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明天過後」的工作大未來
2013/11/05 18:56:05瀏覽1550|回應1|推薦18

前兩天,電影台重播「明天過後」。
這部電影出產在2004年,八年後,又上映一部風格類似的災難片「2012」,當然,這兩部電影都一樣災難,而且受災戶最多的國家無非就是美國,但是,發現大災難的起點卻在印度。
前者的說法在於,這兩部電影都出現華盛頓或紐約這兩個大城市崩壞於史無前例的大災難中,而且美國總統也被拖去殉葬。
後者的說法在於,「明天過後」的科學家在印度提出警訊,2012中的科學家則在印度與同行切磋。
其實,這些細節往往要凸顯幾件事:
第一, 最八股的就是,人類無法抵擋大自然的災難,尤其是最為烏鴉嘴的科學家的預警。
第二, 為了凸顯科學家在片中的角色,一定會出現最糟糕且提前到來的大災難,從麥可貝早期的「世界末日」就可以發現這種趨勢永遠存在。
第三, 而科學家往往扮演先知的角色。

這種現象,在中國中世紀的時候有種民間故事,大意是說,有個老婆婆對一群小孩說,只要城門口的石獅眼睛裡出血,就是大洪水出現的時候,記得看到石獅眼睛出血,一定要趕快逃往高處。
於是有頑童刻意在石獅的眼睛塗上雞血,(如果是現在,應該是塗檳榔汁,不過,石獅嘴裡的檳榔渣馬上會破哽),於是有個深信不疑的小孩帶著家人逃往附近的山上,而恥笑他們的人,全部被洪水淹沒。
最近十年來的災難片,多少有類似這種民間故事的結構。
而這類故事算是很後起的故事,更早一點的民間故事,就類似聖經裡的大洪水。

不管怎麼演變,你會發現「明天過後」這部電影和早期的洪水神話或民間故事,都有兩個共通點,無非就是有個先知預言,然後大部分的人類會被毀滅於災難中。
如果都是這樣,電影就沒有賣點,因此,電影要凸顯很人性的部分,無非就是靠親情當賣點或催淚劑,於是你會在2012或明天過後這兩部電影,看到很神勇的父親搶救家人。
不知道何時會出現一部以女性做為搶救家人的災難片?基本上,這樣的電影情節安排有點男性沙文主義,或不夠兩性平權。

話說回來,在這些地球發生無可避免的大災難的來臨,一定挑選著名城市的知名地標,比如狠狠修理紐約市或自由女神,這也是你可以發現,紐約總是會被各式各樣的大災難毀滅,世界末日片中被外星殞石擊中,明天過後裡被洪水和暴風雪淹沒,就連復仇者聯盟揪團打怪也要選在紐約街頭打群架,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所以,紐約應該是近代影史裡面扣掉最常被酷斯拉拜訪的東京之外,最常被好萊塢編導群動腦筋當成為藝術犧牲的標的。

而「明天過後」這部電影讓我經常拿DVD出來重看的原因在於,只要台灣冬天東北季風大盛,氣溫大降的時刻,窩在家裡的沙發上看這部電影,就很有fu。
而這部電影出現的年代,剛好是在政治上高倡環保是政治正確的年代,那個時候高爾一直在提倡對抗「地球暖化」的環保正確,這個運動到現在應該以經式微,而這部電影的出現剛好為消滅溫室效應的政治運動推波助瀾。
不好意思,請原諒我上面的形容方式,儘管我同意應該要減少碳排放,不過,缺乏從內心認同與身體力行的口號,很容易在熱潮之後,讓一切努力回到原點。
就像當時很流行看「不願面對的真相」那部宣傳電影,事後,幫高爾進行策劃的媒體公司也出書告訴社會大眾,他們是如何以高超的行銷宣傳包裝手法,讓社會大眾注意環保議題。
如今有多少人還在身體力行減少碳排放?
且不說這個,我想,氣候劇變這是已經確定正在發生的現象,而各方面的專家也在討論,究竟目前是朝向地球暖化的方向前進,或者說目前是冰河期的先期徵兆,如果各位朋友有興趣,可以再找資料研究,而我之前看美國作家葛拉威爾的撰述,過去曾有專家覺得地球太冷,擔心會進入冰河期,沒想到三四十年後,大家又在擔心地球暖化,所以,再過二三十年,回頭檢視眼前的一切,可能又不是這麼回事。

