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用符號學」~消費”扁”現象的反思
2008/09/01 22:20:10瀏覽563|回應0|推薦20

                      「日用符號學」~消費現象的反思

  

文本

      法國社會學家及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指出,現今世界中由符號所模的世界就是真實(尤其是電視,電腦媒體所擬像的符號)。這種真實不僅取代原有的真實,而且更超越了原相所內蘊的義意,所以對後現代社會的閱聽人來說:「真實不在、價值不在、道德不在、美學不在」;整個文化的標準都淪陷在擬像的符號世界裡

個人每日面對著螢幕,活在電路晶體網構的場域中,虛擬地以符號去揮灑著不生不滅,無有真假分別的實像,勾勒著自己的快樂與憂愁,也鍊結著他人的喜怒與悲哀,這種以符號操作再現自我認知的真實世界,竟也與他人共同建構出社會共用的傳播空間。在此共用空間裡,擔負重要載體且宰製我們生活的主體是媒體,經由電視、電影、廣播、報紙或是電腦網路等媒體所傳佈的大量符號資訊,充塞溢流在我們的感官與知覺的不同向度裡,無一不在煽動著我們對事與人的思考方向,我們活在集體性的媒介結構系統中,無孔不入的侵襲壓力,抹煞了我們的智性,獨白式的個體聲音漸失,取而代之是統一的口徑,思維衰頹走向殘缺的窘境。

於是,觀看近月以來,台灣媒體的「日用符號學」皆是「扁學」,消費「扁」的符號詮釋為電視台,廣告商,政黨,名嘴等爭相競逐,他們聚集起來,藉由彼此形成公衆輿論,而公眾如你我者,已淪為媒介體系議題建構下的「喝采歡呼」者。如是將產生的嚴重後果有:首先,個體自主權削弱,即個體自主權僅侷限在消費的權力,閱聽人對信息接受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其二,媒體已經把傳達的意義曲解成傳播的單一向度,也就是說任何事件要透過媒體傳播去認識理解,甚或是學習,互動的溝通意義實質上已希;其三,媒體網絡的強行介入與扭曲解碼,重構了另一個真實(或虛假 ?)情境,使得「語言生活體」之內的我們在言談情境之際,產生同質性與單一性的符號具與符號義(亦即再現媒體所塑的語言系統)

  反思「符號消費」的社會,伴隨著媒體強大發聲而不斷蓬勃興旺。真實性原則與價值系統都掉進了擬像的泥沼之中,淫日久,個體漸褪人性思想的一面,留存的生活內容是由媒體早已編排好,且預設好的我每日之節目單;與不連續意符、瑣碎拼貼的人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ling2008tw&aid=218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