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7 15:11:06瀏覽401|回應0|推薦1 | |
儒家沿用易的陰陽老少經緯概念,形成儒家特有的經緯兩端概念,人物合一圖代表儒家對人、群與物間的配合成就關係,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目的在追求人的最大利益,以達到「人定勝天」的目的,它是一種由外而內,由己身以到群體,由物的表象到物與群體互相成就的「道」境界,藉物的「道」昇華人性慾望,達到群體和樂大同境界。 人、物合一圖,它所表示的是儒家對於人與環境的見解,在儒家的觀念裡,世界是相對的,例如個人與群體,物因利、用不同所分器與道的觀念,形成一種相互補助,相互成功的境界,達到戰勝自然,「人定勝天」的目的以解決人類的問題。 因為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解決謀生求食的困擾,反因人單勢弱容易為野獸所食,洪水所滅,所以結合一群人,彼此相互研究狩獵的方法與增進躲避大自然災害的能力,就成一種自然的趨勢,這是群體構成的原始動機,由於每一個人資質、個性都不一樣,一起相處在一起沒有階級的分別,就容易起爭奪,有爭奪就會破壞群體的團結,使群體混亂,達不到當初組成群體的目的,所以儒家思想一方面尊重人的慾望,認為眼睛喜歡看漂亮艷麗的美好顏色,耳朵喜歡聽輕鬆悅耳的動聽聲音,嘴喜歡食用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鼻子喜歡嗅芬芳香馥的氣味,身體喜歡柔軟舒適的感觸,這是人的天性,所以個人的「利」是對自己美好、有利的,但是「利」也是相對的,每個人都追求自我利益,自我喜樂,一日環境資源供應不上消費速度,供需失去平衡,就會引起國家社會與部落的爭亂,大家都會同受其害,所以為了避免受害者就產生了限制,例如在規定的季節打獵,並限制數量、大小、種類,在特定的時日裡砍伐山林,使森林木新舊交替,繁衍茂盛,太小網目的漁網不准使用,以免小魚也被補抓乾淨,以後就沒有魚吃,因此為了長久能享樂,個人就必須限制自我,避免享樂過度而浪費資源,因此從追求個人長遠之「利」,遂產生群體之「義」的限制與規範,使群體對外既能發揮最大力量以獲取最大的利益,同時個人也獲得超越個人的利益,在這基本思想上建立了團體的規範「義」。 由於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而製造了“物”,當“物”的意義不僅只是個人的享用,而形成群體的禮儀的一種模式,物本身就脫離了本身使用的方式而成群體中一種規範,中國人稱之為“道”,例如筆、墨、紙、硯是書寫的工具,它供人使用以書寫文字,傳遞訊息,但由書寫文字方式的不同衍變出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等等規格,則稱之為「書道」,因為它已由書寫的用途,成為人類精神訓練的工具,提升至欣賞的境界。 人物合一的境界首先由自己做起,透過自我反省瞭解自我,再進而向外認識別人,瞭解別人,透過寬容與尊重,與人和睦相處,能夠認識自己,瞭解別人,才能夠做人,才能夠作事,做人做事每日無懈怠,努力奮發,自然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因此儒家思想是一種共榮共利的團體生存法則,是一種尊重人,也尊重環境的思想,是上愛護下,大保護小,使老弱孤獨者皆受團體照顧的人道精神的表現。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