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9 15:57:11瀏覽2578|回應7|推薦69 | |||||
人各有志也具不同天份,不分才智人人上大學拿博士文憑?把時間花在追求文憑,不管有無興趣上學,被“大環境”壓著讀書讀到22歲‘ 24歲’ 甚至30歲,畢業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閒賦在家?這不僅浪費國家的資源,也艱辛了中低收入家庭財源的運用,更浪費年青人的生命! 老實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出了校園人就不再需要學習追求新知。知識是活的不一定要在課堂上才能獲得,在工作上學習可以更實際也更符合效益。具備基本學識後先工作一段時間,如有興趣和需要再就學進修,會比毫無目的的一直待在學校裡念書拿文憑來得更實際。文憑只是謀求職業的踏板,職場上的發展還是得看工作上個人的敬業精神與持續的作為表現。 整個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專才,我們需要醫生‘ 律師’ 會計師‘ 建築師‘ 教授。。。然而日常生活的運行卻更需要農民‘ 清潔工’ 廚師’ 美髮師‘ 水電工’ 油漆工’ 磚瓦師‘ 運輸工。。。如果沒有這些小小螺絲釘的組合和付出,如何建構一個完善舒適的生活網絡? 如今的台灣即使仍有職業學校,但教學的宗旨卻逐漸模糊,人人忙考試追求更高的文憑。。。職場上卻越來越難以尋覓高品質的專業技工和勞工。只要肯努力職業原不分貴賤,然而整個社會不重視勞工的教育與訓練,給予合理的權益與酬薪,卻愚昧地膜拜升學主義,更深沈代表人心的失衡風氣的敗壞;這種惡性循環是造成如今的台灣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主因之一。 人只要懂得自我評估,“自在”往往能比財富滿貫來得容易快樂;然一昧的追求財富,為什麼活著?有什意義已不在乎?! Karry Chen 說得好.一整個熱血起來..所謂術業有專攻.〝專業〞不 |
如果你小時候很窮、又被歧視,長大後做黑手,還曾經迷惘到玩股票輸個精光,四十六歲時敗家敗到一無所有,你就沒有機會翻身了嗎?
如果你出身微寒,自小打遍各種零工,四處擺攤營生,在人來人往的夜市,像江湖術士般叫賣東西,你就沒有機會成功嗎?
如果你三十二歲前幹過照相館學徒、打鐵工、開過計程車、送貨員,沒有一樣做成功,被人嘲笑「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你就不能夠擁有財富嗎?
常言道:英雄不問出身低。翻開古今中外歷史,有無數創業家、企業領袖、思想大師都是從社會最底層崛起,他們沒有亮麗學歷,甚至沒有受太多正規教育,他們年少時曾經從事不少卑微的工作,甚至被人看不起,他們卻能從中磨練出獨特能耐,累積出直覺式的智慧,他們勇於打破既有框架,並且愈挫愈勇開創出一番事業。
近代台灣知名企業家、被譽為「科技界成吉思汗」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台塑企業創辦人、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等都是典範;而在街頭的小混混劉邦,竟進而打出自己的天下,成為開國之君,劉邦的領袖魅力更被知名史學作家柏楊喻為「大帝」。
底層出身深刻鍛鍊人性
他們之所以能從社會最底層一路崛起、從那些最不起眼的工作開始,憑藉的正是「江湖智慧」(Street Smart),又稱為「街頭智慧」,這種能屈能伸的智慧,愈早擁有愈好,它形塑了你的人格,所以人家才會說「千金難買少年貧」。
相較於從學校、學院或從書本習得的見解與理論,江湖智慧則是來自於生活的經驗,個人透過生活實踐中、從生存危機中擷取到體悟,甚至從底層生活中對人性的深刻鍛鍊,走到哪學到哪的功夫,從人群中學習,因而江湖智慧更隱含了一種意志、灑脫,它非常深刻與人性化,並且早已嵌入個人的心智中,成為一種內隱智能或直覺性的判斷。
從街頭、從人群體悟的江湖智慧具有獨特性,無法套用固定公式,也沒有一定非如此不可的原則,有時候也沒有什麼邏輯,卻蘊藏著別人學不來的眉眉角角,更隱含極其獨特的生存哲學。
