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6 11:06:45瀏覽1352|回應14|推薦63 | |
週末到木柵貓空一個朋友家喝茶聊天,這位朋友原是新光的同事,也是個畫家。退休後帶著老婆雲遊世界,別人旅遊須花不少錢,他旅遊卻可以賺錢,上一回他去東歐玩了十幾天,每到一個景點就攤開畫架寫生,回來之後還開了一個「布拉格之秋」的淡彩畫展,狠狠撈了一票。 聊著聊著,突然聊到一個有趣的問題:西畫可以到處寫生,但是古時候的中國山水畫家是否有寫生這回事?帶著紙筆墨硯上山應該不可能,難道畫家們都在山上素描嗎?我們猜了半天,當然沒有答案。回家之後,我翻了一些資料,才知道中西畫家畫風景的方式確有不同。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避難川蜀,回到長安之後,仍念念不忘嘉凌江兩岸的風光,於是命畫家吳道子入川,把嘉凌江的風光描繪下來。吳道子奉旨到嘉凌江遊歷了一個多月,回到京師後,皇帝向他索取畫稿,他兩手一攤說:「我什麼都沒畫,但嘉凌江就在我胸中。」於是他在大同殿運筆揮灑,僅一日,三百里嘉凌江風光便歷歷在目,皇帝大為讚賞。 南朝的宗炳花了三十餘年遊歷名山,足跡遍及盧山、巫山、衡山,後來因為生病才不得不返回江凌。像這樣遊歷名山的畫家不勝枚舉,但他們在山上不是在素描,而是「用眼觀看,用心體悟」,將萬千景象齊匯於胸。明清黃山派大師漸江畫了數十幅黃山圖,但他有一首《畫偈》詩中有一句:「傾來墨瀋堪特贈,恍惚難名是某峰。」意指畫的是哪座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清初石濤也鍾情黃山,但他畫的黃山,就跟漸江所畫的不一樣。可見中國畫家只是融會山水的神韻,而不是靠寫生,因此,宋代郭熙在《山水訓》中寫道:「---飽遊飫看,歷歷羅列於胸中,而且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 不過,有一個例外:元代畫家黃公望久居江南,長年靜觀富春江景色,他在《山水訣》一書中寫道:「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根據我手邊的資料,黃公望是唯一利用寫生和素描的中國山水畫家。 我在新光上班的那段期間,曾經管理新光美術館好幾年,學到不少看山水畫的訣竅。看山水畫,要先看畫得合不合理,因為山水畫大都是畫家憑靈感構圖,有時候就會畫出「不合理的圖」,比方說,畫中有一個雅士站在高崖上悠然自得,但是審視畫中的山勢,跟本不可能有一條小徑通往那個高崖,這幅畫無論畫得多美就是不合格。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