所以,這次第n遍重看,讓我有個新的想法,那就是丹尼斯奎德飾演的科學家,讓很多人只看到他在預測氣象方面的準確度,把他當成科學預言家,儘管,他的預測結果是為了因應電影的快速節奏,而讓一百年內會發生的氣候變化濃縮到兩個多小時之內發生,不過,我認為應該注意的是,他在電影裡頭的專家身分是搞「古生物氣象學」。
請恕我孤陋寡聞,因為我不是氣象方面的專家,基於術業有專攻的原則,我真的不曉得氣象學會分類分得這麼細,但,我相信這應該是有可能的,就像人類學後來被分類得太細,細到我一直處於狀況外。
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怎麼一堆搞大氣科學的專家,沒辦法搞出一套有效的預測模型,居然讓搞古生物氣象的學者套用古代的氣象模型抓到眼前的大災難?
這個電影情節,就有點像現在的「職場變遷」。
前幾年流行一本書叫做「工作大未來」,大概說些,對於未來會出現的工作的大百科。
當時很流行,認為許多工作將會在未來出現,因此,培養對於未來將會出現的工作力很重要。
不過,問題就來了,2006年炒工作大未來的這個風潮,不知道為何現在不流行這套,不曉得是現在工作變化太快,超過當時作者的想像?或者很多工作機會都被迅速發展的未來給淹沒了?
不過,還是有人堅持,未來五年到十年出現的工作機會與職業,都不是現在學校裡面可以教育或學習得到的,關於這點,我也很相信,但是,現在學校的教育方式,依舊是應付過去到眼前的一切。
對於未來,依舊是想像居多。
因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人若非陣亡在現在,就是萬中選一的居於未來當個成功者。
話再說回來,丹尼爾奎德扮演的角色,就是屬於不是職場上的熱門職缺,這個角色的出現應該比預測大災難還要困難,畢竟,氣候變遷,可以寫公式套模型用超級電腦運算,但未來職業的需求與角色,我還沒看過有辦法用電腦運算的。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個很冷門的學科,也沒有這個不賺錢只會消耗政府預算的科學家,人類的文明大概就被暴風雪給消滅了。

所以,又到了結論的時間。
對於未來的趨勢,甚至所謂的「工作大未來」的想像,是沒辦法像預測氣象這麼精準的,也不是傳統教育可以培養出來的,更不是依靠消耗政府預算可以產出的。
簡單的說,政府就算想花五年五千億,也很難產出這種能夠在未來生存並增加人類存活率的科學家,既然這樣,我們到底活著要幹嘛?
因此,你要存活就想辦法按照過去的前輩的殷殷教誨,想辦法找份「先求有再求好」的22K職業,保障自己不會餓死再說,至於未來,現在都吃不飽了,怎麼可能有未來,就算想有未來,也會因為現在為了找飯吃而快累到死,所以,也沒甚麼未來。
這部電影想教導我們的,並不是只有減少碳排放減緩地球暖化的政治正確而已,其實電影也在預言,如果你的運氣很好,政府願意花預算養這種很有「工作大未來」性質的「科學米蟲」,那麼,剛好這位預算消耗專家正好預測一場毀天滅地的大災難,也許,你有機會靠著他的精準預測和吃不飽且餓不死的22K繼續活在地球上,等待下一部災難電影毀滅地球。
如果你的政府不願意投資,頂多就是讓來不及逃難的國家元首陪著你和根本沒有未來的工作被毀滅在這場共業中。
至於工作大未來這件事,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更有可能只是另一個「馬太效應」的產物。
那麼,應許你只要有想像力,就能找到未來五年不會出現的工作,我只能說,假設還餓不死你,你一定會有機會,畢竟,「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

最後,要感謝網友Po-Ting Huang的關注與留言。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935335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03:17 【udn】 我還找到這個比價!野蠻 幕後 花絮 王妃 DVD比價

 回應文章

華妃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08 15:58

災難片很好看沒錯

那種人與人互相扶持

看了的確很感動........

 

 

好宅豬大叔(chengjackal) 於 2013-11-08 17:37 回覆:

我很同意。

不過,災難還是留在電影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