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30 08:07:47瀏覽2540|回應8|推薦81 | |
劍橋新語與哈佛大學 張鳳 被推薦在鳳凰博報首頁http://blog.ifeng.com/ 【文化】欄目中上左起: 陸惠風 杜維明, 李歐梵, 吳文津 ,鄭培凱 ,張鳳 攝于主辦吳文津 館長榮退學術會
相約在每個月最後一個周五晚上7點半,交替在卞趙家--趙教授先生 卞學鐄 、陸家舉行非正式的文史哲科學術研討會. 1989年起﹐我除 參加外, 也是聯絡人, 協助聯絡組織召集; 一九九五年后, 多在卞趙家 探討, 是大家印象深刻, 聚會的重要場所。
主講聽講者,有車者和乘車者, 同在哈佛燕京圖書館門前7點會齊, 再領著 主講人及一伙學者到他們住了四十几年的家中, 寒暄後聚談, 地點很方便-- 千禧年之後, 人太多改在: 我向哈佛燕京學社借訂的哈佛燕京聚會廳 議談。每次由一兩位學有專精的學者, 提出主題,再互相思辨; 休息的時候, 主人則精心烹制熱粥, 以饗賓客,在卞趙家是紅粥, 陸家是白粥。 開一扇窗, 引徐志摩詩句 「互放的光亮」作為與友談天, 互為增明的 寫照, 輕巧的話語中, 又有銳不可當之嚴峻, 是「劍橋新語 」的靈魂人物 , 而後分用卞、陸教授預備之點心,再天南地北什么問題都談, 討論到 中宵, 要緊的是問題開得越廣越好,很自由隨心所欲. 參加者除了在劍橋附近的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外,還有哈佛 燕京學社, 每年邀來的訪問學者不免讓無數來過哈佛大學劍橋鎮的客人: 中國訪學者, 留學生懷念不已, 相信沒有人會忘卻這非官方的精神的盛宴 和他們拿手的紅白粥。 這個傳統, 也許我們能由趙元任, 楊步偉夫妻家的留名簿, 到今日 卞趙家的留名簿中見出端倪,那些賓客, 包括當年的胡適、傅斯年 、 蔣夢麟 、董作賓,粱思成...到今日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
1922年趙如蘭生于美國劍橋鎮,當時趙元任第一次任教哈佛1941年 再來哈佛, 她家中一天到晚有客人, 特多, 也就是胡適那一輩名家食客 ,經常待在他們劍橋行人街27號--他們住過16年的老家。
, 做學生時: 有一年, 就去了百次以上, 趙元任師母, 笑以弟子[上考第一, 賜號楊公]~來多了就等于是家里人一樣,趙如蘭教授听長輩聊天當然 受益(太多,也有礙學習,常常她就逃到隔條街的隆基音樂學院Langy 圖書館去讀書,到琴房練鋼琴,大提琴等,她從少女時就也在那儿學 樂器,還一直是學院的董事,常要開會咨詢學院校務.) 客廳里有塊「劍橋新語」的牌匾--是陳甘棣先生1996年前為卞趙家刻成 ,近30年來,在他倆家客廳里, 除我倆之外,他們的師友及同學胡永春 、譚秀涵夫婦、張光直、李卉伉儷、杜維明、李歐梵、葉嘉瑩、余英時、 高友工、鄭培凱 、王德威、鄭洪、羅慎儀、柯慶明、張隆溪、葉揚、楊照... 還有過去的楊聯陞教授等...諸家都曾是上世紀的常客, 能常 熱鬧,主客都覺得饒富趣味與收獲。 趙如蘭教授和她的先生卞學鐄 --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名教授,可以 說是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校學者的大家長,待我們親如家人, 他們府上 ,是我們和學者常沾其潤,無拘無束, 舒舒服服地吃粥、聊天晤面暢敘 的場所。多少晨昏﹐相聚在他們家中論學,套句杜維明教授的話: 他們在劍橋的家﹐已經成為我們歷史悠久,人情味濃郁,文藝氣息深厚 的沙龍。 卞先生謙和沉靜,在劍橋新語會中,常見他開通地微笑聆聽。兩位在 教育研究講學之余暇,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倆從不忘贊許, 并參与我們 小輩的活動,平易慈祥地听大家天馬行空的談興。就像一對永遠在那儿 支持鼓勵儿女的好父母. 愛書,藏書極多,是他們兩家的特色, 几個書房不說,連客廳也是 一壁一壁滿牆的書,有書滿之患,研究不完。從中國的經、史、子、 集,到科技文化各類書籍丰富多彩;卞先生外祖是南開大學創辦人之一 嚴範孫--嚴修, 也是書香世家, 還喜歡工藝,親手制作原木書架給太太 及他典藏家傳的古書,一樓雅致。 趙教授說: 「在我与學鐄剛結婚時,我們就討論過什么樣的生活最喜歡, 他說跟學校有關的最好, 這一大套書是我父親母親送給胡适的,他去當 註美大使以后就不要了,還給我父親,我父親后來給了我」 (右起 卞學鐄 教授 , 趙如蘭與妹妹們歡慶 趙元任, 楊步偉夫妻結婚25週年) 風度翩翩的卞學鐄 教授 与活潑亮麗的趙教授, 結婚相守六十四年。 兩位資深教授,歷年來, 一起應邀到世界各地講學,夫妻倆鶼鰈情深, 同游天下;又喜好朋友, “結交了許多大號儿、中號儿、小號儿的朋友”,他倆對待我們這些 學生輩的朋友,不單獎掖拉拔還親近,更以廣闊的胸怀不斷求知, 教學相長,給我們深重的影響。 趙教授是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是哈佛早年(1974)前十位女教授 之一, 也是空前唯有的東亞系和音樂系同時聘請的教授,也是第一位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音樂專家,卞教授,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各名校如伯克禮加大,在1993年春天, 加大的趙門弟子, 如張洪年, 丁邦新等位教授, 因看我們辦得趣味盎然, 也傚法對應 「劍橋新語」辦 起 「伯禮村言」;之後台大,香港城市大學 ,高雄師大等的文化沙龍 和 現在作客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 自組的沙龍...一波一波仿效的組織都成立, 還常來信向我詢問取法,後來我協同李歐梵, 王德威教授, 舉辦的哈佛中國 文化工作坊, 及我所創的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 也几乎是以此為 典範基礎﹐再加開放給哈佛和各方朋友們. 當天的主持人柯慶明教授﹐因事匆匆先行離去﹐因而影中人不見他。 2009年6月20日凌晨4點,在美國劍橋我們失去了 卞學鐄教授,享年 90歲高壽。人非草木,豈能不傷情,劍橋新語2005年也因種種原因, 已然 停辦! 無論在學習研究的路途或生活上,我們總希望像他們, 一樣 是永遠愉悅前瞻的求進者。 延 伸 閱 讀 ﹕ 黃金歲月-MIT卞學鐄教授風範長存
《哈佛問學錄》張 鳳著 重慶出版社2015出版﹔P.12~21;P203~212 《哈佛問學30 年》張 鳳著 秀威出版社2018出版﹔P.22~29;P.227~235
黃紹光家中做客-- 當時這樣的讌會還有不少.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