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4 17:56:38瀏覽2682|回應12|推薦171 | |
郎德上寨 12 道攔路酒 郎德苗寨坐落在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素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 美譽 。 郎德上寨公路旁寨腳的攔路酒卡。 郎德上寨寨腳下,一個小小年紀的女娃,開始跟著大人,學著如何迎客敬酒。 郎德上寨 12 道迎客攔路酒,沿著進寨泥階擺延伸到山腰。您瞧!苗婦拿著小土碗,等著迎客敬酒,多麼純真淘氣的表情呀! 雖然都是 郎德苗寨的苗族,但是,已婚、未婚、年長、年幼身分不同,穿著也有區別 山腰寨門前,身穿馬褂手持蘆笙苗族男者一字排開,見到巴士停靠,就吹笙奏樂。 郎德上寨水田邊田埂上,沿著斜坡往上蜿蜒,長長12道迎客攔路酒,各立穿戴不同苗族民族服的苗女,表現出各個不同氣韻與特色。 笑容可掬的苗族婦人,在攔路酒的小方桌旁,等待迎接遊客。 過關斬將通過了 11 道攔路酒,最後一道酒卡是在入寨口,此時小土碗換成了大牛角杯。 遊人全部通過 12 道攔路酒卡後,苗女們收拾善後,陪著遊客走進村寨。 郎德上寨衣著顏色鮮豔,她們是屬於長裙苗。頭上戴著大大的銀角冠,身上東掛西披,打扮得像棵聖誕樹。 收拾善後抬著木桌的苗婦,隨著所有遊客在絲絲笙音,呢喃唱聲中被寨民簇擁走進村寨。 郎德上寨的苗族婦女,服飾特徵是褶條長裙,五色長裙剪成條,所以人人都又稱她們為長裙苗。 在彎繞折轉,狹窄的坡道,天際,被兩旁吊腳樓擠成一線,陽光從那一線間,掙扎出些許明亮。 巷道兩旁是腐朽吊腳樓,幽暗巷弄地面是高低不平的墨黑青石。 當所有遊客聚集,笙樂響起,銅鼓也被敲響了,木樓內的大鼓咚咚擂打,村民紛紛湧現。 銅鼓坪的蘆笙場上,一名穿戴著苗族衣飾的孩童,正等著看母親表演。 郎德上寨蘆笙場上等待表演的苗女,表演前,表演後她們也賣東西,也就是表演兼小販啦! 在郎德上寨蘆笙場上表演過後的苗女媽媽,馬上回到場邊抱自己的孩子,您看!這位媽媽是不是很漂亮呀?! 隨著父母到郎德上寨蘆笙場,看表演披掛傳統的孩童。 銅鼓坪的蘆笙場上,苗族舞者男女,賣力舞出柔情,努力舞出豪邁。女舞者穿著繽紛繡衣,百褶長條裙,頭戴銀角冠,絢麗斑斕極了, 銅鼓坪的蘆笙場上,苗女手拿最後一道酒卡的大牛角杯讓觀眾看。 銅鼓坪的蘆笙場上苗舞表演就要開始啦 !場邊木樓頂內的大鼓咚咚擂打價響。 這座寬廣露天蘆笙場地面,是以青褐小石塊,鑲砌 12 道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太陽光芒,廣場邊鑲嵌著兩匹騰躍欲奔的駿馬,場心置有一面仿古銅鼓。 色彩斑斕的苗族服飾,美麗動人的個個苗女,跳出曼妙的舞姿,不讓遊客吸引也難。 在貴州,每座苗寨都有一座大小不一銅鼓表演的蘆笙場,而郎德上寨是聞名遐邇,中國苗族民間藝術遞嬗之鄉,也是接待達官貴人重點苗寨,所以蘆笙場格外精緻講究。 郎德上寨在貴州是得天獨厚,有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與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之和蘆笙之鄉的美譽。 身穿馬褂手持蘆笙苗族男者,賣力使勁的吹笙奏樂。 身著藏藍長袍馬褂男表演者,正在吹奏莽筒,聽說並不是人人都有辦法吹響它。
熱鬧的舞場,振奮了人心,男女老少舞者陸續上場,動作整齊畫一,演出緊湊精采,讓遊客驚喜叫好。
