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22 16:26:21瀏覽1749|回應2|推薦10 | |
首先,真是要謝謝耐心看完前幾篇、甚至給予推薦的網友!我之所以連續記錄心得,實在是出於愛好運動、但又礙於轉播的限制,所以不吐不快、欲罷不能。若有多一點點想法,就是希望大家感受運動的正能量。 說愛好運動,我雖然盡量維持規律的跑步、網球,若就觀賞而言,沒有專好,不管桌球、舉重、高低槓,皆可看得津津有味。何也?看到選手動作專業、甚至接近極限,是一種畫面。 羽球男單選手馬來西亞的李宗偉,在2008、2012奧運皆受阻於林丹以銀牌收場。里約奧運在準決賽解決林丹後,機會(也可能是最後)大好,竟仍在決賽中續挫於中國的諶龍。諶成功拿下賽末點,興奮地撲地而泣,相對地李有種無語問蒼天之感。這是另一種畫面。 諶龍決賽勝出,高興地脫衣(差一點脫褲)甩向觀眾,連帶來的幾隻球拍也分贈人群。諶脫下上衣後露出腰間大小不一的貼布,是傷是保護不清楚。這又是另一種畫面。 相較於這些畫面,台灣的轉播或報導出現雜音。例如台灣羽球選手在對戰中處落後的局面時,主播或球評說因為館內設計、風向關係而影響選手表現。可是,難道只有台灣選手才會面臨場地的狀況? 又例如戰敗後,檢討跆拳道的電子感應。能不能先想想,若因電子感應使得該計分而未計分,對於交戰雙方而言有以下可能:勝方贏分更多、勝方贏分較少、或勝負結果相反。戰敗後對電子感應存疑已不是第一次,那何不改攻柔道或摔角? 女子三公尺跳板跳水,中國的施廷懋最後一跳的成績出爐、確定奪金後,見各國選手、教練們彼此招呼、祝賀,看來不少是華人。台灣則有一報導,說一約旦選手於本屆奧運奪金,其教練來自台灣。唉,我們新聞報導何時可以跳脫這種思維? 里約奧運落幕了,而四年後是東京奧運。我真希望屆時畫面多一點、雜音少一點!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