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22 00:35:53瀏覽5888|回應8|推薦130 | |
懷古之情,興亡之嘆,常是中國詩詞歌賦中吟詠的主題,像李白「憶秦娥」中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都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西北方,約40多公里的維謝格拉德(Visegrad),現在是個居民不到兩千,似籍籍無名的小鎮;這裡山丘綿延,山勢迆邐,跟匈牙利中西部的平原地形迥然不同,歐洲第二長的多瑙河,蜿蜒於山谷間,先向東再往南,大致呈倒直角形,悠悠流下布達佩斯去;在維謝格拉德附近,多瑙河轉了一個幾乎360度的大彎,俗稱多瑙河第一彎(Danube Bend),跟長江第一彎,科羅拉多河馬蹄彎(Horseshoe Bend)有些相似,都是大山擋道,河流只好自己轉彎。
匈牙利是位處東歐的中小型國家,在西元1000建國,但處在強隣之間,且蒙古西征,鄂圖曼帝國攻打歐洲,匈牙利都是必經之路,也都被嚴重波及,國運事實上有些坎坷;匈牙利建國之初定都多瑙河右岸的埃斯特貢(Estergom),到1873年,匈牙利將多瑙河右岸的布達(Buda),與左岸的佩斯(Pest)合併,定都布達佩斯(Budapest),這之間長達783年時間,曾因多種原因,搬遷其國都超過十次,但其中有近700年時間,是在多瑙河岸的城市,包括上面提到的的埃斯特貢(256年),和現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vala,248年),及維謝格拉德(85年)、布達(89年),這些都城都選擇在河岸的山丘上建築城堡,做為統治中心。
維謝格拉德在1323~1408年成為王國的都城,1323年當時匈牙利國王,出身維謝格拉德的查理一世(Charles I of Hungary),將都城搬到他的家鄉,查理一世並在1335及1338年,兩次邀請當時的波西米亞(Bohemia)國王,波蘭國王在維謝格拉德召開高峰會議(Visegrad Congress),商討三國結盟事宜,以對抗當時中歐的強權,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皇朝(Habsburg Monarch);波西米亞約是今天的捷克及斯洛伐克。
1408年當時的匈牙利國王,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將首都遷到也在多瑙河畔的布達(Buda),維謝格拉德逐漸喪失其政治上的重要性,接任的國王也都只將維謝格拉德當成鄉間行宮;-百多年後的1526年,維謝格拉德被來自小亞細亞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攻陷,先前遺留下來富麗堂皇的王宮及堡壘,被澈底破壞,只賸下目前所見的斷垣殘壁,已幾乎是廢墟;中午我們在堡壘東方的一家餐廳用餐,隔了小山谷,遠眺對面山頂上的城堡廢墟,殘破剝落,完全看不出昔日為都城時的赫赫氣勢。
維謝格拉德沈寂六百年後,1991年2月15日,再度站上歷史舞台,成為鎂光燈焦點,小鎮被選為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波蘭三國領導人高峰會的地點;當時三個國家都才在一年多前脫離蘇聯集團,變成民主國家,此舉也顯示三國要仿效650多年前的維謝格拉德高峰會議,建立彼此合作同盟的關係,成立以小鎮為名,所謂的「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199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捷克(Czech)及斯洛伐克(Slovakia)兩個國家,維謝格拉德集團成員國變成四個,被稱為維謝格拉德四國(Visegrad Four),簡稱V4;V4成員在2004年5月1日同時加入歐盟(EU),也同時成為北約(NATO)的成員國。
2019年11月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三十週年紀念,德國舉行的紀念會,特別邀請V4四國元首與會,共襄盛舉,主要是感謝這四個國家1989年的反抗共黨一黨專政,追求民主的革命運動,帶動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合併的契機;事實上柏林圍牆1989年11月9日倒塌,東西德在11個後,即1990年10月3日,兩德就完成統一。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懷古之情,朝代興亡之嘆,溢於言表;只要更改幾個字「故壘西邊,人道是昔日匈國都城」,似也就可以將盛極一時的都城,當年官員商旅,駱驛於途,現在卻成一片荒煙蔓草,人煙稀少的情境,表露無遺。
▲▼從廢棄的堡壘遠眺,多瑙河流水悠悠,淘盡千年人物,往布達佩斯流下去,河道在這裡分成兩道,主河道其實是在前面那座山的背面。
▲▼從廢棄的堡壘遠眺上游的多瑙河大彎(上),在維謝格拉德附近,多瑙河轉了一個幾乎360度的大彎,上圖上遊在左邊;下圖則為上遊在下方的空拍圖(摘自Wikipedia),維謝格拉德在中間山脈對岸,堡壘依稀可見。
▲多瑙河大彎附近地圖,前面空拍圖拍照地點及角度,為地圖中河邊的紫色點。
▲堡壘地理形勢的空拍,山勢陡峭,確實易守難攻。(摘自Wikipedia)
▲1686年時,畫家筆下,仍未被破壞的維謝格拉德堡壘及皇宮。(摘自Wikipedia)
▲多瑙河是歐洲的母親之河,由德南東流至羅馬尼亞,注入黑海,全長2850公里,主流支流經15個國家,沿岸有五個國家的首都,歷史上各國政情複雜。
▲城堡的山腳下,多瑙河岸的河輪停靠站。
▲2019/11/9,德國舉行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紀念會,特別邀請維謝格拉德四國(Visegrad Four)總統(理)與會,感謝四國當年的潛移默化,形成柏林圍牆倒塌的契機,照片最前面是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從地圖上看,維謝格拉德四國確實像德國的後院,尤其波蘭及捷克,領土更直接接壤,地圖上的藍色區域即歐盟國家。
▲維謝格拉德集團下的維謝格拉德基金會(Visegrad Fund),總部設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vala)。
▲▼午餐的餐廳位於堡壘的東邊,從餐廳遠眺殘破的廢墟,斷垣殘壁,很有蘇東坡「赤壁懷古」中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情境。
▲從堡壘遠眺午餐的餐廳。
▲原來堡壘的大門。
▲▼原來堡壘的遺跡。
▲▼堡壘中還完整的房間,現在是文物展覽室;下圖是匈牙利王冠、權杖的複製品,正品目前保存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會,匈牙利歷史上超過50個國王,都戴過這頂王冠,這頂王冠一般認為製作於1070年代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之後由拜占庭皇帝馬可七世(Michael VII)贈予匈牙利國王蓋薩一世(King Geza I)。
▲斷垣殘壁中,擺個花盆,映著藍天白雲,還是令人起了不少思古之悠情。
▲▼斷垣殘壁中配上美麗少女倩影,還是有些浪漫旖旎。
▲▼儘管已是斷垣殘壁,但從斷牆的厚度,不難想像堡壘當年堅固的程度,但再堅固,還是不敵歷史的淬煉。
▲多瑙河岸靠近多瑙河岸,原來城堡下城的部份遺跡。
▲皇宮的遺跡,但從斷垣殘壁中,不難想像當年的氣勢。(摘自Wikipedia)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