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2 08:39:56瀏覽1265|回應0|推薦13 | |
書市的傳記,多以政治人物、企業鉅子或藝人明星為主,作家傳記一向極少,若有的話,也往往由他人所寫,唯獨隱地自傳《漲潮日》為傳主親自執筆,且不像一般傳記的嚴肅,它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彙集而成,也像是一道道可口的點心,讓人讀過之後依然意猶未盡。 《漲潮日》各篇依性質可歸類為三大部分,首先是隱地寫自己的家人與童年以來的成長歲月,這一部分顯然是作者有計劃的寫作,試圖把五○年代六○年代記錄下來,特別是他描述少年時代生活的艱辛,不斷地搬家以及餓飯的經驗,的確令人印象深刻,其寫法甚至有小說的味道,文學的濃度最高;其次是隱地文學創作的經過和創辦「五小」之一的爾雅出版社、與作家們的交往種種,有助於我們了解當代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氛圍,深具文學史料的研究價值;再其次為作者對臺灣光復以迄千禧年的社會觀察,可視為臺灣歷史的另類照相,尤其每每做今昔之比較,趣味橫生。 以上第二、第三部分有自先前出版的書中重新選錄者,亦有應報社副刊專題之邀所寫的,以及演講的紀錄,當是作者進入「前老年」期之後,陸續撰寫回憶文字的成果。只是,由於部分篇章並非計劃寫作,所以難免有些事情前後重複提起,乃美中不足之處。 就內容言,此書雖為隱地的自傳,但因傳主不但很早就從事寫作,也曾擔任《青溪》、《新文藝》、《書評書目》等重要文學刊物主編,自民國六十四年起又創辦堅持走純文學路線的爾雅出版社迄今,對臺灣文壇之影響極大,可說是臺灣文壇極具關鍵性的人物,其與文壇有關的一切都是將來臺灣文學研究的寶貴資料,是以傳記中的此一部分特別值得我們重視。不過,隱地與作家們的來往,肯定還有許許多多值得一記而尚未寫出來者,若能像書中所附〈王鼎鈞的聖歌〉一文那般,深入的去寫熟知的作家們,並且多寫幾篇,則本書必然更具價值,在此也期待隱地未來在這一方面能多加著力。 隱地於書中〈翻轉的年代〉一文說到,擔任《書評書目》主編時,因不小心觸犯當局的禁忌(「冷凍」偷偷跑去大陸討好「新中國」的女作家於梨華),選用一篇介紹於梨華新書的香港來稿而惹了禍,結果親自和出版社的小弟,到重慶南路的書報攤,逐一撕去這篇文章,才讓該期雜誌繼續銷售,這樣的「白色恐怖」簡直匪夷所思。 又,作者在〈到林先生家作客〉一文提及,「那個年代尚未爆發鄉土文學之爭」,關於民國六十七年前後,眾所矚目的鄉土文學論爭,隱地就此一筆帶過,後文皆隻字未提,令人百思不解。其時爾雅出版社已創立數年,此一規模極大的鄉土文學論爭對爾雅出版社的經營與走向有無影響?應是文學讀者所關注的,本書實在不宜「缺席」以對。 名小說家白先勇在書前有序〈克難歲月〉,書後又有附錄〈冠禮〉,對隱地的寫作風格以及兩人間的相知相惜,皆有深入的敘寫,也使得本書加分、增色不少。誠如白先勇所言,隱地的散文溫文爾雅,雲淡風輕,其風格就是「平順」。不只如此,隱地散文的字裡行間流露著「人情練達」的生活智慧,以及簡單樸素的文字美感。所以,說隱地的《漲潮日》既營養又可口,是毫不為過的。※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