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5 21:18:35瀏覽5940|回應3|推薦20 | |
周末不去郊外,就耗在公館台大和師大路多,今天在師大路發現一家很棒的新開的咖啡酒吧「SALT PEANUTS」,下次找妳去《酩酊》一杯,說一個女人和一段「一個酒與愛的故事」,這家店有各國數十種啤酒,雖然我是去喝咖啡。 這本卡洛琳.柯奈普著的《酩酊:一個酒與愛的故事》,很不錯看,用來了解人和酒的關係,很精彩。 作者簡介:「卡洛琳‧柯奈普 (Caroline Knapp, 1959~2002),1959年出生於波士頓,1981年布朗大學英國文學、歷史學系畢業。曾任新聞記者、《新女性》雜誌編輯,並每週為《波士頓鳳凰報》撰寫專欄文章。此外她還為不少女性雜誌執筆。著有《酩酊》 既然上網找到有人把讀書心得寫得不錯了,我就不多打字了,請看「Fran 私觀點文學的、政治的、哲學的March 28,2007」http://blog.roodo.com/franwu/archives/2922525.html: 〈Caroline Knapp:酩酊〉 《酩酊:一個酒與愛的故事》是Caroline Knapp的作品。 雖然之前在介紹Knapp的《慾望》時,已經簡單地介紹過Caroline Knapp其人了,不過,在這裡,還是簡單地再說一次以便大家閱讀。 Caroline Knapp出生於波士頓,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的英國文學系/歷史系;畢業後在《波士頓鳳凰報》擔任記者,後從事專欄寫作,並成為頗受歡迎的專欄作家。甚至有人將她與Sex and the City的Candace Bushnell相提並論,因為她以Alice K為其專欄主角,寫Alice K的愛與生活。(後來這個專欄也結集出版,書名為《Alice K的生活指南》)Caroline Knapp在2002年死於肺癌,得年42歲。 《酩酊》是Knapp的自傳式的作品,寫她自己和酒精搏鬥的過程,這本書出版後在美國頗受歡迎,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排行榜。 一般人對酒癮患者總有既定的印象:終日酒氣沖天、或失業、或家暴,或甚至是遊民;再不,就是過度浪漫地美化酗酒這一行為,將之與藝術家、作家等行業連結起來。 就此而言,Knapp勾勒出來的酒精成癮的形象,就非常不同。 首先,Caroline Knapp出生中上階級的家庭,父親是精神分析師、母親是藝術家,她在康橋成長,並以優等成績畢業於布朗大學。換句話說,她的成長環境(包括原生家庭)一點都不複雜,就連成長的社區也很單純。 其次,Caroline Knapp也不是社會邊緣人或失敗者,她有良好的、專業的工作。也就是說,她雖然酗酒,但所有門面都還維持著;甚至當她去勒戒所戒酒時,同事們還以為她去度假。 雖然Caroline Knapp的工作和文字寫作有關,因此可能會有朋友認為,她的酗酒和藝術家的酗酒,應該可以看做類似的事;不過,Knapp更重要的是揭露出了「高功能酗酒者」的「雙重生活」。她在AA(匿名戒酒協會)認識了酗酒的律師、醫師、會計師,還有人一邊酗酒一邊完成生物學博士學位。這些人都是酗酒的專業人士,然後,也都沒有人發現他們酗酒;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形象實在是和我們想像中的酒鬼差太遠了,而且他們都很聰明、善於隱藏。 此外,值得一談的是:酗酒是道德/意志問題嗎? 很多人以為酒鬼的問題是意志力薄弱,亦即,如果意志堅強,應該要可以戒酒才是。其實,這樣的想法完全忽略了成癮性所具有的生物因素,無論是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酗酒有家族性,換句話說,體質才是真正造成成癮的原因。 Knapp借某酒友巧妙的比喻回答了這一問題:下次你拉肚子的時候,試試用意志控制。 也因此,如果希望戒酒成功,應該尋求專業的協助,而非以意志控制,這是絕對行不通的。換句話說,應該把酒癮患者當成「病人」,而不只是行為偏差的正常人,並鼓勵他們就醫、或和支持團體合作,這樣,才比較容易成功。更重要的是,嚴重的酒癮患者在戒斷期常有生命危險的風險,因此,在醫院戒酒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回到書。 Caroline Knapp的文筆實在是好,無論是《酩酊》或《慾望》,雖然涉及的問題並不輕鬆,但在她筆下,問題總是以比較可親的方式呈現。 我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先閱讀《酩酊》,再決定要不要看《慾望》,因為前者的故事性比較強,讀來也比較容易。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