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5 14:17:50瀏覽534|回應0|推薦0 | |
近年來,中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進步,且不說GDP持續高速增長,也不說神舟飛船遨遊太空,更不必說青藏鐵路全線貫通,單說還在憧憬之中的中國航母,就足以讓很多國民豪情萬丈了。然而相比物質層面,中國人在精神層面卻顯得有些滯後。網路上關於“崛起”與“復興”的種種謬論就是很好的例子:復仇論--中國崛起後要對曾經侵略過自己的國家(民族)進行報復;新中心論--中國要重新成為世界的中心;大一統論--一統天下……當然,相反的論調也有,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這些謬論的出現和流傳,顯示出中國國民還沒有做好崛起的心理準備,具體地說,還缺少“三顆心”。 1、平常心 面對國力的增長,許多國民頭腦發熱,忘記、無視甚至歪曲了中國崛起的目的。他們高喊著“中國可以說‘不’了”,對國際社會中一切未能滿足中國意願、要求的決定不滿,為每件華人利益遭到損害的事情咆哮。至於未能滿足中國意願的原因,華人利益受損的始末,他們莫不關心,或者說,他們認為那不值得關心。這便是缺少平常心的表現。無論中國的國力如何增長,中國都是國際社會中的一員,中華民族都是全人類的一支,我們不應(也無須)要求得到高於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待遇。 2、責任心 一個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承擔起與其能力相稱的責任。如果能明確這一點,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為了“對外援助”、“免除援非貸款”之類的事憤慨了。而事實上,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冤枉錢”,只有直接回報與間接回報、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之分。回頭看去,中國取得今日的發展成就,難道就沒有利用其他國家的資金、技術、資源嗎?說得形象一點,這就是國際社會中的“先富帶後富”,我們雖說只是相對的“先富”,但也有不可逃避的責任。 3、包容心 現在有這種現象,部分國民一聽到別國建“孔子學院”就歡欣鼓舞,一聽“耶誕節”就愁眉不展。不錯,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過這裡的“民族”,可不僅是指中華民族。難道有人規定了“只有中華的文化才可以走向世界”嗎?遠有唐朝,近有美國,歷史一再向我們證明:越是強大的文明就越能包容異己。何況,人類歷史的發展往往就是在各個文明的交融過程中進行的。離開中國的指南針,歐洲不會迎來“地理大發現”;沒有歐洲傳來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沒有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乏包容異己的胸懷,事實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說“崛起離我們還很遙遠”,但其實“崛起與否”只取決於我們“是否做好了崛起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我們正在完成,精神上的準備,你做好了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