場內歡騰歌舞著,場邊販子推銷著,傳統衣著與現代穿著交錯,混攪了視覺、聽覺與年代。
表演已接近尾聲,一場無預警的大雨來攪局。表演結束前,寨中村民一擁而上,圍成層層同心圓,隨著蘆笙、木鼓和銅鑼繞場起舞。
沒有攤架的小販,安分有序繞在蘆笙場外,靜默等待遊客靠近。
那稀奇古怪,色彩斑斕的苗族飾品,那一身燦爛穿著,美麗動人的個個苗女販子,遊客有如飛蛾撲火迎上,展開了唇舌相爭的交易拉鋸戰。 郎德上寨 12 道攔路酒 古稱南蠻或苗疆的貴州,世居著約 38 個少數民族,因為被萬山重鎖,交通不便,所以塵俗的干擾被攔阻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達,除非愚公移山,要改變貴州山區的天生原始,難如登天,這是貴州何以至今依然保有從前的原始與自在的原因。 郎德苗寨攔路酒卡 午後,發威了一個上午的太陽疲倦了,躲進雲層裡休息啦!巴士離開麻塘革家寨,往『郎德上寨』方向前進。麻塘革家寨位於凱里市北方約 這些工作中或行進間的農民,望見疾駛的車子,總會停頓凝視憨笑,若給他們一個招手,他們也有一樣的回饋,不過,手會揮到車身消失不見。不久,車子停在公路邊水田旁,剛插過秧灌過水的方方田裡,是水波蕩漾,綠苗搖曳,沒有污染的空氣中,充滿山的潤氣,草的腥香,土的芬芳。立於公路邊,四下張望,群山環繞,溪水潺潺,斜坡山腰間,是錯落有致層層屋舍。只見山腰田埂的寨門前,是一字排開,身穿馬褂手持蘆笙苗族男者,一見到巴士停靠,就使勁的吹笙奏樂。從公路旁寨腳,是一個泥階一方桌, 12 張小木桌綿延上升到寨門。每張桌旁站立幾名盛裝婦女,原來這是苗族攔路酒卡。遊客欲進入村寨,就要通過這 12 道迎客酒卡的考驗。邁步走向寨腳村道,桌旁苗婦迅速將酒倒滿小土碗,笑臉迎上,並吟唱敬酒歌,恭敬遞上第一碗酒,喝下一道酒卡兩土碗酒後,表示已獲福壽雙全庇佑了。 喝攔路酒三思衡量酒力 遊客過關斬將通過了 11 道攔路酒,最後一道酒卡是在入寨口,此時小土碗換成了大牛角杯。若沒有好酒量,千萬別接牛角杯,當一接手,一定得將杯內的酒飲盡。遊客之前 11 道酒卡,若毫無遺漏全喝了,再喝完最後入寨這一牛角杯酒,是必醉無疑的,因為杯中物是苗民自釀,濃度極高的米酒。說真的,要喝完 12 道攔路酒,並非人人都能勝任,喝與不喝,千萬得三思衡量。不過,不善飲酒的遊客也不必傷腦筋,只要將雙手置於背後,彎腰用唇輕碰盛酒的土碗,然後說聲:『謝謝!』就可通過酒卡了,好客的苗人不會為難遊客,倒是喜歡戲弄遊客增添嬉鬧氣氛。 我通過了 12 道酒卡,不對!只淺嚐,感覺滋味!是我霸道,不理睬!一路從旁跨越,攀蹬直驅寨門。當所有遊人都完成考驗,都齊聚寨門前時,震耳欲聾的鞭炮霹靂啪啦點燃了,蘆笙和莽筒也齊奏了,立於寨口迎客的苗人,高唱飲酒歌,盛大熱鬧的氣氛,讓人欣喜亢奮。蘆笙隊前導,收拾善後抬著木桌的苗婦殿後,所有遊客在絲絲笙音,呢喃唱聲中被寨民簇擁走進村寨。才離開麻塘革家寨不到 1 小時,卻有著迥然相異,天壤之別的場景。有國家的支撐,有地方政府的推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身穿繡衣長條裙,頭戴耀眼銀角冠的苗女,是一臉職業笑容,亦步亦趨跟隨,身穿長袍馬褂苗族男子,也僵硬咧著嘴,隨侍左右。一場場政府與苗民合演,拚錢的商業戲碼,天天不斷在郎德苗寨上演著,從寨腳公路旁的 12 道攔路酒卡揭開了序幕。 政府苗民合演拚錢戲碼 遊客隨著笙隊,緩緩前進在彎繞折轉,狹窄的坡道,寬闊的天際,被巷道兩旁腐朽吊腳樓擠成一線,陽光從那一線間,掙扎出些許明亮。