人物根本就不需要用古典工筆畫的手法來詳細刻畫,只需要一個淡淡的素描式的速寫就已夠傳神。


老廖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多層次
2010/07/27 12:30

我認為寫小說也要像寫詩一樣,能寫出多層次而讓讀者有不同的解讀,這種作品無疑就是最優秀傑出的。肯定地,John Steinbeck的《珍珠》顯然是屬於這一類別的著作。

我相信在中國傳統的寓言故事裏,必定含藏著許多珍貴的題材,等待著有心人和大手筆去動腦筋的。《山海經》?《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