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7 05:33:04瀏覽3967|回應2|推薦27 | |
《琴韻補情天》這部西洋經典名片真是好讚的鋼琴片,有機會妳一定要看,如果像我一樣在失眠夜看到,那更是幸運了,就在cinemax電影台。 為什麼失眠,是看到澳洲隊在比賽快結束前被義大利無俚頭的踢進一球,然後結束了,真是悵然?連之後現在瑞士對烏克蘭我都沒什麼興趣看,雖然我還蠻喜歡看義大利的,但我比較喜歡澳洲贏球繼續再比,我哥是澳洲公民,當然雪梨情緣有連帶關係。世足賽和民族性的辯證很有趣,有想寫就貼文,周日6/25聯合報的聯合筆記的鄭任汶寫得「世足賽的真實與不真實」和我想的意思差不多。 《琴韻補情天》播完了,轉到足球賽瑞士對烏克蘭下半場46分鐘還是0:0。電影劇終是父親和小孩用兩台鋼琴對彈,但父親彈到一半因病手指不能動了,彈不下去,結尾得不錯,剛好。 先說一下《琴韻補情天The Eddy Duchin Story》的劇情:因爲誤以為老闆萊斯曼先生答應請他到自己的卡西諾樂隊來做鋼琴師,所以艾迪才從波士頓趕到紐約。但到時萊斯曼卻矢口否認,幸虧瑪姣麗從中幫忙,他才被留下來。艾迪的演奏非常有創造力,富於激情,在場的人無不受到強烈的震撼,大家都喜歡他的演奏。與此同時,他與瑪姣麗的感情也有了收穫,他們婚後恩愛有加,彼此傾心,瑪姣麗陪伴在他的身邊,默默地幫助他,爲他撫平創傷。他的作品音樂會也由中央公園卡西諾樂隊來舉辦。他安排這一切全都是爲了她。可是,她卻在生下他們的兒子的當天死於難産,這一天剛好是耶誕節。 艾迪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他更無法面對自己的兒子,在他的內心,他覺得是兒子奪走了愛妻。5年來,他一直遠離紐約,也躲避著兒子。朋友們勸慰他,不該在埋葬妻子的同時連兒子也一同埋葬。就在很陌生的和五歲小孩匆匆一會後,他去從軍,二戰時,美國的海軍對戰日本,戰爭中讓他「從自閉中救贖」,找到要對小孩的愛,終戰後,他回到了兒子的身邊,驚異地發現,兒子早已熟悉了父親的曲子,已經能熟練地彈奏鋼琴。漸漸地,他渴望見到兒子,兒子也真正感受著父親的愛。正在這時,他發現自己得了血癌。這部經典音樂片是根據二十世紀初美國的鋼琴大師艾迪杜琴的生平故事拍攝而成,由酷似大師本人的泰隆鮑華主演。 看這部電影,我就想到2000年出品的《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點進去看介紹),這是另一部好電影,但我要說的是《琴韻補情天》拍攝於1956年,帶給我的觀影感受和2000年的《海上鋼琴師》一樣好樣的,這部電影50年後都沒過時,真佩服導演,向喬治.薛尼George Sidney致敬。 《琴韻補情天》真是好讚的音樂片,看這種老電影真得是很樸實單純、輕鬆愉悅,不像之前去看一部描寫美國傳奇盲人歌手雷查爾斯一生故事的傳記音樂片《雷之心靈傳奇》,我知道男主角傑米福克斯演得好,但那個雷不是毒品就是對人獨裁,看得很討厭,雖然雷曾在黑人爭民權中有貢獻。 《琴韻補情天》中,男主角第一次去看他那已五歲的小孩,那小孩小彼得長得真可愛也演得很可愛,不知道現在長怎樣了;終戰後再見的是10來歲的小孩演得也不錯。片中的艾迪杜琴要告知他小孩他得血癌的那一段,真是感人,而感人之後,父子回到家,那繼母說得一句話真是經典:「我的兩個男人不在,害我好寂寞。」說得真好,兩個男人就是丈夫與兒子,這繼母是個感人的好角色,艾迪杜琴遺棄小孩時,是她在照顧這小孩,就像個媽媽。 我的觀影經驗,可能從我讀大學時起,就興趣專門到MTV去看美國老片,看了很多部,如羅馬假期、龍鳳配、真善美、十誡……看了應該有百來部吧!過了這一階段,我才開始和美國之外的電影接軌,看楚浮、高達……和金馬國際影展,但我始終是個看電影的人而已。和工作無關。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