幽暗巷弄的地面是高低不平的墨黑青石,大小不一的塊塊青石,不知經過多少年代,不知經過多少居民踩踏,已經凹陷而光可鑑人。寨內的一路上,除了行進的遊人與迎賓的苗人外,看不見任何人蹤影,恍若走進了一座廢城。路邊吊腳樓內,是寂靜無聲黑漆漆的,雖然一路是吹吹哼哼的喧騰與熱鬧,但是,感覺卻是那麼毫無生息的靜默與寂寥,一股失措的慌亂油然升起。突然一束強光自擁擠暗巷前方透入,努力撐開一時無法適應的雙眼,一座寬闊石舖廣場出現眼前。廣場上是人聲鼎沸。從視野遼闊的廣場遠眺,斜坡上是幢幢懸空的吊腳樓,寨腳下是波光粼粼畝畝的綠色秧田,原來這兒是苗民銅鼓表演的蘆笙場。 將視線拉回,蘆笙場前是井然有序,團團圍坐著穿戴艷麗的苗女和孩童,人人身旁擺了幾個竹籃,籃內是各式各樣,織錦、銀冠、繡被、………。哦!我終於找到答案了,剛剛整座村寨看不到人影,原來村寨居民全群聚在蘆笙場上啦!原來寨主早已通知寨民,有遊客到訪,村中男女老小,早早就等在蘆笙場邊了,有來湊熱鬧的,有來做生意的,有來看從山外來的遊客。沒有攤架的小販,安分有序繞在蘆笙場外,毫不踰越,守著自己的一小方位,靜默等待遊客靠近。那稀奇古怪,色彩斑斕的苗族編織和飾品,那一身燦爛穿著,美麗動人的個個苗女販子,不讓少見多怪的遊客吸引也難。不必費力招攬,不必用心促銷,遊客有如飛蛾撲火自動迎上,才展開了遊客與小販間,唇舌相爭的交易拉鋸戰。 郎德上寨精彩銅鼓表演 在貴州,每座苗寨都有一座大小不一銅鼓表演的蘆笙場,而郎德上寨是聞名遐邇,中國苗族民間藝術遞嬗之鄉,也是接待達官貴人重點苗寨,所以蘆笙場格外精緻講究。這座寬廣露天蘆笙場地面,是以青褐小石塊,鑲砌 12 道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太陽光芒,廣場邊鑲嵌著兩匹騰躍欲奔的駿馬,場心置有一面仿古銅鼓。怪不得!近在咫尺粗糙的麻塘革家寨,無法跟精心打造過的郎德上寨較量。當所有遊客被引進聚集後,笙樂輕輕響起了,場中高掛的銅鼓被敲響了,場邊木樓頂內的大鼓咚咚擂打,村民紛紛湧出。女舞者穿著繽紛繡衣,百褶長條裙,頭戴銀角冠,絢麗斑斕極了,男表演者身著藏藍長袍馬褂,邊舞邊吹奏蘆笙和莽筒。巨響的大鼓是接連不斷,熱鬧了舞場,振奮了人心。男女老少舞者陸續上場,蘆笙、木鼓、板凳、銅鼓、…………動作整齊畫一,一場緊湊精采的演出,讓遠來的遊客驚喜叫好。 場內歡騰歌舞著,場邊販子推銷著,咚咚的鑼鼓聲,絲絲的盧笙音,討價還價的嘈雜聲,傳統衣著與現代穿著交錯,混攪了視覺、聽覺與年代。突然一場無預警的大雨來攪局,幸好,表演已接近尾聲,演員依然冒雨堅持表演到終了。表演結束前,寨中村民一擁而上,圍成層層同心圓,隨著蘆笙、木鼓和銅鑼節奏,繞場起舞。興致勃勃的遊客,也撐起傘加入狂歡行列,在雨中完美結束了郎德上寨長裙苗族的表演。從寨腳 12 道攔路酒卡揭開了序幕,到蘆笙場銅鼓表演結束鞠躬謝幕,雖然有許多造作彆扭的失真,有濃濃掙錢的商業氣息,不過,這是世界皆然的必然現象。只要商業不凌駕古意太多,現代不逾越傳統過量,能守住苗族些許民風民俗,這樣因時代精進,不得不的失真過程,還是能被容忍接受的。遊客若稍稍留心,郎德上寨還是能看到,永遠拋不開苗族先民的影子。 時代迅速轉化,與世隔絕的谷中山民,也隨著人來人往識多見廣了,她們有權利嚮往過現代方便的日子、有權利修正掙錢的方式改變度日、有權利拋棄孤立閉鎖的生活模式、有權利追求………。正享受著文明帶來方便的遊客,沒有權利因為一己之私,要求她們保持原狀,永遠緘默過苦難的 日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