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5/23 19:54:09瀏覽3241|回應0|推薦37 | |
(一)「三少四壯集」專欄結集 早年以小說聞名,後來長期在報界服務的季季(1944-),散文集《寫給你的故事》(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2005年9月初版)回顧自己多年來的寫作歷程以及台灣、大陸、海外文壇藝界的種種,含代序與代後記共六十六篇,分為七輯,其中大多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結集,每篇約一千三百字至一千五百字之間,並且配上與內容相關的圖片五十六幀,堪稱「圖文並茂」;而文章所附「後記」多達十六則,或交代後續發展,或摘錄讀者反應,乃其他文學出版所罕見的作法。季季說,「寫給你的故事」中所指的「你」,既是讀者,也是書中她用筆描繪的知交好友;是生命的情緣,也是她對朋友的深情表達。 整體而言,《寫給你的故事》屬於楊牧所謂的「記述」散文,用以記人記事,值得注意的是,季季善用小說之筆,使得作品充滿文學美感,而且每有精采動人的人生哲語,令人回味再三,《寫給你的故事》可說是一本兼具知性與感性的記述散文集。 (二)另類文學史料 季季初二開始寫作,於一九六四年六月,未滿二十歲,成為第一批皇冠基本作家,專事寫作,先後出版了《屬於十七歲》、《異鄉之死》、《拾玉鐲》等小說,有一定的文學高度,頗受文壇矚目,直到一九七八年進入新聞界服務,才暫停小說創作。因為兼具文學人與新聞人雙重身分,季季較一般作家或記者熟悉文壇掌故,是以這些可視為「另類文學史料」的題材寫來得心應手,饒富趣味,特別是作者本身即參與其中並且書寫自己顛躓人生的輯一「文星與明星」和輯三「鷺鷥潭已經沒有了」,尤其引人入勝。當然,季季不只寫台灣文壇,本書輯六「蘇曉康密使」和輯七「往事怎能如煙」,以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作家作品為寫作內容,或報導或評述,都足以擴展讀者的閱讀視野,誠屬難得,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季季在文學上的包容性。而季季寫大陸作家《老井》的鄭義、《河殤》的蘇曉康、《往事如煙──胡風沉冤錄》的梅志等,以及台灣作家〈牛車〉的呂赫若、《鵝媽媽出嫁》的楊逵、舞蹈家蔡瑞月,早年遭受政治迫害的少為人知的悲涼故事,筆調不慍不火,卻令人心有戚戚焉。 由於是新聞人,季季行文每每加註時間地點,展現作者驚人的觀察力與記憶力,不過,難免有記憶錯誤之處,如〈星吟‧晚蟬‧寶斗里〉,謂創辦「晚蟬書店」的陳星吟父親陳逸松,於「一九六五年夏天」作東請林海音、劉慕沙、黃娟、丘秀芷、劉靜娟和季季等台灣女作家吃飯,吳濁流作陪,希望大家常為《台灣文藝》寫稿。(頁四十三至四十四。)此事亦載於《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但餐敘的正確時間應為「一九六六年二月」,亦即當年春節後的元宵夜。吳老印象頗深,於信簡所附〈元宵節‧女作家座談會──我的批評〉一文,記載詳盡,甚至還寫下對季季小說的看法。又,數篇談梁實秋與韓菁清夫婦的文章,年份也有不合之處,如〈梁實秋與孫立人看戲〉提到「一九七五年獨排眾議,以七十二歲之高齡和比他小二十一歲的韓菁清再婚」,(頁六十五。以下引自《寫給你的故事》的文字,逕於文末註明出處頁碼)〈梁實秋的遺物與遺事〉一文又說,一九九四年八月,韓菁清中風倒地猝逝,「得年六十六歲」。(頁七十九)經查梁實秋生於民國前九年,即西元一九○三年,韓菁清較梁實秋小二十一歲,生於一九二四年,依此換算,至一九九四年應是七十歲,比書中所說的「六十六歲」足足多出四歲,誤差不可謂不大。 (三)以小說之筆寫人寫景 《寫給你的故事》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除了大量運用對話外,應是季季以小說之筆來寫人寫景,文字準確而優美,節制而動人,如〈林先生罵我的那句話〉,懷念林海音真誠堅定、黑白分明的眼睛,寫道:「沒有什麼人的驕傲和脆弱,能躲過她那雙像X光一樣,彷彿可以直探人心的眼睛。」