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11 12:25:16瀏覽1263|回應5|推薦15 | |
教學生怎樣看電視、看報紙 【蔡筱穎/巴黎】 中國時報Posted on 2006-04-03 15:26 部落格編輯 早在廿三年前,媒體世界還未像今天一樣擁有日新月異、百花齊放的榮景時,法國教育部就已意識到媒體對學生的巨大影響,成立了簡稱Clemi的教學與資訊中心,希望教授學生判斷媒體的方法,讓他們可以更準確而不被影響的掌握世界的複雜性。 這個媒體的公民實踐,到了資訊充斥於日常生活所有空間的今日,更加凸顯其重要性,歐洲各國都紛紛向法國取經,連中南美洲國家都不辭千里而來。 Clemi的創建元老孟律(Benoit Menu)憶及當時的媒體環境是報紙逐漸失去讀者、電視好的節目沒人看、廣播越來越商業化,眼看學生受媒體影響更甚於課堂,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法國開先鋒各國取經 負責孕育和發展媒體教育計畫的Clemi,如同一個保存收集有關媒體教學教材的圖書館和專業媒體中心,也是一個為學生和教師寫作出版「認識媒體」書籍的生產中心,在歷經十三任左右派的部長大力支持後,其在教育部和媒體中間的角色,更加獲得確認。 Clemi的現任主任雷紐西說明,如今太簡單太理所當然就可以從讀、聽、看獲得所有訊息,以致於人們都忘記了要質疑這些給予我們訊息的媒體機制,所以在「必須時常質疑媒體」的大前提下,Clemi每年培訓一萬八千名教師認識媒體機制,要求教師思考而非判斷媒體,訓練他們分析媒體傳達的訊息,以具有批判媒體的能力或是利用媒體為工具,在課堂上作為教學使用,目標是要培養「了解不同媒體、以形成批判論證資訊、思考新聞倫理,訓練具民主精神、建構公民理念的公民」。 每年三月舉行的「校園媒體周」也是Clemi的重頭大戲,今年是第十七屆,主題是「與媒體一起發掘世界」,四百多萬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學生、四十萬名教師在全國一萬三千多個學校中進行,並有一千四百個從報紙廣播電視到網路的媒體共襄盛舉。 Clemi製作了教學手冊,在教學部分有如「什麼樣的媒體給什麼樣的資訊」,目的是鼓勵學生使用所有新聞來源、教他們如何分類,「影像教育」要學生對真假影像有批判思考,而在訊息部分則有全世界報紙的趨勢、媒體與廣告的關係、為什麼年輕人喜歡部落格等題目。 「校園媒體周」花樣繁多,例如,馬賽廊香中學就邀請戰地記者談電視的暴力影像,克雷蒙非宏的居禮中學邀請西班牙的中學生在網上共同製作網頁新聞,並討論頭條新聞的選擇。 此外,學生也由教師陪同到廣播電台、電視台或報社參觀記者的工作方式,或到Clemi的影視中心實際製作廣電節目,法新社更開放所有網頁讓學生上網了解該社的運作並查詢,第二台的剪接人員也親自以剪輯來說明媒體對影像的選擇規律等。 「校園媒體周」呈現出全國媒體概況,讓許多教師驚訝有這麼多「民主」的選擇,學生更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克德迤的帕斯卡高中進行的「比較分析電視和報紙的新聞機制和訊息處理問題」,學生們常質疑參與討論的記者:為什麼頭條新聞的選擇是這一則而非另一則?為什麼新聞總是重複出現同一個影像?為什麼不報導非洲而常有美國的影像? 教師傳授「解碼」知識 Clemi最初必須要說服媒體工作人員參與,因為「他們怕被批判」,另一方面也必須讓教師了解所有記者都有各自報導的路線,不同媒體的工作性質也不一樣,媒體需要新鮮事務,昨是今非常可能發生,學生也必須了解例如電視影像是情感式的抒發,迥異於報紙寫作的理性邏輯分析。 經過十七年的努力,媒體工作人員都了解到Clemi要幫助學生知道如何接受、挑選並概念化媒體訊息,而不是要對抗他們,而他們也在與新一代的接觸中,促使他們更理解未來主人翁的世界。 學生掌握新媒體工具的能力凌駕教師之上已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學生可以多重使用媒體,但必須質疑這些媒體給予的訊息」,而且,不是在網上找到幾千分資料就好,還要知道分類、挑選並按其重要性排序,「教師必須傳授解碼的知識才不至於讓學生成為資訊氾濫成災的犧牲品」,孟律強調,畢竟,「媒體不是社會的全部」。 【蔡筱穎/巴黎】 中國時報 A12/全球特派員 2006/04/02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