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12/01 16:12:53瀏覽59|回應0|推薦0 | |
2014/11/15 B0107066 發展心理學與英語教學 – 期中心得報告 書名 :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作者 : Elaine N.Aron 譯者 : 丁凡 大綱 : 高度敏感就是比一般人更注重細節、在做行動前會更深刻的考慮。而我們一般人會比較快有所行動、比較衝動的做事情。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高度敏感的人具有同理心、具有良知,也比較小心謹慎。高度敏感的孩子往往獨一無二,有些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特別的敏感,而對喜歡的事物表達也比較強烈。而高度敏感和注意力缺失症常常被搞混在一起,高度敏感的孩子因為要觀察、注意太多事情,所以導致高度敏感的孩子容易分心。但是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孩子因為不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常常會不知道把注意力拉回現實面。 但是對於高度敏感的孩子,家長的影響甚至更大,有些小孩會因為保母或是養母因為很注意小孩和他們在一起玩,所以在分開的時候不會哭鬧;反之,保母或是養母不注意他們,他們則會大哭大鬧,甚至更厲害。每一個家庭對每個孩子的影響都會不一樣,強調創造出適合孩子的環境是多麼的重要,「適性發展」就是家庭和學校的環境都能支持小孩並且鼓勵小孩的行為舉止。 養育快樂的敏感孩子有四大重點:提升自我形象─看看自己如果小孩說出自己的缺點就說出他的優點;減少羞恥感─避免跟同儕之間做出比較再一次的看看自己;有智慧的處罰─預防孩子的憤怒,傾聽、同理孩子;討論「敏感」─簡短說明何是敏感並且快速反應回答問題。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爸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回應」。回應是萬靈丹,有些時候爸媽不知道小孩要做什麼,但是給他一個小小的回應又或者是動作,小孩會很安心、放心。之後小孩半歲到一歲左右,需要的是依附關係、同調和自我調節。高度敏感的孩子特別需要照顧者有彈性、溫暖、支持,對孩子是有反應的;如果對孩子不理不睬、處罰孩子、缺乏彈性,就像失去安全感一樣。在同調是形成依附關係最重要的,小孩的細微動作,爸媽都可以做出回應,那就表示小孩的需求你有所了解,並且同理。自我調節了解自己的情緒有什麼可以做出選擇,如果鼓勵孩子去做探索、冒險,孩子的情緒比較不會被抑制住;反觀,如果不去鼓勵,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做,而造成過度壓抑自己。 高度敏感的孩子會害怕新環境、新事物、新的陌生人。面對孩子的害怕與恐懼,試著用溝通的方式跟孩子說,慢慢的陪孩子一起去適應新的環境,接著尋找一個伴跟孩子一起有所互動,在旁邊看著他們的言行舉止。結束後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而哪些是錯的,告訴孩子以及說明原因,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責任的的孩子。 高度敏感的孩子通常喜歡有條理的環境,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培養固定的習慣,養成好的習慣後,可以慢慢的把責任開始吩咐給孩子,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萬一沒有做到,就得接受接下來的後果以及處罰。 協助孩子交朋友,不論孩子有多麼的害羞,至少要讓孩子有一個朋友,或許高度敏感的孩子不需要很多個朋友,但是只要有一個好朋友就夠了,即使其他的小孩有很多朋友。社會很注重形象,高度敏感的孩子比較晚的時候才不會有吸母指這些小小又令他有安全感的動作,或者是要他穿一般人會穿的服裝、必須注意身材的走向…等等,這些如果是要讓孩子融入這個社會的話,請先開放想想自己的價值觀,因為孩子會認為融入這個社會比其他都來的重要。 讓孩子碰觸各種活動與經驗,陪他們一起尋找他們喜歡或是有興趣的活動;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不要害怕別人的批評與指教;讓孩子們練習或是處於一個小團體中,學習如何和他人相處,結交新朋友。 青少年往往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反而是想要直接進階變成大人,不管是對家人又或者是其他人,在這時候他們會開始嶄露出自己的才華、能力,展現給在背後支持他們的爸媽。而爸媽這時候給予敏感的青少年有所回應,大量的表現出於內心的肯定,也表達父母親跟小孩彼此的信任關係,給他正面思考的方向,表現出爸媽給予青少年的支持。 青春期的社交活動往往比以前來的多,高度敏感者要現在過多或是過少的活動中取的平衡,告訴他們不要太累,只要量力而為就好。而當孩子詢問爸媽意見的時候,給他適當的建議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也必須看他的反應。教導他們如何做決定、而且還是正確的決定。 心得: 很細膩需要很認真的去閱讀,每一個孩子都有有所不同的個性,高度敏感的孩子真的是一個需要用心去看待的孩子。有時候孩子的封閉個性不是生下來就是這樣的,而是爸媽的教導出現了問題,如果給他一個正確的回應,或許他就不會變成現在的個性。高度敏感的孩子要用心去看待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會把所有的心事都告訴自己的父母,有時候甚至會隱藏起來,因為深怕一個不小心惹爸媽不開心,所以導致任何的情緒都壓抑住,無法得到釋放。