(頁五十八)在〈錢家圓〉一文如此形容《圍城》作者錢鍾書:「穿著及膝深藍罩袍,黑褲黑棉鞋,閑閑坐在米黃沙發上,隨興比畫雙手,嗓音鏗鏘有致,話語滔滔不絕。如若垂耳傾聽我們說話,則雙手抱胸或攏在袖子裡,黑鏡框後面的眼睛不時閃爍著孩子般的俏皮眼神,笑起來有如稚氣未脫的頑童。」(頁二七六)寥寥勾勒數筆而人物栩栩如生矣,充滿小說之趣。 再者寫景方面,試看〈鷺鷥潭已經沒有了〉的鷺鷥潭:「清澄的溪水在五月的陽光裡綠得發亮,雪白的鷺鷥在松林間悠閒飛舞。鷺鷥潭,一個白得最白綠得最綠的幽谷,在那裡,二十一歲的我,要結婚了。」(頁一一二)再看〈高爾泰的蘋果花〉,季季所觀察到的位於四川師大宿舍的蘋果花:「我沒看過蘋果花,好奇的推開窗子,倚在窗邊。但見一樹樹濃綠,點綴著一朵朵細密白花,彷彿簇擁到天邊望不到盡頭,而淡淡幽香浮動於大氣之中,一縷縷飄入我們的心底。」(頁二三一)筆墨間莫不蘊含作者感情,可謂情景交融,讀來感動良深。 此外,書中甚多閱書讀畫賞舞的評述,都能抓住對象的精神與風采,如〈一艘雙身船,偵探多少事〉評張至璋《鏡中爹》,譬喻極其生動:「作者以曲筆淡墨書寫,影像美學貫穿全書。既涵蓋了父子親情流動的意象,也象徵了家庭離散的悲涼。前後遙相呼應,悠緩淒涼之中卻能讓人感受一種溫暖的熱度;彷彿一塊微微的炭火在我們心裡明滅閃爍。」(頁二九一)〈皇冠牛肉麵〉一文裡觀賞「閩人林婉珍」的水墨畫,有以下的白描:「幾株雛菊斜倚籬邊閑閑而開,四隻野鵝漫步草地一派安然,用色濃墨淡綠相間,幽雅的小品意境,隱含著主人的生命情態。」(頁一一七)而〈陳映真‧阿肥‧在高處〉,描述伍國柱的舞作〈在高處〉:「奔放的年輕生命,在舞台上恣意奔躍,捂耳吶喊。煙視媚行,孤獨戰慄。上下求索,尋找出口。每一個軀體都是等著千錘百鍊的靈魂,藏著一個個喧囂不已的故事。然而他們終於沉靜下來,於無聲處緩慢舉步,為自己擎起一束微亮的光。」(頁五十四)此種高水準的藝術美學表現,怎不令人印象深刻! (四)照見人生的幽微 步入後中年,季季人生閱歷既深,行文之中屢見對於人生情懷的抒寫,如〈衡陽路十五號〉:「生活裡的許多事,許多人,沉澱了的,就像我們腳下的塵土,一層一層被時光覆沒。你可能沒看過,可能不知道,也可能根本不記得了。歷史就是這樣的啊!歷史常常就是寂寞而且沉默的。」(頁十五)談及死生之道的〈恍惚的五分鐘──寫給春明與美音〉,提出這樣的探問:「人底肉身,完全冷卻之後,一縷魂魄會是去到哪裡呢?真的是四界漫遊,無所棲止嗎?抑或如旅世一般找一處安穩的所在棲止,偶而才四界漫遊?這一縷離棄了肉身的魂魄,仍能感知人世的動靜幻變嗎?」(頁一一八)又如〈府城追想曲〉:「其實,看到什麼或沒看到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終於來過,終於走過,並且感受過,這才是最重要的。」(頁一七八)再看〈吳濁流‧鬼鬼‧再見〉難以忘懷的告別:「人的一生之中,因緣殊異,聚散離合,在不同的時刻,我們向不同的人告別。一聲『再見』,有時素面清簡,有時塗脂抹粉,有時抱頭痛哭;也有時只是默默對望,無言勝過萬語。然而千句萬句再見,最終大多是揮揮手消失於大氣之中。惟有在特別的時刻,特別的人說的再見,能夠悠悠穿越時空,永遠縈繞心底。」(頁二九五)諸如此類照見人生幽微的心靈之語,在在引起讀者共鳴,提升了全書的思想層次。張瑞芬讀《寫給你的故事》之後,不免感嘆作者「生命的豐富與無限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五)開創散文書寫的可能 一九八八年台灣解嚴以來,社會全面開放,文學發展也隨之多元化,散文寫作範疇擴大,顯得多采多姿,台灣當代散文寫作已不自限於抒情、小品、感性、小我,尤其知性散文相較於感性散文,取得了頗大幅度的進展。所有從事散文寫作的人,應以更開闊的態度和眼光,充實作品內容,減少西化文字的汙染,不盲目追求文字技巧,且能珍惜傳統,從傳統中創新,從創新中綻放奇葩,寫出知性的或感性的散文傑作,開創散文書寫的可能。季季散文集《寫給你的故事》,兼具知性與感性,不論在主題內涵或寫作表現上,都有令人激賞的成績,可以說為提升台灣現代散文的水準與境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