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印刻﹞
簡媜(1961-),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其創作以散文為主,曾獲梁實秋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散文獎首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等,現專事寫作,是當代頗受矚目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書》、《下午茶》、《夢遊書》、《胭脂盆地》、《女兒紅》、《紅嬰仔》、《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好一座浮島》、《微暈的樹林》等書,其中《胭脂盆地》更榮獲八十三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好書獎。簡媜有著濃烈的鄉土情懷,甚多散文寫鄉土田園生活;大學以後,她長期居住臺北,對於都市生活亦有深切的把握和體認,始終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對人生和生命做不懈的探索,顯示出理性精神的力度。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簡媜散文表現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女性意識,真切生動地展示女作家獨立的自我人格。這些作品取材新穎,詮釋深刻,開拓了散文新境界,使她在當代作家中脫穎而出。
頗具古典文學素養的簡媜,文筆絕佳,散文研究者鄭明俐曾說她有「撒豆成兵,點鐵成金」的本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她於2007年問世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雖是赴美伴讀五個月的遊學誌,寫作重點放在小學教育現場的直接觀察,具有濃厚的報導性質,但簡媜不甘於此,其發揮精采的修辭技巧,提升了本書的文學性,讓讀者回味再三。
書中「譬喻」之運用,多元而生動,謂激動情緒下的麥克風,「變成一窩虎頭蜂,嚶嚶嗡嗡,間或夾雜吱吱尖叫如殺豬聲」;形容友人做菜一氣呵成,「如一場芭蕾獨舞,流暢、乾淨、和諧」;孩子的成績單「像一張尋寶地圖,讓家長看自己孩子像看一座小海島,可推測其礦產、土壤、氣候與漁獲量,但也隱約顯現其宿命的天災」;北國雪地酷寒,作者如此形容:「零下十度的空氣像冰塊貼著臉頰不放,我呼出的霧氣宛如小冤魂。」遇上下雪的日子,作者前後比較之後,結論為:「明顯地,一開始即氣勢逼人,不似之前那場雪微風飛絮的下法像談戀愛似地;這回一落就是雪花霏霏,似朝廷騎兵追緝要犯,倉倉皇皇,四處刀光劍影,頓時天地陷落。」確是充滿想像力,凸顯具體、清晰形象,讀之不禁讚嘆作者之才氣縱橫。
尤有進者,試觀其「排比」修辭。冬日,於小徑散步,作者心有所感,寫道:「這雪地泯滅足印,這錯過的樹釋放缺憾,這結冰的忘川封鎖思潮,這高聳的樹群示現奢華的凋零,這清朗雲空指引平靜,這鳥兒以詩相送。」作者體諒關懷社會弱勢者,說:「留一碗飯給人,不會變窮。開一盞燈給人,不會變窮。搭一座橋給人,不會變窮。」又,此地居民崇尚自然,熱愛戶外運動,不愛運動的作者受到氣氛感染,忍不住試穿買鞋,曰:「人生不應該只陷在一種姿勢、一種速度、一種海拔、一種風景、一種肺活量、一種心跳、一種情緒裡。鞋子如是說。」她早起欣賞絢爛的朝雲,謂:「由酒紅金黃而淡紫薄藍,姿態如馬之奔騰、鳥之高飛、水草之曼舞,彷彿只為我示現。」以上同類句型的鋪排式敘述,增添文字的魅力,怎不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修辭之美,書中簡媜的許多感悟,猶如人生格言,發人深省,如「度假是一種權力也是義務,使人生更完整」、「生活像一鍋白粥,吵嘴就像醬瓜、豆腐乳,使粥更有滋味」、「孤獨與寂寞是一種緩慢的學習,被拒絕與排斥更是常態,人生總會走到只有自己的時刻,習慣了這種氣候比較能坦然」、「有人的人生像寫壞的長篇小說,有的是精采的短篇,哪一種叫完整?哪一種令人留念低迴?」類似充滿人生智慧的嘉言,俯拾皆是,值得細細品味。
此外,遊賞國家公園,大自然之美令人陶醉,作者寫道:「在純粹的自然中,人會慢慢消溶我執,遺落話語,被不可測的孤寂力量導引著,慢慢走向它,像水回到河流,風回到空中,百合回到山谷,我們用人身的疲憊換自然界的雄偉壯麗,領一份糧草,鼓舞生命繼續向前。」這物我合一的敘述,的確難得一見,讀後內心一片寧靜祥和。由此觀之,簡媜的散文可以說兼具了理性與感性之美。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既是「遊學誌」,使用如此文學性的動人筆法是否合適?此誠見仁見智,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不過,簡媜文筆之美與心思之細密則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