他們需要安全感,深怕安全感消失他也就失去了依靠,這時就會開始緊張、害怕以及恐懼。回應是萬靈丹,給予支持高度敏感孩子所做的事情,他需要爸媽在背後所支持的力量,也給孩子滿分的肯定,這樣高度敏感的孩子會有正面的能量可以幫助他未來的發展。 2014/11/14 B0107110 發展心理學與英語教學 – 期中心得報告 書名 :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 – 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 作者 : Martin E. P. Seligam, Ph. D. 等 譯者 : 洪莉 大綱 : 這本書從很多的方面長談樂觀對孩子的影響,其實現今的社會憂鬱症是種普遍又常見的慢性疾病,而且憂鬱症在青少年間越來越普遍,罹患憂鬱症的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而這本書就在寫說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度過低潮,面對與解決生活上的難關,建立樂觀的人生觀。 樂觀是個很重要的人生課題,為什麼需要樂觀,因為悲觀的情緒會使人心情低落,進一步影響一個人在生活行為上各方面的表現,也會降低人體的免疫系統,損害身心的健康,而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憂鬱症。人生會遇到許多挫折與失敗,征服的行為是鍛鍊學齡前兒童樂觀的大煉爐,在父母的協助下,孩子的任務就是養成面對挑戰不退縮以及克服困難的習慣,而培養孩子如何將失敗轉為成功,是悲觀或樂觀的基礎。在發育期,孩子對世界的看法會具體化;可能是悲觀、被動與內向。當發育期所帶來的失敗與被排斥的感覺開始時,憂鬱就會達到一種值得警惕的程度。 很多父母語教師只把教養的重點放在如何提升孩子的自尊,卻忽略了孩子的所作所為,例如,征服、堅持、克服挫折與無聊,以及面對挑戰等種種情緒,使得兒童更容易染上憂鬱的流行病。其實孩子需要以失敗為經驗,需要感覺悲傷、不安及氣憤,這些種種的負面情緒是他們挑戰障礙的動力。如果太過於保護他們,會使其自尊轉弱,產生無價值感。刻意的緩和心情惡劣,會使得孩子更難感覺滿意,嚇阻失敗的感覺會使孩子更難得到征服的感覺,減少必要的悲哀與焦慮會使孩子罹患憂鬱的危險。鼓勵連假的成功,會造就付出昂貴失敗代價的下一代。 樂觀的基礎不在於自我吹噓的詞句獲勝利的景象,而是我們對事情原因的習慣性看法。必須了解孩子悲觀的原因,才能逆轉孩子悲觀的生活態度。容易得到憂鬱症的孩子認為:會是發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會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那壞事就會不斷發生,相反的,從挫折中爬起來和抗拒憂鬱的孩子相信導致壞事件發生的原因是暫時存在的。樂觀與悲觀的孩子對事件的發生會有不同的反應。相信好事件發生的原因是永久信的孩子,比相信原因只是暫時性的孩子來的樂觀。孩子的樂觀或悲觀不僅從現實事件中得到,也從聆聽你如何批評他和批評自己中得到。當父母情緒激動時,孩子的警覺性也會提高。他們學習到的不只是你解釋中的特殊內容,還有你的一般型態,並將你的形態轉變為自己的。教師與教練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當他們批評孩子時會影響到孩子對世界與自己的看法。 要交出一個樂觀的孩子,父母們手要先改變自己的悲觀,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提供孩子征服的經驗,也可以教導孩子樂觀的技巧。這些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在悲觀來襲時立即給予反擊。要打倒悲觀,必須要將自己對本身的意見是為懷疑的目標,不要盲目的接受對自己的侮辱。你可能發現對自己的看法不是真的,並可能將他轉為災難化,所以你必須修正你的看法。有效反駁建立在四大方面,一是蒐集證據,當有悲觀想法時,問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想法;二是提出選項,找出自己還能從哪些方向來看這件不愉快的事件;三是化解災難,也就是評估影響,評估不愉快事件的所有可能情況;最後,發展反攻計畫,評估最好與最壞的情況。所有的父母都想要教孩子努力工作、盡責及勇往直前。這些價值觀十分重要,但只有價值觀和天賦而沒有樂觀,通常是不會有成就的。孩子不僅要好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學習應付生活上的困難,達成他的目標及超越他的潛在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兒童,提供他們體驗及掌控自己及外在世界的征服感;給孩子溫暖的成長環境、適當的鼓勵及愛,建立其正面的積極性,孩子便能有一座樂觀的金字塔。但樂觀並不是生活的目的,他只是一項建造美好人生的工具。樂觀不是否認或避免悲傷及氣憤;負面的情緒是豐富生活的一部份,他們同時鼓勵我們了解或改變不愉快事件的健康反應。教導孩子樂觀就是教導他們認識自己,並對本身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論感到好奇。樂觀不是萬靈丹,他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養,不能取代孩子發展出的堅定道德觀,也不能取代雄心壯志或正義感。樂觀只是一項工具。 心得 : 這本書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樂觀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舉出了許多的例子。