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喧囂寂寞的社群媒體時代
2018/09/12 08:18:57瀏覽491|回應0|推薦0

有一回與觀察社群組織的前輩聊天,他作為社群網站的分析有好幾年了,從早期的論壇、PTT、臉書、微博等等。

根據產業時勢的發展,他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與方向,而他的老婆也是從網路認識開始的XD。我們談了很多,從網路使用時間到使用媒介、後來甚至談到社群使用者心理狀態。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在社群媒體上還滿玻璃心的。」他說。

公開形式的討論,往往會陷入言語上的論戰,然後從理性的討論變成不理性的抱怨與爭執。有些人因此關臉書、逃避動態貼文或者是噤聲不語。

社群媒體的使用是心靈駕馭身體的狀態,被社群霸凌與攻擊的人,或是被嘲諷訕笑,辯論見笑轉生氣的人。儘管明明知道手機程式一關閉,世界其實還是從雲端回到當下的自己。但仍有許多人無法跳脫臉書內的世界。而太快節奏的一來一往,往往使得人們都拘泥於不被肯定的當下,而害怕自己不被他人喜歡與重視。

很多社群心理學或是哲學家說過類似的話,使用社群媒體,但要去深刻體認網路與當下自身現實的絕大差異性。如果把『網路=現實』,生活會難以為繼。

「有些人的幸福,不是真的幸福。」他說:「只是有沒有必要讓你知道。」

眼看著他人的幸福與快樂,或是目睹他人的不幸與遭遇。偶爾我們會投注羨慕或同情的眼光,這是人性的正常。

有些幸福是藏在不幸的人身後,也有些不穩定與敗壞的事情是隱身於幸福面孔後頭。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看起來非常讓人羨慕、外表非常幸福的明星藝人佳偶、企業界婚配最後會走到離婚,因為光鮮亮麗的是使用者看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他們私底下的事。

臉書或社群媒體使用者在現實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透過使用者本身的篩選而曝光。換言之,看到的是「使用者想po的」,而不想曝光的呢?只能從生活中與之熟識產生互動與信任,才能了解其背後的故事。但你不會這麼做,因為某些人只屬於『網路上』的朋友,沒有心思或是時間去累積現實的情感。就像看到某個明星偶像宣布即將結婚的好消息,你可能會在明星的動態上按讚,但你不會去私訊要帖子一樣。

生活本質具備多樣性,而人的心思也是風雨瞬變的。要從臉書的幾篇貼文去感受一個人醒著的16個小時的真實生活與心情是非常困難的。

「社群也是對立群體的戰線,分明壁壘往往是社群使用者很容易看見的狀態。我們習慣同溫層的互動,而失去了認識、以及探索的能量。」

如果把一個正反議題丟給十個人去思考與探索,會發現大概30%的人是正方,30%則是反方,而另外40%呢?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中間選民』(不好聽的說是騎牆派)。但當把這個議題丟給一百人時,可能會演變成 40%的反方,40%的正方,中間選民則降低為20%。因為同溫層會彼此影響,而本質上為騎牆派或中間選民的人,也可能因為不想得罪、或是心境上必須做出抉擇而選擇一邊。

只有十個人的時候,只有兩三個人會跟你談,你會多很多自主思考的空間與時間。當有一百個人的時候,你的時間與信念會被其他三十幾個人催眠或洗腦。換言之,同溫層可能抹煞我們獨立思考的空間與能耐。而同溫層也很容易啟動造神或是造粉運動、網紅。所以才有人刻意從柯粉轉變柯黑還要上新聞宣告這樣,因為只有粉碎同溫層的神祉才能讓這個同溫層產生動搖與龜裂。

不要直覺形式的思考,而多一點探索與認識的樂趣。史蒂芬與菲力浦合著的《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可以提供幫助。

「不要害怕假帳號或是隱私帳號,不要被他的暢所欲言所牽制。」

如果看政治人物的臉書動態,常會看到假帳號或是隱私帳號留言嘲諷或是攻擊等等,這類人有幾個模式:不顯露自身模樣、不顯露自身位置、臉書動態上攻擊、批評的言語比建言更多、負面情緒很滿、受害者思維。

人類的情緒是如此,當得到幸福與滿足時,心情上可以獨自承受。但當受到壓力或是情緒崩潰、不滿時,心情上就會想要找到一個出口──所有的暴力、霸凌或是攻擊都可能來自於這裡。隱私帳號保有一定的隱私,可能是為了保護現實的自我,或是躲在背後才能暢所欲言。你曾經一定也遇過『網路上與現實生活』是兩種個性或態度的人。

身為社群媒體網路的觀察者會建議明星或是政治人物在遭受批評或攻擊時,即使要主動回應也不要回應假帳號或是隱私帳號。與其互動只會延伸出不理性的對談與謾罵、攻擊;如果假帳號或隱私帳號不願意現身為其言語負責,維持保護自身利益為前提,那麼與其互動就會耗損自己的時間與精神。這跟寄信來去的筆友不同,因為討論的事情不同、認知的想法也不同。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15665347