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3 00:22:20瀏覽2316|回應0|推薦167 | |
離開日月潭,前往埔里的路上,經過桃米社區,順道進去看看紙教堂。 沒想到才二年不見,紙教堂園區範圍變大了,遊客相對也呈倍數增加,週邊住家也做起小生意,整體氣氛顯得熱鬧又活絡。 入園費從以前的50元調漲為100元(門票可全額抵消費),除園區內容更為豐富外,軟硬體設備也更加完善。 要讓遊客玩得久又玩得舒服,廁所一定是不可少的啦。 提供餐點與聚會場所的餐廳,假日還有街頭藝人表演。 「我是唐氏症寶寶,雖然不太會表達,但喜歡用陶笛和電子琴的旋律和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感謝您的打賞鼓勵。 擴大的園區增添了不少植物,其中以「巴西番荔枝」最為特別罕見。 巴西番荔枝別名日本釋迦,原產西印度群島。台灣於 1917 年由日人引進栽培,果實是獻給日本天皇的極品,日人稱為果皇,據說味道媲美榴槤,吃法則有如釋迦,邊吃邊吐籽。 未熟果綠色,果型呈心臟形;成熟果外皮黃綠色,表面密布刺狀突起。 熟果味道芬芳,果實中含有豐富的膠質,可取代冰淇淋中的安定乳化劑,製成冰品別有一番風味。 其花也相當特別,黃褐色的肉質花瓣,像玫瑰層層綻放。 破布子俗稱樹子,原產於台灣低海拔山區,舊時農家都會在田園旁,種幾棵野性很強的樹子,不只因為它好種,更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 破布子的果實約在農曆五~六月,由青綠轉金黃色即為成熟,民間盛行以古法加工醃漬,保存期限可長達一年。 破布子蒸魚、蒸肉、炒蛋、燒豆腐…,具有開脾、健胃功效,老人家最喜歡的下飯佐菜。 芒果產期與破布子成熟期相同,有些人吃太多芒果,會產生過敏或長瘡,據說可以破布子解毒。 三棵大樟樹因為越長越大,威脅到緊鄰的住宅,先後移居到紙教堂,寬闊的土地足供它們自由生長。 灰褐深沉的老幹,搭配濃綠優美的樹冠,像剛毅的鐵甲武士,守護著紙教堂,守護這一片土地。 紙教堂緊臨田份仔溼地,在地勢低漥、積水潮濕、不適合的地方當建地,這是建築師和營造廠商共同的難題,因為水真的太多了。 後來,他們重啟思維:「既然趕不走,不如讓水留下來」。 甚至連檳榔樹也保留下來,因為本來就是土地的一部分,沒什麼好避諱的。 這一座小小的互助池,就是秉著尊重自然而來的,正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 九二一大地震中,桃米社區六成以上房舍全倒。歷經災難後,居民發覺桃米得天獨厚的生態特色--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調查,全台共有二十九種蛙類,此處即有十九種;此外,全台有鳥類一百五十多種及一百四十三種的蜻蜓,桃米即有五十八種及三十三種之多。 無疑的,這已成為一股再出發的重生力量,在社區、學校及社團的努力下,共同將桃米打造成一個自然生態村。 「丁芳池」是桃米生態村最容易親近的濕地,這裡同時也是生態解說、自然觀察的最佳場域:許多水生植物、包括珍稀的台灣萍蓬草在此復育,無數的昆蟲及小動物也在這個環境中孕育繁衍。 紙教堂的所在地,是佃農出身的塗丁芳老先生、在「耕者有其田」政策實施後,從地主手中放領而來。 歷經1917年、1999年埔里兩次地震浩劫,塗老先生臨終前告誡兒子,這塊留著血汗的土地千萬不能變賣,但若有機會,可提供作為公共使用。 在紙教堂擇址再生時,因塗老先生後代的支持,讓紙教堂有了新家。為了感念塗丁芳先生,特將此一生態池命名為「丁芳池」。 蛙鳴荷葉間,螢光飛舞,「丁芳池」充滿生態之美,背後的故事更是感動人心。 靠在丁芳池上的一艘白色小船,是創作家對921地震難以忘卻地「搖晃的記憶」。 921帶給台灣的痛,豈只是災區居民深刻感受?地震鬆動山區土石,在大雨後引發土石流,那是山林土地的切膚之痛,只怕再過十三年也撫平不了。 「如何重塑記憶的表情,讓人們不怕記憶,可以勇敢而寬心的面對?」 1995年阪神震災後,一位東京的建築師坂茂先生思考著,要以什麼行動表示對災民的幫助?「在房屋全毀率達七成的鷹取地區,以他擅長的紙管建材,用少量資金且迅速組裝的手法」,重建居民的信仰中心,重新凝聚災民的感情。 這座象徵表阪神大地震後重新再起、社區整合的鷹取Paper Dome,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爭取之下,紙教堂由日本阪神的鷹取社區「搬」到埔里的桃米社區來,由一百多位義工歷時兩個多月的時間合力組裝完成,在921地震屆滿九週年的當天落成啟用,象徵著桃米社區「化蛹成蝶」的精神地標。 利用中空的五十八根巨大紙管,每根直徑33cm、紙壁厚度15mm,頂天立地的把紙教堂撐起來,別小看一張薄薄的紙,集合最柔弱的力量可以成就如鋼鐵般的支柱! 屋頂則覆蓋以透光的天幕,當光線由屋頂投射而下,透著溫暖如希望曙光。 桃米社區慢慢從921地震創傷中站立起來,開始構築一幅新的桃花源藍圖。 「祈福蛙」宛如自然之母的化身,再造新桃花源的歷程中,教會人們學習對土地的謙卑。 資訊來源:新故鄉見學園區(紙教堂)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