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新認識那逝去的大時代──看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019/03/09 20:37:04瀏覽4031|回應1|推薦31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一)掀起「龍捲風」

身為外省第二代的龍應台(1952-),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裡長大,讀過苑裡國小、苑裡初中,後來遷居台南,為台南女中校友,1974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求學,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龍應台於1985出版《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一掃當年文評之鄉愿陋習,直言不諱,結果大受歡迎,這樣一本文學批評的書籍竟然破紀錄地登上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讓所有出版界人士大感意外。

1984,龍應台應邀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以「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為主,她舉出許多台灣社會現象來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文筆辛辣而所言又一針見血,引起熱烈響,隔年出版野火集(台北:圓神)正如其書名,以野火燎原之姿,在台灣造成極大轟動,21天內再版24刷,此一文化現象當時被稱為「龍捲風」,而「野火」也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二)寫作不輟

1986龍應台舉家旅居瑞士1988遷至德國。於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開設台灣文學課程。1999,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為期3年。之後客居香港,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客座教授,以及香港大學傑出人文學者、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20057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推動全球意識,頗受矚目。2012至2014擔任文化部部長,工作之餘,龍應台依然筆耕不輟,著作不斷問世,諸如針砭時事、觀察社會、提出反省與批判的《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或者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親密互動的《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與《親愛的安德烈》,莫不受到社會各界,乃至於兩岸三地的重視。

至於2009龍應台所推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約15萬字,前後醞釀10年,實際寫作耗時400天,足跡遍及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等,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的心聲,留下珍貴紀錄,也提供後來者機會,重新認識、省思那逝去的大時代

(三)向上一代致敬

龍應台寫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動機,在於次子飛力普問起家族史,龍應台這才驚覺,父親已經走了,母親也已衰老失智,記憶如失事飛機的黑盒子沉入深海裏,所以作者趕緊趁「上一代」一一轉身、默默離去之前,寫下此書,向曾經顛沛流離的他們致上敬意。

為了此書,作者於香港大學所提供的寫作室,專心一致地閉關寫作一整年,研讀浩瀚史料、實地採訪,或與受訪者面對面,深入了解昔日種種,有時候,一天埋首案頭長達18小時。甚至有一天晚上,龍應台在連續工作20小時後,下樓梯一腳踩空,摔到地上,扭傷了腳踝,其寫作過程之艱辛由此可見,然果實之甜美亦無庸置疑。

(四)部隊抓兵之荒謬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敘說的許多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其中頗多令人印象深刻,無奇不有的「抓兵」即是。

國共內戰的惡鬥,使老百姓苦不堪言,部隊無所不用其極的「抓兵」,造成無法計數的亂世悲劇。像歷史學家張玉法的二哥當年是流亡學生,才到衡陽,就被國軍李彌的第八軍抓走,跟著第八軍到了雲南,跟「雲南王」龍雲的部隊打仗,被龍雲俘虜,變成龍雲的兵,接著跟解放軍打仗,又變成解放軍的俘虜,最後加入了解放軍,其身分一再轉換,怎不諷刺!而且那時不管是否年滿17,只要夠一個高度,全部當兵去,因此「少年兵」成為軍隊十分普遍的現象。更有人正好結婚,四個年輕的好朋友幫忙抬花轎,新郎高高興興走在一旁,在回家的半路上被攔了下來,士兵用槍抵著花轎,把四個「轎夫」連同新郎全都綁走,只留下新娘一個人坐在花轎裏頭大哭。

日本投降後,被國軍騙去當兵的台東卑南族陳清山就說:「老兵拿槍看守我們,後來我才知道,『老兵』也是抓來的『新兵』。四川的,湖南的,安徽的。他們也想家,晚上也哭。」多麼荒謬!多麼悲哀!

(五)國共戰爭之恐怖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敘述不少國共戰役,而戰火之無情與恐怖,直教人毛骨悚然。龍應台特別書寫歷史教科書未提及的「長春圍城」之慘烈死難。長春圍城,應該從1948年四平街被解放軍攻下因而切斷了長春外援的315日算起,到523日,連小飛機都無法在長春降落,一直被封鎖到1019日。這半年之中,長春餓死了多少人?據推估,餓死的人數從10萬到65萬不等,取其中,即30人,剛好是南京大屠殺被引用的恐怖數字。

由於共軍攻下機場,國軍空運糧食的飛機無法降落,乃改採空投,可是降落傘易被風吹到共軍那邊,後來索性不用傘,自高空直接把物品丟下來,還丟過一整條殺好的豬!可是丟下來的東西,砸爛房子,也砸死人;甚至於有老婆婆把死了的丈夫的腿割下一塊來煮。如今聽來,實在不可思議。

作者不禁問道:戰爭,有「勝利者」嗎?

(六)流亡學生之辛酸

為了逃避戰火,許許多多學生離家跟隨國軍部隊,成了流亡學生。其中關於一冊《古文觀止》的故事,教人難以忘懷。

當年,河南南陽的五千多位學生撤至尚未開戰的湖南,其中一名17歲的女生馬淑玲,到了湖南的津市,卻不再往前走了,她要回家。脫離大隊時,她留下一直帶在身上的《古文觀止》,給同學趙連發做紀念。這一冊《古文觀止》被趙連發一路帶到永州柳子廟,一路帶進十萬大山,一路帶進越南集中營,變成了流亡學生們顛沛流離中唯一的珍貴教材,全校學生分頁相互抄寫,人手一份,據以背誦。神奇的是,當時的少年學生趙連發來台60年後,回到河南,並且找到老同學馬淑玲,將這一冊具有特殊意義的《古文觀止》完璧歸趙,誰也想不到,這一本書完完整整,未短少一頁,只有那書紙變黃了,怎不感慨良深!

