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04/30 23:37:10瀏覽2054|回應0|推薦0 | |
第四章 民初政局與社會變遷
前言
武昌起義結束了滿清的統治,建立民國,但民主共和的政體一直未能落實,先有袁世凱
的獨裁統治,後有軍閥的割據。不過,清末民初政局混亂之際,中國在社會
、 文化、經濟 等方面則逐漸有了新的轉變。
一、袁世凱與洪憲帝制
清帝退位:
1.袁世凱與臨時政府議和:
臨時政府同意如果清帝退位,就讓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
2.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溥儀退位, 中國實施兩千多年的帝制至此結束。
袁世凱掌權
1.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之後,讓出臨時大總統職位給袁世凱
2.袁世凱藉口北京兵變,不願南下就職,臨時政府因而遷往北京
二次革命
背景:
1.民國元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國民黨在民國2年的國會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袁世凱擔心大權受到國會限制
經過:
1.袁世凱派人暗殺主張政黨政治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
2.國民黨因此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
結果:
1.二次革命失敗
2.民國3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以武力反袁
宋案以後,袁世凱積極部署軍事,並不經國會同意,擅與英、俄、德、法、日五國銀行團借款二千五百萬鎊,主要作為擴充軍備費用。引起國民黨籍議員激烈的反對,但袁不予理會。
民國二年六月,袁世凱先罷免國民黨籍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並派大軍南下。七月,國民黨開始討袁行動。 二次革命失敗
袁世凱獨裁:
1.逼迫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
2.強迫解散國會廢止臨時約法
3.另訂新約法,擴大總統職權
4. 將總統任期由5年改為10年,並得連任,候選人由現任總統擬定。(總統獨攬大權)
五九國恥
時 間:民國4年5月9日
經過:
1.民國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出兵進占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
2.民國4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意圖得到山東
等地的特權。
3.袁世凱為了爭取日本支持其帝制活動, 在民國4年5月9日同意接受大部分條件
洪憲帝制
經過:
1.袁世凱製造恢復帝制的輿論,接受推戴
2.宣布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史稱「洪憲帝制」
結果:各方反對
1.蔡鍔、唐繼堯等人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各省起而響應
2.列強與袁的親信也表示反對
3.袁世凱撤銷帝制,不久病死
袁世凱專權及推動洪憲帝制示意圖
民國元年3月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民國2年3月派人刺殺送叫人
民國2年7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結果失敗
民國2年7月脅迫國會選舉他維正式大總統
民國3年1月解散國會,廢止臨時約法
民國4年5月同意日本二十一條大部分條件
民國4年8月開始製造恢復帝制的輿論
民國4年12月接受推代維煌第
民國4年12月護國軍在雲南起義討元
民國5年3月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
民國5年6月袁世凱憂憤病死
二、軍閥統治與南北分裂
軍閥統治背景:
袁世凱當政時,效忠於他的將領幾乎散布全國袁死後,將領割據一方,形成軍閥統治
最大派系:
皖系-段褀瑞,直系-馮國璋,奉系-張作霖,從民國5年至17年,北京政府先後掌握在這三派系手上
民初軍閥主要派系
北洋軍閥皖系,主要首領段祺瑞,依附日本
北洋軍閥直系,主要首領先後維馮國璋,曹錕,吳佩孚,依附英國美國
北洋軍閥奉系,主要首領張作霖,依附日本
南方軍閥滇系,主要首領唐繼堯,依附法國
南方軍閥桂系,主要首領陸榮廷,依附法國
軍閥統治概況:
軍閥依附列強,擴張武力
政治衝突多訴諸武力解決
政局極不穩定,難以展開各項建設
張勳復辟
背景:
袁世凱死後,臨時約法與國會一度恢復
中央政局仍不穩定
時間:民國6年
經過:
1.民國6年,繼袁世凱擔任總統的黎元洪與段祺瑞發生政爭
2.黎元洪召請南方將領張勳到北京調停糾紛
3.張勳率兵抵達後,乘機擁立退位的皇帝溥儀復辟
結果:
二度登基的溥儀被段祺瑞以武力推翻
護法運動
起因:
段祺瑞掌握大權之後,毀棄臨時約法與國會,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過程:
孫中山號召部分國會議員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造成:中國陷入為時約10年(民國6∼17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南北分裂
南北各自成立一個政府
南方:孫中山在廣州成立的「軍政府」
北方:北洋軍閥掌控的「北洋政府」
結果: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受到南方軍閥的牽制,一再挫敗
民國11年,直系將領曹錕恢復臨時約法與國會
民國12年曹錕賄賂國會議員而當選總統
孫中山結束護法,聲討曹錕賄選
三、清末民初的社會與經濟
新知識分子的崛起:
時間:清末民初
背景:新式學堂的設立與出國留學的風氣漸開
現象:受新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逐漸取代士紳,扮演傳播新知、批判社會的角色
婦女地位的提升
時間:清末以來
現象:
婦女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接受新式教育
婦女組織團體,發行刊物,主張男女平等
婦女地位逐漸提升,權益漸受重視
社會風俗的轉變
時間:清末民初
發展狀況:
1.上海等城市引進自來水、電話、電燈、汽車等器物
2.放足斷髮風氣日盛,西服、旗袍等服飾慢慢流行
3.婚姻方面,雖然傳統的「父母之命, 媒妁言」依然存在,但自由戀愛已逐漸風行
工商業的發展
背景:甲午戰爭後,外人可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中國本土工商業發展困難
發展狀況: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列強忙於戰事,無暇他顧,中國本土工商業獲得發展的良機
2.大戰結束後,列強經濟勢力再度東來,中國本土工商業又陷入衰退狀態
四、新文化運動
背景:民國初年,一些新知識分子認為清末以器物、制度為重心的革新,難以擺脫積弱不振,中國必須要進行 的改革才能成為現代化的國家。
揭幕:民國4年,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後改稱為新青年)創刊,介紹西方文化,批評傳統思想文化
新文化運動重鎮:北京大學
內容:
提倡白話文
1.胡適、陳獨秀等人認為應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取代艱澀難懂的文言文
2.作家魯迅隨後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引起很大的迴響。
白話文逐漸流行,有助於教育的普及與知識的傳布
思想的解放
1.新知識分子將當時西方流行的學說與思想介紹到中國,包括了共產主義
→學術思想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部分信從共產主義的人士後來在蘇聯的
策動指導下,於民國10年成立中國共產黨
2.大力鼓吹:德先生,賽先生
五、五四運動
背景:巴黎和會允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
時間:民國 8 年
經過:
.北京的大學生於5月4日聚集在天安門廣場, 發起遊行示威
2.提出訴求:收回山東權利、廢除二十一條
3.各地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方式響應罷課、罷工、罷市、抵
制日貨
結果:北京政府在輿論壓力下,被迫拒簽對德和約。
意義:
1.是學生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2.促成社會各階層普遍的覺醒
3.加深國人尋求國家自立圖強的意識
4.並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