幾年前拿下奧斯卡八項大獎、轟動全球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描述一位年輕的參賽者傑默.馬利克(Jamal Malik),他生長在孟買貧民窟,沒受過正式教育,識字不多,平時在客服中心送茶水為生,他參加印度一個以巨額獎金為號召因而風靡全國的益智節目「百萬大富翁」,那些上含天文,下至地理的題目,連專家、博士、天才都無法全部答對,但他竟然一連答對了五花八門的難題。
本來,節目主辦單位懷疑他作弊,將他交給警察,經他娓娓道來自己是如何在貧民窟長大、在街頭求生存,那一幕幕不尋常又殘酷的成長經歷,恰巧讓他能解答這些刁鑽難題,換言之,男主角答題憑藉的是來自街頭求生的經驗與能力。
在管理學上,「街頭智慧」雖無法歸類、分析,卻真真實實存在。台灣管理學教授許士軍曾特別提到創業「竅門」,之所以稱之「竅門」而不是知識,是因為它是針對實際問題而獲得的解決之道,它直接跳躍了理論應用與實際問題之間的鴻溝;其次,它來自現實中的「體悟」(insights),能夠得到這樣的體悟,行動者已經過實際驗證,往往付出相當代價,因而使得這樣的體悟很有價值且深刻。
「竅門」,或是「江湖智慧」,都是類似於「實用智能」。因為人們面對的真實社會,往往是無法套用固定公式來加以解決,反而是必須從個人脈絡中找出與大環境的聯結,從中找到解答,這種實用智能,依靠的是洞察事理,直指本質與核心,這是一種自學而能,自思而得的智能,因此他能很快速、且直覺地回應迎面而來的各項挑戰。
施振榮鴨蛋理論造品牌
在真實世界裡,街頭智慧無所不在,更無關學歷高低。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賣鴨蛋、文具、織毛衣謀生。施振榮曾幫媽媽賣鴨蛋和文具,鴨蛋的利潤比文具少,可是在經驗上,賣鴨蛋比文具錢賺得多,因為文具利潤雖高,長期賣不掉會積壓資金,鴨蛋利潤薄,但周轉快;後來施振榮賣電腦,也由此經驗建立薄利多銷模式。
曾成功創過八家企業的美國創業家諾姆.布羅斯基(Norm Brodsky),本來是學法律,後來決定經商。他在《師父》這本教人如何創業的書中提到,令他經商最受用的「師父」,是沿街叫賣,到客戶家裡賣雜貨的父親。他自小就從父親的生意中學到,「每一筆生意要有很好的利差」「不要占別人便宜」等觀念,經商後他發現,父親這些道理與管理學知識不謀而合,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且,父親還教授他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人生智慧,當他對未來人生感到茫然時,父親會說:「不要為一件事煩惱兩次。」「你的鞋子底下就有一百萬元,你只要找一找就行了。」他觀察父親,沒有上過MBA,只不過是個跑江湖的小販,卻蘊藏豐富、令人一生受用的江湖智慧。
蔡衍明從電影院學知識
正因為從街頭領悟來的「江湖智慧」遠比書上獲得知識來得深刻、真實,難怪世界知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從小就不愛上學,看輕學校的知識,高中時代的他就說:「學校傻裡傻氣。」
而在國內,不看重學校知識,卻看重實用智能的企業家非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莫屬。他家世富裕,對讀書毫無熱情,經常蹺課,蔡衍明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電影與街頭,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裡,他一天能看上十部電影,從小看到的世界便與一般人不同,他反而覺得「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
憑藉著江湖才智,如今蔡衍明搖身成為兩岸食品、媒體大亨、不可一世的《富比世》富豪。蔡衍明甚至在家族中制定了一個規矩,孩子到十八歲都不再升學,全部進入公司,因為他篤信「混街頭比讀書可以學到更多」。
在當今混亂年代,氣候異常,災變四起,末日說甚囂塵上,而長久建立的政治與經濟體制也面臨重大動盪,而瀕臨崩解,例如全球金融海嘯幾乎瓦解人們對金融體系的信任,銀行家和股票經紀人根本不能相信;隨著時代變遷,舊有的遊戲規則和制度似乎已無力應變而將瓦解。