(七)台灣兵之悲哀

二戰期間,台灣兵被日本軍方徵赴南洋的悲慘故事很多,包括難以置信的「吃人肉」以求生。不過,龍應台所述「戰俘營」台籍監視員之事則前所未聞。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方開始在台灣徵「志願兵」,有些台灣年輕人「風風光光」加入日軍的隊伍,到南洋去做「盟軍戰俘營監視員」,其中來自彰化的柯景星即是。但日本戰敗了,本來監視俘虜的台籍人員一夜之間自己反而變成俘虜,像羊群一樣,送進了原來囚禁盟軍的俘虜營。結果柯景星以戰犯身分被判刑十年,罪行是他和其他十幾個台灣兵,在日本已經知道要戰敗的最後幾個月裏,屠殺了46個英澳戰俘。那個下指令的日本隊長,在法庭上承認是他下令,一肩挑起罪責,不過那些奉命動手的台灣兵,還是被判了重刑。同樣是「盟軍戰俘營監視員」的蔡新宗,於60餘年後,依然心有不滿,問作者:「戰敗的都有戰犯,戰勝的就沒有戰犯嗎?」此語的確發人深省。

(八)八百壯士之餘波

對日抗戰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其事蹟廣為人知,但龍應台挖掘「八百壯士」不為人知的後續發展。

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引發淞滬會戰,88師第524團副團長謝晉元奉命留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悲壯抗敵,成了孤軍,後來這些壯士們在天崩地裂的戰火中,英勇撤出358人,走進了英租界。然而,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這些「壯士們」甫入租界,馬上被英軍繳械,關進了收容營,從此失去自由,成為孤軍;仍在中國的土地上,但是被英軍監禁,被日軍包圍。4年後,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即入侵租界,孤軍立刻成為戰俘,分送各地集中營,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做苦勞後勤。其中的100多人,被押解到南京,進了老虎橋集中營,無巧不成書,老虎橋就有不少監視員也來自福爾摩沙。

關進南京老虎集中營的100多個「八百壯士」,在1945年日本戰敗、集中營的大門被打開的時候,只剩下30幾人。可悲的是,這些倖存者的「祖國」未久即陷入熾熱的內戰中,哀鴻遍野,然後是大分裂、大流離,其中當然也有人輾轉來到台灣,從此留在海峽這邊。怎不令人喟嘆!

(九)藝術價值及可讀性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文筆之美,增加了此書的藝術價值及可讀性,由此也不難看出龍應台「藏諸名山」的企圖,比如作者提及寫作此書之辛苦,謂:「不僅只是精神上的無以言說的孤獨,還有這四百天中每天沉浸其中的歷史長河中的哀傷和荒涼。那麼慟的生離死別,那麼重的不公不義,那麼深的傷害,那麼久的遺忘,那麼沉默的痛苦。」返回故鄉衡山,作者如此形容火車站之冷清、安靜:「這時南下北上都沒車。候車室裡一個人也沒有,靜悄悄的,牆上一個大壁鐘,我想,我幾乎可以聽見那分針繞圈遊走的聲音,也看得見那陽光在地面上移動的速度。」

再看作者描寫身為外省第二代的那種和別人不一樣的孤單感:「我多年以後才明白,他來自流離。如果不是一九四九,我就會在湖南衡山龍家院裡的泥土上,或者淳安新安江畔的老宅裡,長大。我會和我羨慕的台灣孩子一樣,帶著一種天生的篤定,在美術課裡畫池塘裡的大白鵝,而不是大海裡一隻小船,尋找靠岸的碼頭。」對於內戰六十年後,海峽對岸從來沒有間斷過的尋人啟事,龍應台寫道:「一則尋人啟事不能超過三十個字,平均每一個字,秤秤看,包含的思念有多重?以六十年做一個單位,算算看,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幾次?」讀之怎不感動!

(十)只是吹毛求疵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寫作材料豐富,包括史料、圖片、日記、手稿、地圖、訪談紀錄等,由各個角度來還原大時代(或曰亂世)的面貌,同樣的,作者又在部分篇章之間插入訪談紀錄,如此雖可佐證作者之言,唯每與行文重複,如果將訪談紀錄彙整,依序收在書末當「附錄」,閱讀時更可避免中斷而收一氣呵成的效果。再者,全書共8部,計73章,引用之文字和圖片甚多,作者均於書末註明出處與來源,這是負責任的態度,唯若於各章之末分別附註,或者直接採用「當頁註」,必定帶給欲進一步研究的讀者更大的方便。

以上只是吹毛求疵,龍應台自謂,此書是要向曾經顛沛流離的長輩們致敬,做為經常自問「我從何而來」的讀者,捧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要向苦心尋根,有著「跨民族、跨疆界、跨海峽」之恢宏氣魄的龍應台致上崇高的敬意。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pou&aid=125099026

 回應文章

charleyh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3/11 07:22
二戰日軍台籍「志願兵」的人生是一頁世紀風景,看的心窗不同,意義迥然不同。這和「慰安婦」有相同的意義,穿越時空去將心比心,也許會看得更完整。
歐宗智(ccpou) 於 2019-03-11 08:27 回覆:
謝謝精彩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