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6台北電影節】不即不離Absent without Leave:無論如何都要推薦的紀錄片
2016/07/10 10:22:28瀏覽3442|回應0|推薦6


(觀影於2016.07.09


不即不離 Absent without Leave (紀錄片)

廖克發

2016|台灣 / 馬來西亞|DCP|Colour|80


(圖片來源:2016台北電影節官網


導演廖克發說,十年前,他祖母去世、在臨終前罕見地念叨起他祖父的那一天,就是他背起行囊、飛往台灣的那一天。以這樣飽含情感的敘述為映後座談開場,也注定了這是一部從頭至尾都為情感驅動的真誠之作。


伴隨著廖克發本人的旁白,翻開一張張私人家庭照片,影片首先揭露的是父親在他成長過程中的頻繁缺席。聚焦父親,甚至隱去父親,影片繼而進一步追問:那麼父親的父親又是什麼樣貌?他的祖父,這個甚至連他父親也不認識,在父親三歲的時候就過世,家人鮮少提及,只知道是「馬共」的人到底是誰?以旁白推敲辯證,在舊相片間翻找查尋,這樣的手法讓人想起今年TIDF甫放映過的吳文光導演的新作《調查父親》(Investigating My Father)。只是相較而言,《調查父親》更像是一個作者到了無所顧忌的年紀,在調查父親與自我調查的同時,對影像本身的重新詰問與反叛。《調查父親》在書、劇場與影像之間擺盪,甚至拒絕旁白與音樂,也挑戰影像作為視覺材料的本質,並毫不迴避地指出影像相較於豐富檔案資料的貧乏。伴隨著許多沉默以及文學式表現,《調查父親》跨越時間的厚度,只專注於如何把故事說給人聽。或許《不即不離》並不帶有這麼明確的對影像本質的挑戰意味,但是兩部紀錄片同樣擁有強烈並私密的情感動機,都是由個人出發,藉著一步步提問,不論是有聲抑或無聲,牽引著影片繼續挖掘下去。


(圖片來源:2016台北電影節官網


在「馬共」(馬來西亞共產黨)這個陌生的詞彙被提及之後,導演開始翻找馬來西亞的國小課本,在當中找到了對其相當負面的評述。抱著這樣的第一印象以及對「馬共」實際面貌的好奇,影片走訪了流落在中國廣州、香港的當年「馬共」成員,也發掘出歷史長河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昔日「馬共」組織參與抗日,反對英國殖民爭取獨立,這場運動在過去一直以來都被定位為侷限於馬來亞的華人社群,但其實當年在馬來亞的這場運動,卻是跨越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的。只是令人慨嘆的是,當年如此深愛馬來亞、在叢林間出生入死的他們,甚至還沒有馬來籍,在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之後,又要被迫遣返到另一片土地,為了自保隱匿口音。「怎麼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馬來西亞人呢?」當影片這麼追問的時候,相信不僅僅是台下的馬來觀眾會有所觸動,同樣身在多族群、擁有繁複文化認同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會有一刻反思的靜默。《不即不離》聽昔日「馬共」成員們暢談彼時在森林裡炒子彈的光景,聽他們在餐桌前唱起當年的歌,聽他們聊起當年不得已送走、如今已不再親近的孩子,聽他們坦然將之視為歷史過程,明明是漂泊卻笑作雲遊,再不斷回溯參照,拼湊出祖父當年的樣貌。伴著一句句以「公公」開頭(導演對祖父的稱呼)的輕喚,導演不曾偏離對個人家庭故事的追索,但在找尋的路途中,卻也意外攜回了對國族議題的另一番體察。就在祖父當年闖蕩的同一片叢林,幼年的父親曾經因為受欺負在林裡繞圈迷了路,然後這樣長大了。當年那一代人的馬來夢,到了父親這一代又是什麼呢?影片試圖去找,但最後似乎也只剩下父親走在叢林間,拾起一片葉子,記憶漸漸淡去。然而可喜的是,導演廖克發當初懷抱著「為什麼我不愛馬來西亞」這樣的提問開始,最終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事實上,一開始疏離的所謂「不愛」,比起總是大聲宣稱的「愛」,因為有距離,所以反而也看得更加明白。伴著情歌版的悠揚馬來西亞國歌,故事雖本是從疏離起步,最終寫成的卻是對那片土地最真切的情書。這份情書來自導演自己,更來自那些活在異鄉、卻夢在馬來亞的回不去的老人們。


 (圖片來源:2016台北電影節官網


《不即不離》從一部關切個人家庭的電影,提升為一部眺望國族的電影,但是導演卻斷然摒棄了關於祖父是如何被追查逮捕最終殺害這樣更具衝擊性的敘述。我尤其喜歡並認同導演廖克發不用控訴的方式述說,而更希望對話與痊癒的態度。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如果他的祖父不是一個「馬共」,而是為英軍與「馬共」戰鬥的人,那麼今日這個故事又將換了另一種敘述的角度,呈現出另一個迥然不同的歷史切面。一部電影既然不可能窮盡所有歷史論述,那麼又能藉由控訴來達成什麼呢?其實這部電影的高度,不在於它揭露出多少有別於歷史課本的論述,而在於它看待歷史與國族的態度。


從蔡明亮到趙德胤、廖克發等,雖然台灣作為總是能激發這些有著離散背景的導演們創作與自由發聲的異鄉,是值得令人開心的事。然而看著在異地求學的導演誠懇回望自我與土地連結,成熟凝視歷史縱深並展望國族未來,再反觀長久以來深陷於控訴歷史、撕裂歷史的泥濘中,過分溺於情感宣洩的台灣社會,我們其實不是應該慚愧嗎?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i316&aid=655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