亂世,是英雄的時代。過去書本上教授的知識已不見得受用,直覺式的江湖智慧反而成為有用的生存思惟。大前研一就說:「這種混亂時代最需要的,不是學校培育出來的學院派營生者, 而是能在現實環境中獨立思考、自己為沒有答案的問題找到答案的街頭營生者。」
國內知名策略大師司徒達賢則比較「治世能臣」與「亂世奸雄」,他說,歷史上開創新局者都是後者,他們最大的長處是在動盪、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機會或看到機會,然後設法打破種種資源分配的既有結構,再用自己的方式來號召各方,重建新的整合平台。開創者的學習不太仰賴制式教育,而是從生活或實戰中直接吸收經驗,並將這些經驗轉換成個人專屬、難以言傳的實用知能。他們的能力和胸襟已提升到另一種高度,從「將兵」(領導一般人),升級為「將將」(領導將軍)甚至「將帥」(領導未來的領導人)了。在太平盛世,「英雄」們是難以出頭的,因為他們要在「亂世」才能發揮其獨特的才幹,重訂遊戲規則。
請走一條追尋自我天賦之路
年輕人不能靠別人打前鋒,自己動都不動,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判斷,找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無可救藥的熱忱!
一步之遙,一念之轉,可以讓台灣完全不同,讓你完全不同,而我們居然讓它變得那麼遙遠,你想過嗎?為什麼要盲目追求「齊一」、「從眾」的人生?
這是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寫給台灣年輕人的一封信:
讓我先說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在士林夜市旁長大,今年36 歲的江振誠,他身上傳奇無數,二度被《時代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06 年全球最佳150 位主廚之一」、Discovery 選他為「06 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江振誠從來沒有念過大學,但卻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台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的法式料理舞台,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路跟隨內心熱情的追尋夢想之旅。
但,請恕我直言,台灣的「江振誠」們真的太少了。環顧周遭,我看到更多年輕朋友,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方向者,比比皆是,我的痛心更甚。因此,我想對年輕人說一些重話: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拿到碩士、博士,也是白讀,因為並非自己的天賦所在、天命歸屬,未能發揮真正的潛力與熱情,結果在職場與生活都得過且過,浪費生命。
過去,在各種場合演講,我不斷強調:年輕人要懂得傾聽自己,清楚自己的天賦何在;也要學會觀察,下精準的判斷;面對世俗的潮流,要有勇氣提出主見;更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甚至挑戰自己的極限,為生命創下更大的格局。這是我認為,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具備的5 大基礎能力。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傾聽」,是與自己深刻對話,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年輕人必須能夠分辨「興趣」和「能力」之間的不同。你可能熱愛音樂,卻缺乏成為音樂家的精湛技巧,因為音樂涉及音感、聽力及基本節拍觀念等,甚至創作的天分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苦練。如果你有興趣又有能力,兩項優勢相輔相成,也許可以達到最適天賦的最佳結果。但在此之前,你要學會傾聽內心,到底你真正喜愛的是什麼?哪裡是你真正可以發展的領域?
