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說盂蘭盆經(竺法護 ?)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
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仔細思考哦 !
佛拿「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來和一位「已得六通的絕世高人」比較,
不覺詭異嗎 ?
眾所皆知,大目乾連乃聲聞之中神通第一,
你覺得,有必要再提「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這些人嗎 ? 不合邏輯。
而且,從「亦」這個字可以得知,偽經中,佛甚至認為,
「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的威神力,在「已得六通的大目乾連」之上,歐買尬 !
來看看真經中的「佛之句」、「佛之味」吧。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
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
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
「能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
看到了嗎 ? 大目犍連,就是「聲聞神通極限」的代名詞,
你覺得,佛經有可能出現:「能如天神地神邪魔外道...百千萬億無量無數...」這種句子嗎 ?
此外,「道士」這個名相...不覺得奇怪嗎 ? (外道,應該就包含了「道士」囉。)
(2)
佛說盂蘭盆經(竺法護 ?)
佛告目「蓮」。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
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
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
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
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
請問,要如何把「床敷臥具」放在盆中呢 ?
「盡世甘美」這句,應該不是中文吧 ?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這句,出現了 2 個不該出現的字...「之道」。
道不會「其德汪洋」;聖眾才會「其德汪洋」。
「入天華光」這句,相信集「馬鳴、龍樹、無著、世親」四人之力,也是看不懂的。
(3)
佛說盂蘭盆經(竺法護 ?)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
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悲啼泣聲...釋然除滅」這句... ???
竺法護,赫赫有名的「敦煌菩薩」,該有一定的中文程度,不可能翻出這種「爛」句才對。
除滅,是消滅「不好的東西」,例如: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般若)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
而哭泣之聲,不一定是「不好的東西」,所以,不該用「除滅」這個動詞。
「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這...實在太敷衍囉 !
完全看不到任何「和盂蘭盆有關的劇情發展」,就得脫餓鬼之苦,詭異 !
(4)
佛說盂蘭盆經(竺法護 ?)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不。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
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
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唸唸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看仔細哦 ! 偽經的劇情進行到這?,有提到「目連之父」嗎 ? 詭異 !
「三公」??? 我特別為大家查了一下,維基百科是這麼說的:
三公:
官名。泛指輔佐帝王處理國務的最高官員。
西周:「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西漢:「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隋唐時成為最高榮譽頭銜。
至宋徽宗時:「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元朝、明朝、清朝:「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所以,這是漢地的專有名詞,梵文佛經絕對不可能出現「三公」。
也許有人會說,這可能是一種「翻譯美化」。
不過,竺法護翻譯的其他佛經,卻不曾出現「三公」這 2 個字哦 !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這句,也很詭異。
竺法護的翻譯習慣,通常使用「族姓子族姓女」,而不是「善男子善女人」。
我特別為大家查了一下,同樣是竺法護所翻譯的這 25 本經:
幻士仁賢經、如幻三昧經、阿惟越致遮經、方等般泥洹經、光讚經、
漸備一切智德經、大淨法門經、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德光太子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等集眾德三昧經、寶女所問經、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文殊師利淨律經、持心梵天所問經、濟諸方等學經、如來興顯經、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阿差末菩薩經、大方等頂王經、持人菩薩經、海龍王經、
度世品經、大哀經
每一本,從頭到尾,完全沒有出現這句「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哦 !
不信,請自行上網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