生活周遭的挫折,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父母或師長的批評,其實這些都會使孩子有不開心的情緒,而發展成憂鬱或悲觀。挫折感就是孩童對生活感到沮喪和無價值感的來源,所以在培養孩子面對挫折時,改變一下對事件的看法,培養樂觀的想法,讓孩子有解決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都順順利利朝著自己心裡所想的方向走,因為大自然是充滿著危機與挑戰的,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所以一定會碰到些突發的狀況與艱難的挑戰,但我們不能輕易的被困難打敗,如果遇是不愉快的事情,改變自己的想法,山不轉路轉,說不定事情的程度並沒有心裡所想的那麼遭。雖然樂觀不是萬靈丹,但他能陪你度過逆境,處理許多問題 書名:是好動還是過動?教出專心的孩子 B0107094 作者:康健雜誌 張靜慧等 大綱: 情緒管理 爸媽的必修課 過動兒的媽媽心理壓力明顯比一般兒童大,包括出現焦慮憂鬱的症狀,抱怨身體不舒服與睡眠困擾。研究亦顯示他們對孩子有過度保護和控制的傾向,而且自覺家庭的支持比較少。父母長期處在緊繃、壓力大的狀態,不僅不力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很可能成為親子關係惡化的導火線,打罵全出籠。有時不能完全期待家長完全了解過動兒不是欠缺管教、故意搗亂,但為了不陷入惡性循環,家長要把握快、慢二字訣。而家長、周遭大人的負面態度,則會深深影響孩子。 Q爸媽該如何紓解壓力,做好情緒管理? 1父母先成長,孩子才有機會成長 過頭兒父母的挫敗感常來自不了解孩子怎麼了、不知如何教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先成長,孩子才有機會成長」身為過動兒媽媽的林玲華語重心長地說。 保持閱讀習慣,「父母需要非常多學習」馬偕醫生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包括吸 收醫學及教養知識,以及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改進孩子的行為。除了閱讀,也可以參加家長團體(如台灣赤子之心過動協會)的親職課程,或醫院開辦的過動兒家長團體治療。 2如果你和孩子有一人該保持冷靜,那人應該是你 在管教孩子時要盡量保持耐心和冷靜,即使面臨孩子不受控的狀態,也不要跟著抓狂,以免在盛怒之下做出過火的事,徒增後悔。 許多過動兒父母的「實戰」經驗也發現,大人的情緒越穩定,孩子就越穩定;你發飆,他就跟著抓狂,於事無補。 「你是孩子的教練,如果你們之間必須有一人保持頭腦清醒,那人應該是你」只是火山快爆發時該怎麼辦?暫停一下、深呼吸、轉過頭去,離開現場都是可行的方法。 曾經有位家長分享:「當我快忍不住憤怒時,我會提醒自己轉過頭去;從小看養母的臉色長大,我太清楚人憤怒的表情有多可怕,孩子會受到驚嚇,但不一定知道哪裡做錯了、該怎麼做。」她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並把負面情緒的影響降到最低。 3一轉念,缺點變優點 過動症常被認為是缺陷,但換個角度看,他也沒那麼糟,愛動,以後可能是優秀的運動員;思緒天馬行空,不正是創意或發明工作需要的特質? 盡量把孩子的精力往正面引導,這並不是否認孩子有多好動或不專心這些困難,但可以學習把他們的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許多人克服了過動症,活得成功又快樂。看到孩子的優點,幽默看待孩子的行為,親子關係都會好許多。 「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甚麼?」如果你真的在乎一份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常掉東西或常把環境弄得亂七八糟,不妨放低標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別讓孩子常面對你板起臉數落。 4讓自己喘口氣 如果家人有能力也願意暫時幫忙帶孩子,讓家長喘口氣,真是再好不過的幫手。「即使一年只有一天休息,對過動兒父母來說也很必要。」 建議每位家長找到自己的紓壓方式,即是每天只有15、20分鐘也好。 5別人的批評,謝謝指教 過動兒常有驚人之舉,難免引人側目,讓父母難堪。對於別人善意的建議,可以謝謝他,如果是惡意的批評或嘲諷,不用激動回嗆,離開現場即可,也不要反覆想那些傷人的話,因為說話的人根本不了解過動症。 如果有親友鄰居關心孩子的情形,可以簡單說出關於過動症的知識,以及你在如何幫助孩子改進,並謝謝他們的關心。 6參與公益,改變自己也改變別人 「參與赤子之心協會改變了我」蔡小姐表示,家長彼此打氣與交換教養心得、吐口水,就不再覺得自己是孤單、悲苦的。 且團結力量大,除了關心自家孩子,還能幫其他過動兒一把。 大家一起團結多做一點,別的家長和孩子就能少受點苦、少走些冤枉路。 7學習原諒:原諒孩子也原諒自己 「真正的接納不是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 當父母跟孩子都已經非常努力,但有時孩子的進步仍然有限,「就順其自然吧,孩子有他們的人生,父母只能包容、接納。 因此過動兒可能常常做出不和父母、社會期待的事,所以,「學習接納、培養耐心與愛心,都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讓怨恨、失望和各種負面情緒統統過去,孩子的表現或許不令人滿意,但還是值得原諒,看到可以改進的地方,對自己的承諾,明天會做得更好。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