「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充斥各種看似酷炫的流行,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可以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但如果有位年輕小伙子帶著這項技藝到真正的職場,我想除了幾個以酷為號召的pub 與夜店外,在真正的餐飲行業中可能一點用都沒有。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心中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拿出「主見」的能力
現在年輕人,看似表面上很多選擇,但碰到像人生志向、選擇念什麼科系、如何規畫人生這一類「關鍵選擇」時,其實茫然失措、隨波逐流的多,胸有定見、勇往直前的少。原因之一是從父母、學校到教育體制甚至社會環境,疏於培養孩子自主空間,鼓勵他們勇敢探索、思考和選擇,造成他們長大之後,很難找到自己的「真愛」。比爾蓋茲哈佛大學念到一半,20 歲就休學,他就是覺得學校已經不足以教我,有勇氣說:「 夠了,我要先停下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我不是鼓勵大家休學,但如果學校禁不起考驗,或不合適你自己,你能不能拿出主見,選一條可以實踐自己夢想的道路?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經濟到了一定階段,都會有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背,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 的路。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可是,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彷彿缺席了。很多年輕人跨不出大門,沒有企圖心也沒有勇氣,那種挑戰極限的野心太弱了。
嚴長壽:職校不應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
嚴長壽的每本著作,長期踞暢銷排行榜,封面總是他一臉笑意的照片,他也大多以誠摯正面的文字,鼓舞人心;然而,這次他卻斂收笑容,甚至堅持不放自己照片,反而以嚴峻的語氣指陳台灣教育的各項沉?:從家長、老師、學生的問題,到高學歷通膨、技職教育黑洞,以及他最關心的台灣文化未來可能,無一不探討、深究,行文間也罕見地多了分責備求全的火氣。
由於教育議題牽連甚廣、茲事體大,臨出書前,嚴長壽抽空熬夜修稿,反覆斟酌推敲。寫書這半年多以來,他睡得更少、身體更瘦、眉頭更習慣不自覺緊皺。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自喻為「教育局外人」的嚴長壽,願意站出來說一些話?
他在新書的序言記錄下他的心情:「嚴格來說,我是個受正統教育不足的人,我自己甚至沒有念過大學,但我愈瞭解台灣教育問題,就愈焦慮,時而感到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時而感到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時而為我們正在受教育的孩子們流淚,我眼睜睜地看著台灣過往累積的優勢正在流失,而時間卻不站在我們這一邊。」
空有漂亮校舍 不愛弱勢孩子
這本書其實醞釀多年了。過去十幾年來,嚴長壽收過無數青年的來信、無助家長的投書、流浪老師教育現場的分享。他更有機會親自走訪各地觀察瞭解,令他感慨最深的是,看到台灣擁有這麼豐沛的教育資源,卻被錯誤的政策導引,變成畸形發展,甚至白白浪費。空有巍峨堂皇的校舍,但卻沒有熱騰騰的教育現場。嚴長壽說:「你心痛地看到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的不公現象;你看到政府願意花10幾億在已經召生不足的學校蓋大樓、做硬體,繼續製造更多的閒置空間,但卻看不到政府願意花錢在刀口上,為弱勢的孩子找到更好的師資,培養他們展現精采的天賦。」
他到一些大學演講時,看到很多精英大學的好學生,資質聰明、談吐自信;但同時,他走到山濱水涯的偏鄉學校演講,卻輕易從台下學生對演講的回應、溝通的過程以及一片茫然的眼神中,發現巨大的城鄉差距。「這麼多學生對未來的茫然,對自己所學的茫然,可是這不是他們的錯,這是政策的錯,」他搖搖頭說。
然而茫然的又豈止是學生,他最在意的技職教育體系,卻也在一次又一次盲目的拚升格的競賽中,遭到無情的摧毀,台灣基礎技術人才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被掏空。(詳見文後書摘)
這些教育亂象,在於主事者根本沒有一個展望未來的大思惟、缺乏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沒有實踐大藍圖。有的只是短線的、媚俗的討好權宜性政策。嚴長壽敏銳地觀察到,台灣社會整體精神狀態處於停滯不前,自閉鎖國的因循困境之中,他總括評論說:「即使我在當小弟時,我都常常感到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之前,台灣在經營一種未來、經營一種希望,但現在台灣都只有經營現在,甚至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